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是“非洲之角”的一个重要国家。根据美国智库“世界人口评论”(World Population Review)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 年7 月,埃塞人口已达1.15 亿[1],是非洲第二大人口国。从外语教育的角度看,先后有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等语言进入该国外语教育领域,共同促进了埃塞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进入21 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和共建“一带一路”与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埃塞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开展,埃塞中文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对埃塞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与思考对促进埃塞中文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国内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在回溯埃塞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教育的开展,提出促进中文教育在埃塞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
埃塞是一个民族多样、语言多元的国家。在官方认定的85 个民族中,目前人口排名前四位的民族为奥罗莫族(35.3%),阿姆哈拉族(26.2%),索马里族(6%)和提格雷族(5.9%)[2]。埃塞自1991 年起采用民族联邦制,阿姆哈拉语为联邦政府工作语言,各地方政府以所属地方州的主要语言为各自州政府工作语言[3],以英语作为官方指定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语言[4]。在教育领域之外,英语也是学术研究出版物、政府机构官网、官方对外协议文本的主要外语以及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报语言等。2018 年现任总理阿比执政以来推行大埃塞国家主义,2020 年3 月宣布在原有的阿姆哈拉语基础上,增加奥罗莫语、阿法尔语、索马里语和提格雷语等四种民族语言作为埃塞联邦政府的工作语言,打破了阿姆哈拉语一家独大的局面,目的是“建立一个政治、经济上相互融合的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融合[5]。对于这一举措,学者们持有不同意见。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埃塞多元化国家特点在语言政策上的直观表达,将有助于削弱阿姆哈拉民族中心主义,在大埃塞国家认同上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提升地方语言作为联邦政府工作语言,会导致其他非该语种母语的民族进一步被边缘化,甚至有学者认为鉴于英语作为当下埃塞社会使用最广泛的外语以及其相对于地方民族语言而言相对中立的特点,应大力提升英语在埃塞的使用频率,使其能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民族团结中发挥更大作用[6]。
埃塞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应政治经济转型需求而不断变化,先后有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等语言在该国外语教育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共同促进了埃塞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
自19 世纪中期以来,埃塞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世界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不少法国人旅居埃塞,从事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工作。1897 年3 月吉布提总督莱昂斯·拉加德代表法国政府与埃塞孟尼利克皇帝签订了两国之间的第一个外交协议。在此协议框架下,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法国援助埃塞修建的亚吉铁路就是当时两国友好关系的产物。1907 年,孟尼利克二世将一块占地面积106 英亩的土地授予法国驻埃塞使馆作为馆舍,这也是法国当时所拥有的最大的使馆[7],足见法国在当时埃塞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旅居埃塞的法国商人、传教士以及法国政府的推动下,法语在当时埃塞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独树一帜。1908 年埃塞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孟尼利克二世学校成立,该校旨在培养精通外语,能够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交流的外交才俊,而法语被指定为该校的教学语言。鉴于埃塞和法国密切的双边往来,孟尼利克皇帝对当时埃塞的法语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1912年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又开设了另外一所以法语为教学语言的Francaise 学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语培训和技术培训。同时,在首都之外的法国传教士也在德里达瓦和哈勒尔两个当时初具规模的城市建立了印刷厂,出版法语和阿姆哈拉语的书籍和报纸[8]。
进入21 世纪以来,法国积极发展与埃塞的关系,双方主要的合作领域包括经济、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埃塞一些大学、高职院校以及私立学校都开设了不同级别的法语课程。法语教育在埃塞的主要推广机构是埃塞法语联盟,其是全球法语联盟设在埃塞的分支机构,与法国驻埃使馆开展教育合作,提供以法国教育部语言课程标准为基础的法语课程。近年来,该组织启动了“埃塞法语培育”项目[9],支持埃塞本土法语教育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在埃塞法语教育机构、法语教师、学习者和法国大学、法属企业等机构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致力于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埃塞法语教育质量。
1936 年埃意战争爆发,随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沦陷和海尔塞拉西皇帝的流亡,埃塞进入短暂的“意属保护区”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意大利语的教材,一些教会学校也在教授意大利语言和文化。因此,意大利语进入了埃塞外语教育领域,并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成为几乎所有埃塞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10]。
