赵珍珍,王晓燕,2*
(1.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2.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立德树人任务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应当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变化和疫情常态化的新特点,转变以往说服教育的理论灌输方式,将“供给侧改革”用于教育方面的改革。当前,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灌溉”到“精准滴灌”,提升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1]。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院校要求紧急停课,为了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开放在线课程平台,面向大中专学生免费开放高等教育在线课程供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疫情常态化管控期间,许多院校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开展课程教学,普及防疫知识,做到了关键时刻大思政课高效精准供给,用丰富的影视资料为大家提供精神食粮,为支撑院校在线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实用的服务支持,顺利保障完成正常教学计划。当前,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实现了空间的跨越,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更好地解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教学难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提供了技术平台,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2]。
如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经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必须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精准供给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需求统一协调集结名师备课,构建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库,创新教育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学服务;此外,经过互联网教育模式扩大了覆盖面,形成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真正贯彻落实了立德树人理念,能深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是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3]。
有效供给迈向精准化,做到人才培养精准供给侧同国家需求侧和学生需求侧精准对接,即国家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时刻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打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方案,初步形成教学科研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而今天的大学生,思维多样化、需求广泛化、群体差异化,影响人生思想因素极其复杂。为此,高校思政课需将以往灌输式教学转变为“量身裁衣”,多途径了解大学生需求和关注,明确大学生的需求变化规律,以精准设计实现精准滴灌,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育,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将思政教育滴在心里,灌在根上。聚焦精准供给,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适应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想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强国,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对授课教师进行了严格把关。平台管理人员把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放在了首要考评位置,确保新时代的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始终与党和人民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此外,严格对照师德师风标准,选取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教师,做学生的榜样示范,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课程设计上,筛选有扎实学识,善于研究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思想。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精准供给通过全面严格的筛查,确保了具备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引领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4]。
网络课堂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即时互动,能有效解决课程学科结构化缺乏、部分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共建,有效提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网络设备技术不到位,导致课堂仅局限于线下,无法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由固定教师授课,形成固定思维,缺少与外界优质资源的互通交流,无法开展个性化、适应性教学。此外,部分教师能力水平高超,但由于年老体迈,网络技术专业性不强,不会使用先进设备,以至于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范围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网络课堂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交流,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只是与冰冷的机器面对面,画面上的老师无论讲得多么生动富有感情,经过网络的无线传播仍会将老师的感情减半,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温度。此外,还有很多网络课程是提前录制,课堂仅是进行视频播放,缺乏实时互动与交流,有些课堂未及时更新还会缺失时效性,误导学生。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态度不端正,只是形式创新,新瓶子装旧水,认为网络课堂不过是简单地把传统课堂搬到荧幕上而已,新课堂却实施旧套路,照本宣科、灌输式讲解,这样的课堂就像是一潭死水,根本无法说服学生,使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
网络学习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沉迷网络就容易被困于信息茧房,导致缺少学习内容的广度。现如今,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等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爱好进行推送,并为之打上标签,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推送。如此定制服务为用户打开兴趣沟通的大门,但也屏蔽了许多其他内容,使学生的认识单一化、狭窄化,学习范围受限,视野不再开阔。此外,由于学生困于信息茧房,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探索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些内容会比老师了解得更深入,就会削弱老师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如果老师的权威一旦被削弱,那么思政课堂育人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5]。
网络平台纷繁复杂,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但是由于网络教学交互性欠缺影响了精准教育发挥实效。一是内容太过零散,缺乏统一的指导,针对性内容不足,提供内容与学生需求的满足仍有差距。各网站专注于自家课程打造,各自为营,无视学生需求进行课程研发,学生需要下载不同的网络平台APP进行学习,打击了学生积极性。二是内容过于理论缺乏实践,难以实现精准化的教育,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三是有些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借助网络平台却没有实质性创新,无法做到真正的精准教育。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供给,必须牢牢抓住网络平台这个“牛鼻子”。未来要继续打破信息壁垒,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需要创新技术理念,精准搭建育人平台。首先,要创新校外实践育人载体。比如,搭建青春智慧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学思践行中感悟思政育人元素。其次,要优化校内育人平台。一方面,要顺应网络浪潮,善于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技术平台举办思政论坛,邀请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讲解学科前沿知识,解读最新时政,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识。另一方面,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课下可以自主学习优质资源。通过平台一体化建设,集结名师课程资源,让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探索,真正做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要基于网络平台,提出创新机制,形成形态多元化的“网络+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比如通过拍摄短视频、动漫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有滋有味,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来[6]。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用突出,加强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一是队伍要形成合力。要建设以任课教师为首,辅导员为骨干,工作人员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将队伍凝成合力,切实增强精准思维,在全方位中观察全体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构建学生的数据库,挖掘学生的需求,切实做到全过程精准供给,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二是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知识,专业的技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跟随时代,与时俱进,学习网络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掌握前沿的技术知识,要善于获取、分析、运用数据,走进学生的生活,保持不脱轨。三是要增强队伍的积极作为。一方面,教师们要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兼顾个体差异,明确思政课程的标准与水平,积极研发课程,构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宣传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大思政课程,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教师们分层分类进行指导,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满足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构建以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课程。比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方式。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就表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需求。因此,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是使每个学生完全自由发展的前提。首先,要进行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需求的多方位研判,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链,提供精准、多元、高品质的课程,要让大学生人人、时时、处处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丰富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覆盖全面性。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丰富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不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立足学生实际需求,从育人效果出发,提供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服务,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好。最后,要畅通传播途径,保障学习的便利性。在模式、传播渠道和推广上下功夫,丰富教育形式,利用网络平台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辨别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推动高校思政课跑出加速度,释放新活力[7]。
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评价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完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首先,要系统性完善评价标准。评价中,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从“重痕迹”向“重效果”转变,从简单看笔记向知行合一考察转变,综合抽查课堂、随机查看、倾听学生反映和学习行为分析等方法,多元评价,全面了解育人效果,推进思政育人的个性化。其次,创新“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消除分数焦虑,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一代青年,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最后,推进基于大数据的评价。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教育评价监督机制,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实行全程监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用好大数据,为教育评价按下“快进键”。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大数据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交汇期的重要时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和融媒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精准供给,让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协同发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学生的眼和耳,从而深入脑和心,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证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