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2022-03-16 21:32袁绮蓉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探究方法数学

袁绮蓉

一、利用数学比较,启发学生数学理解

郑毓信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指出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善于比较与优化”。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理解的过程,而数学理解思维的启动,也需要触发点,数学比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数学理解思维启动的“开关”。

(一)新旧连接处比较,促进迁移

很多新知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迁移、类比而来。所以可以从复习旧知自然引出新知,引导学生在新旧联系处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中构建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先出示一个桃子,让学生指出它的;再出示一盘桃,也让学生指出它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学生打开了理解几分之一意义的大门。

(二)变与不变间比较,突显本质

例如,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设计比较的过程。教师出示三幅图,提出问题:“平均分成四份的每份物体的个数并不相同,为什么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将同样数量的8 个正方体表示为某一组图形的各自其中的一份,表示的分数却不相同?”这样经过两次比较,学生在变与不变中,领悟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了知识的本质。

(三)简与繁比较,明确方法

例如,在教学“末尾有0 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找两位学生板演(一繁一简),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做法。

在比较中,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同,但其中一种明显更简单。再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算理,对于末尾有0 的两位数相乘的方法就清晰了。对本来简单的笔算题,经过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怎样做”,对“为什么这样做”也理解透了。

二、利用数学比较,激发学生数学理解

比较,简单地说就是辨别异同,同时也是确定对象之间相同和不同的逻辑数学理解方法。教师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清联系和区别,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比较中点燃,不断发展。

(一)同中比异,追根究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看似相同的题目,但实际却完全不同。学生往往忽略或弄不清,把它们当作相同的情况来处理。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情况放在一起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于相同情况下发现不同之处,从而辨清知识的根源,把握关键。例如, “一根绳子长6 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和 “一根绳子长6 米,用去,还剩多少米?”这样有针对性地对比,帮助学生同中找异、溯本追源,清楚地看到知识的生长点。

(二)异中比同,深化理解

数学概念、结论的获取往往需要从众多表象中抽取,运用比较,能帮助学生透过各种形色各异的外表,直窥问题的核心。在比较中,问题的外层属性逐渐剥落,知识的共性逐渐显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运120 吨水泥,甲车要运10 小时,乙车要用15 小时,两车合运要几小时?”再替换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更加直观地发现,虽然情境变了,但隐含的数量关系却相似,解题的思路更是相同。在比较中,学生在异中找到了同,对于工程问题的核心特征和解题思路、方法逐渐明晰,自主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

(三)同中比优,促进优化

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数学理解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数学理解的层次也是不同的。此时让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能再次剖析自己的方法,更能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法。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统计”知识点时,刚开始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很多,在比较中,学生实现了对数学理解的突破,达到了对方法的优化选择。

三、利用数学比较,放飞学生数学理解

数学理解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数学理解水平的提高,往往要借助数学理解的精确性、深刻性与灵活变通性等数学理解品质来实现。比较是一切数学理解的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数学理解品质,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比较中,学生的数学理解经历了从启动到开阔,到灵活,到深入,到提升的过程。数学理解放飞了,就有了真正翱翔的天空。

(一)混淆处比较,让数学理解精确

学生多次解决某种思想或问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一定的模式。当再次遇见相同问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用这种模式解题。但其实多数时候问题已发生改变,而学生浑然不知。知识的差异性会被它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所掩盖,所以学生经常发生混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进行比较,不仅有利于区别各自的内涵,也有利于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理解的精确性。例如,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在应用这些长度单位的时候,特别是毫米、厘米和分米这几个比较接近的单位,常常出现混淆。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不断地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形成准确认知并有效运用。在不同维度的比较中,学生的数学理解更加精确。

(二)探究处比较,让数学理解周密

数学实践证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出现困难或错误,原因往往是理解不到位,而理解的不到位就是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不到位。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对照比较,能促使学生真正把握知识要点,数学理解也会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变得周密。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时,让学生感受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不是杂乱地找,要突出“有序”,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层层的比较,有效实现了对“列举策略”的意义建构,数学理解也愈加周密了。

(三)联系处比较,让数学理解开阔

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当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比较,找出它们的微妙变化,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并融会贯通,扩大知识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的数学理解也会不断地开阔起来。例如,数学中最常见的一题多解,就可以在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理解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数学理解不断开阔。

(四)争议处比较,让数学理解深刻

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逐步深入的,甚至是在不断的争议中,愈加迫近概念的核心和本质。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能点燃数学理解的火花,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提高数学理解的层次。例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对于用小棒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小组,教师指导他们从现象中找原因:“什么样的情况下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在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争议中比较。学生的数学理解从具体形象数学理解引向抽象逻辑数学理解,进而更在小组交流汇报中,通过比较发现来填补自己认知的空隙,提升数学理解的能力和品质。在整个过程中,在争议比较中,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严密的逻辑和数学理解的训练,数学理解走向深入。

总之,“比较”是学生数学理解的顿悟、辨别、飞跃,数学需要比较,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比较,并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揭示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促进自身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数学理解闪耀数学素养的光芒。

猜你喜欢
探究方法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