1941 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埃塞海尔塞拉西皇帝结束流亡重返自己的国土,也开启了埃塞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蜜月期。英埃两国的友好关系在埃塞的外语教育政策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埃塞各级学校均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并开设阿姆哈拉语语言课程。这种局面在1958 年以后得以改变,当时的教学大纲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以阿姆哈拉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为学科课程,但在中等学校英语仍是除语言和伦理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教学语言[11]。20 世纪60年代,埃塞政府和美国政府就开展各领域技术合作达成协议之后,美国在埃塞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逐渐取代英国,在埃塞的外交关系中占据主要地位。英语仍是埃塞占主导地位的外语。
德格执政期间,受当时埃塞国内局势影响,在埃塞的外籍英语教师纷纷回国,熟练掌握英语,能够胜任英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客观上对埃塞整体英语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12]。
1991 年埃革阵执政后确立了民族联邦制,提倡各民族平等的地位,相应地,其语言政策更加强调对地方民族语言的赋权。根据埃塞教育部1994 年发布的教育政策,各地方州应以本民族语言为小学阶段的教学语言,以阿姆哈拉语作为联邦政府工作语言,英语为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语言,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作为外语的英语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对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定位及作为一门外语课程的开设时间看似与德格时期的政策区别不大,但是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原来初中七八年级被归入基础教育阶段,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时间事实上从原来的6 年(7~12 年级)缩短到4年(9~12 年级),造成了英语在教育系统中作用的政策性弱化,尽管在实践层面不同地方州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如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阿姆哈拉州都保留了从7年级开始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传统,南方州则从5 年级就开始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埃塞一些本土学者认为尽管英语很早就进入了埃塞的教学体系,但是埃塞国家整体的英语水平并不高。除大量教师流失的历史因素外,其他原因还包括埃塞基础教育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在边远的乡村地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辍学率高,中学入学率低以及英语在除首都和几个比较大的城市外使用范围有限,学生在课堂外缺乏语言的使用机会等[13]。
通过以上关于埃塞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回溯,有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纵观埃塞外语教育发展历程可见,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等语言在该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中均占据一席之地,共同促进了埃塞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的更迭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埃塞在国家发展历程中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本世纪依托隶属法国外交部的法语联盟,埃塞法语教育呈现出官方背景下的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形成了法语教育在埃塞的推广模式。
第三,意大利语尽管在埃塞外语教育历程中如昙花一现,但其以教学和教材语言的方式短暂进入埃塞教育体系的不争事实,点亮了其曾作为特殊时期外语存在的历史瞬间。
第四,受埃塞国内教育政策调整、基础教育阶段辍学率高等现实因素影响、埃塞英语教育面对来自师资力量、实际教学时长、普及率、有限的语言使用范围等多层面因素的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埃塞外语教育发展的回溯与思考为新时代中文教育在埃塞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发。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中国和埃塞之间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两国高层交往密切,政治互信日益加深;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地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埃塞也是上百家中资企业的聚集地,双方在基础设施、制造业、能源等领域开展了众多合作;两国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人民友谊不断加深。在两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文教育在本世纪正式落地埃塞并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继2009 年埃塞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后,目前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埃塞技术大学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分别合作建设两所孔子学院,下设6 个孔子课堂和1 个中文教学点,面向埃塞社会和在埃国际组织开展中文教学,形成了包括中文本科和硕士层次的中文学历教育,“中文+”等将中文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教学特色,培养培训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中文+”等多层次人才,服务两国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纵观埃塞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外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需求密切相关。进入本世纪,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国和埃塞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务实合作,这已然为埃塞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国际中文教育的主管单位和埃塞中文教育的实施主体均应把握好这个“窗口期”的发展机遇,增强顶层设计和项目规划,积极推动埃塞中文教育的发展。
