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特征、根源及对策1

2022-03-16 21:59杨梁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粤东西北地区办学

杨梁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华南石化创新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2021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不鼓励、不支持珠三角地区高校从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粤东西北高校人才大量流入珠三角地区的现状再次引起省内各界人士的关注。区域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粤东西北地区要发展,关键在教育,而高等教育则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高等教育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战略资源。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考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是人才引进,而根本点则在于人才培养。粤东西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处于两难境地:人才引进方面,无法与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竞争;人才培养方面,内部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留住人才是粤东西北高校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能留”的基础上再谈“能引”,“引培人才”留下后才能确保优质师资存量的充足。有鉴于此,本文从粤东西北高校人才流失的特征出发,分析其根源,以期找到破解对策。

1 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特征

1.1 从流失层次看,流失人才层次高

粤东西北地区现有9家公办本科院校,硕士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主要来自本地。这些院校为了通过审核评估或申请硕士点,加大了人才内部培养力度,出台政策鼓励年轻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留住了部分人才;同时减少了硕士研究生的引进,使原有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有编制,稳定性较强。因而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流失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博士研究生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流失的人才层次高。

1.2 从流失年龄看,流失人才相对年轻化

流失人才年龄主要集中在30~45岁。这部分人才基本上进入了事业快速发展期,是粤东西北高校科研、教学队伍中的重要梯队。其中拔尖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型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1.3 从流失方向看,流向相对有序化

相对内地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流向的无序化,粤东西北高校人才流向相对有序化。内地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而粤东西北高校人才更多是就近流向珠三角地区。

1.4 从流失类型看,显性、隐性人才流失并存

显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隐性人才流失凸显。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薪资待遇较低,部分教职员工在校外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甚至将本职工作当成副业;有的“老人”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不思进取,在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部分专任教师盲目追逐仕途,结果行政工作搞不好反倒影响了自身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因平台所限,无法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人才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 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根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但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的人才流动,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2.1 外部因素

(1)区位影响力弱。我国各区域区位影响力的差距导致了人才的区域性流动。区位影响力包含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地区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粤东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艰苦,交通较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较弱,人才扎根顾虑颇多。其中,教育和医疗卫生的配备对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年龄段的高校中青年人才而言极为重要。当前,广东省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集中在珠三角,而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广州市和深圳市拥有2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超过粤东西北地区的总量[1]。比邻珠三角这个强大的“人才漩涡”,粤东西北区位劣势明显,且该局面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改变。

(2)人才政策倾斜力度有待加强,人才资助力度仍显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与各级政府的教育决策有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投资力度的不同以及人才评价的“一刀切”客观上是不利于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2]。自从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工作计划,加大对粤东西北高校的投资力度,并将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改变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化以来,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但相对珠三角地区来说,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政策倾斜力度有待加强,人才资助力度仍显不足。这种改观还远未能满足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发展的需求,人才依旧大量流失。

2.2 内部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本原因。粤东西北地区高校自身因素是导致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而人才自身因素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办学定位不准。粤东西北地区部分高校主要办学目的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办学定位的准确是其发展的前提。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粤东西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很多“先天缺陷”,在办学定位上必须实事求是、扬长避短,通过特色化以争取可持续发展。粤东西北地区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准,脱离自身发展的实际,盲目追逐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升,忽视了办学的特色化,导致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同质化竞争。短期将增加引才难度,增加校内博士流向发达地区高校的可能性;长期有可能将使这些高校因迷失发展方向而陷入绝境。

(2)办学经费短缺。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学费作为运行经费,大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方面,资金短缺导致教师待遇低下,而高校教师自身教育投资普遍较大,工作年限往往比低教育程度的人更短,教育投资收益率过低将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高校教师对非物质待遇的要求相对更高,在获得同等收入的前提下,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粤东西北地区高校非物质待遇明显不具竞争力。另一方面,资金短缺导致科研经费不足,学校无法满足引进人才的基本科研条件。这些人才无法大展拳脚,短期导致人才隐性流失;而作为职称晋升硬指标的科研成果无法达标,长期将导致人才显性流失。另外,资金的短缺会影响学校其他硬件、软件环境的建设,限制学校的发展。

(3)内部管理机制较不完善。首先,粤东西北地区部分高校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相对比较落后。部分高校管理采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忽视了高校教师群体所具有的较为强烈的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很容易引起人才对学校管理的不满与抵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普通教师很难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校发展决策之中,人才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缺乏公平感。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大部分科研条件较差,教师的科研收入较低甚至没有,其他收入也较少,一些高校绩效考核形同虚设,薪酬没能体现同等级别、不同绩效的教职工工资分配的差异,严重挫伤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一些高校职称评审欠缺公平性,粤东西北地区高校教师取得科研、教研成果的难度较珠三角等发达地区高校更大,对职称晋升存有更大的渴求,在职称数有限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评审的公平性,而部分高校沿用传统“论资排辈”来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不利于激励年轻人才。另外,粤东西北地区部分高校忽视了引进人才与校内同层次人才激励政策的有效衔接,甚至根本没有内培人才的激励政策,引才政策的反作用很大。最后,引才标准的失衡导致诚信的缺失。一方面引进人才学历、职称标准与品德标准不对等,品德往往被忽略,导致部分引进人才的稳定性差。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从自身实际资源条件出发去考虑引才数量与引才层次标准,容易失信于人才,无法落实原本许诺的住房福利、科研经费等,使得一些人才流失[3]。

(4)人才自身原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才流动的规律。从客观上讲,相比粤东西北地区,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确实能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更有利于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

上述内外因是人才外流的“推力”,发达地区的优越条件和不断创新的引才政策是人才外流的“拉力”,粤东西北高校在“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城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3 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对策

粤东西北地区高校人才的大量流失,严重阻碍了学校及地区发展,严重威胁了广东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区位影响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才个人因素无法左右,要解决高校人才流失的问题,就要重点抓住高校内部因素,并联合各级政府共同应对、共同解决。

3.1 广东省省政府应积极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粤东西北地区区位影响力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人才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重视客观存在,而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也客观存在。要解决该矛盾,引导人才流入并扎根粤东西北地区,广东省省政府可以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公共服务跨区供给,流入粤东西北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可以跨区享受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人才扎根粤东西北地区的后顾之忧[4]。

3.2 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相关制度改革

首先,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投资力度,坚持适度公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些高校区位等“先天缺陷”,奠定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央政府可以有规划、有重点地扶持欠发达地区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学科,设立学科专项基金,优化全国范围内学科战略布局。

其次,广东省省政府应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高校的投资力度,同时,在实行人才政策扶持时,应全面考虑引才和内培人才的激励政策。一是要从资金支持力度的不同去引导这些高校实现定位的准确,实现特色办学;按照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二次选择重点学科进行扶持。二要全面考虑粤东西北地区引才和内培人才的激励政策,避免因偏重引外才而流失掉内培人才。目前,省政府有较多粤东西北地区引才的相关政策,但对该地区内培人才的激励政策很少,留才的力度需要加强。

最后,粤东西北地区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配合中央政府、省政府的政策扶持,切实支持当地高校建设。一是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目标,为高校准确定位提供建议,为特色办学提供方向;二是要为本地高校人才做好“后勤”服务,如实行人才绿卡制度,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相应待遇,为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医疗卫生服务等开设“绿色通道”;三是要联合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创造条件促进当地高校科技成果的转换,实现高校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3.3 高校应深化改革,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准确定位,实现办学特色化。粤东西北高校想要在竞争中争取立足之地,在办学思路上必须扬长避短,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异质化。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根植于地方经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与方向,以服务本地为基本目标,以发展地方特色学科为基本方向。通过在某些学科领域的突破,赢得学校的发展机遇。办学特色化会让人才对学校的发展产生良好预期,有助于增强人才扎根学校的安全感。

其次,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构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是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吸引、稳定人才的第一要务。一是要争取筹措办学经费,除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还可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以及争取校友和社会人士捐助等方式解决[5]。二是要提高经费管理水平,把握关键点,将有限资源的作用最大化。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搞好具有特色、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所需的实验室设备等硬件建设;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最后,改革管理机制,理顺内部管理。一是要摒弃“行政化”管理模式。避免管理服务中的强硬手段,尊重人才的个性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二是要改革激励机制。落实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待遇分配的标尺。设立各层次人才奖励机制,将人才对学校所做出的贡献充分体现到薪酬待遇上,激发各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职称评审以实绩为依据;同时,引导人才的异质化发展,避免人才拥挤;处理好引才政策与内培人才政策的衔接,营造人才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要避免引才标准的失衡。在选拔人才时,将品德作为引才首要“软”条件,然后再考察学历、职称等“硬”条件[6]。引才时对应聘者品德的考核可以通过简历做出初步判断,频频跳槽的应聘者往往缺乏诚信,这类人流失的概率很大。对目标高层次人才,其品德更应是考核的重点,可以通过背景调查了解一二。引进人才的关键是看应聘者是否适合,应引进适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不盲目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才。学校还应避免因资源能力的有限而失信于人才,进而导致人才流失。

4 结语

人才是粤东西北地区高校长足发展的根本,如何留住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粤东西北地区高校留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级政府与高校的力量,共同应对、共同解决。首先,广东省省政府应积极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弱化粤东西北地区区位影响力的短板;其次,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相关制度改革,加强人才政策倾斜力度与人才资助力度;最后,高校应从准确定位、解决办学经费短缺问题以及改革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粤东西北地区办学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