从英语在埃塞的发展中可见,尽管英语进入埃塞教育体系的时间较长,但因师资力量不足、语用范围有限以及学生辍学率高等因素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而饱受诟病。埃塞中文教育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笔者认为实现中文教育时长的纵向拉伸、中文语用领域的横向拓展、做好高质量人才培养,打造兼顾标准化和特色化的中文教育品牌是现阶段提升埃塞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3.2.1 积极推动中文进入埃塞国民教育体系
对埃塞中文教育学历阶段覆盖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目前埃塞接受正式的中文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在高校,这从埃塞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分布中可见一斑。现有的2 所孔子学院,6 所孔子课堂和1 个中文教学点中,只有1 所孔子课堂设在中学,因此大部分学习者只有在进入大学后才能获得系统学习中文的机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目前的分布特点带来了2 个潜在的问题:一是中文教学的受众面较为有限;二是因学习者接触中文学习的起步时间较晚,有限的学时拉低了学习者中文水平的“天花板”。根据世界数据图册(World Data Atlas)数据,埃塞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率在2015 年达到85.6%,中等教育为35.2%,高等教育为8.1%[14]。尽管与20 世纪90 年代相比,埃塞教育普及率已有大幅提升,但高等教育入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埃塞中文教育应适时前移,使更多的学习者能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可以获得学习中文的机会,在扩大中文教育受众面的同时,实现埃塞中文学习时长的纵向延展,促进埃塞整体中文水平的提高。
3.2.2 以“中文+”推动中文语用领域的扩展
宽领域的语用机会将有助于激发当地社会语言学习的内生需求。2019 年12 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特色课程,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2020 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文国际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走出去的行动要求”。作为开展中文国际教育的主管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与合作中心也加快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在2021 年12 月的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中“中文+”已然成为最高频的主题词。埃塞中文教育需要积极落实“中文+”项目,根据技能类别、适用人群、地域特点等因素,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文+”特色课程。在埃塞开展“中文+”课程应关注以下2 个方面:一是中文在两国经贸合作推动下新的就业市场中的使用度;二是结合埃塞作为非洲外交之都,国际组织林立的特殊性,兼顾埃塞国内市场和在埃国际组织两方面的语言需求,推动中文在埃塞社会语用领域的横向拓展。
3.2.3 依托中文教育硕士项目,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力量良好的教学质量需要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予以保障。目前,埃塞中文教育以中国高校派遣的中国籍教师为主。与早已本土化的英语和法语教育相比,埃塞本土中文教师人数有限,不利于中文教育在埃塞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依托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项目,做好埃塞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本土培养和赴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过硬的高质量本土师资队伍。
3.2.4 打造兼顾“标准化”和“特色化”的中文教育品牌与有极强官方背景的法语教育相比,埃塞中文教育更具民间性质,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活动组织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接地方社会需求,组织面向多元主体、不同层次、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要注意中文教育的品牌打造。作为埃塞中文教育的专业机构,孔子学院应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素质、水平考核等方面主动对标中文国际教育标准,形成具有规范化、权威性的中文教学品牌并在推动中文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带动中文课程标准和中文教材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中外方合作院校的能动性,借力双方学科优势,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
在埃塞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教育共同促进了埃塞外语教育的发展。中埃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开展,给埃塞中文教育带来了时代的机遇。对埃塞外语教育发展历程和特点的梳理和回顾为促进当下埃塞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埃塞中文教育应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动中文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扩大中文教育覆盖面;通过落实“中文+”扩宽中文在埃塞的语用领域;依托国际中文教育硕士项目,培育本土中文师资队伍;在接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同时,形成自身特色;在纵向延展、横向拓展、磨尖顶端、打造品牌等方面做足工作,促进埃塞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