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凤,孙浩恩,张明瑞
(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人类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最初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后来历经三次高潮三次低谷发展,在知识工程、机器人、机器视觉、语音识别、语言翻译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发展[1]。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积极开展智慧教育,支持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2]。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变革,传统教育方式也正在向人工智能教育模式转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育人理念、育人方式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教师角色也引起人们的重新定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定位成为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自学校教育出现以后即存在教师角色。知识传递是传统教育模式赋予教师的职业定位,因而教师作为权威者角色存在于教育形态中。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体系建构观念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教师作为权威对知识具有垄断性,导致知识建构体系中知识的来源具有唯一性和封闭性[3],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育教学进入人机协作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将重构教育生态,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角色定位是人工智能时代新型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建构者、传递者,架起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根植于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替代性。传统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对知识垄断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独占知识的局面不复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快了教学资源的交融、互动,在这种环境下人人都是学习资源的生产者、传播者、共享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获取其想要的学习内容[4]。人工智能正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知识社会,翻转课堂、慕课等网络课堂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共享时代已到来。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专业身份提出了挑战。
传统教育赋予教师育人使命的同时,对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全方面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传递予学生。教师构建知识的过程仅是将学科知识进行组织、加工,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进行传授,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仅体现在教学能力、专业素质方面,教师专业素养停留在教学层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形成人机协作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在知识的丰富性和教学的精确性方面已经对人类教师形成挑战,并凸显了传统教师专业身份的现代知识困境[5]。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最终将替代教师部分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未来教师担负育人使命的同时,更要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
教师、学生、课堂构成传统教育生态,师生是教育教学中一对共生共存的命运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引导者,亦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学生获取知识与成长有赖于教师的精神启迪,教师构成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外部保障。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承担育人使命,在知识传授、学生人格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将重构教育生态,教师、学生、以人工智能为支撑新型课堂构成未来教育生态。人机协作成为未来主流教育模式,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人机将共同担负知识传播重任,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身份处于弱化地位。传统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师生伦理关系,将转化为人与人工智能的新型关系,教师专业地位呈现边缘化。师生共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过去,师生关系出现淡化现象。
人工智能时代归根结底是人与技术共存共生、人机协同育人的时代。人工智能+教育社会的教师要具备人机协同育人的素养,即教师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活动,诊断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全面进行角色定位,要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课程的创新者,学生的引路人。
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定义了教育形态,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育人模式。智能时代的教育要以“人的智慧生长”为导向,注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6]。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等进行科学监测,教师依据监测数据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并为学生制定合理化学习方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新的育人形态赋予教师新的使命与担当,教师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信息化时代育人目标,要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创造性构建,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人机共同育人的新型教育技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具备专业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学会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
传统教育以讲授法为基本教学手段,以传递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互联网为学生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人工智能时代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时代变革诉求,以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新理念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引领者。教师的态度、素养和形象等对学生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将成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决定因素。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载体的课程也要及时革新。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课程实施要求、人才培养诉求创新课程内容,凸显发展学生创新素养导向。在课程内容中融入问题解决、知识重组等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创新素养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创新就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对知识进行重构,体现知识应用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呼吁具备创新素养的师资力量,引领课程创新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7]。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品质、良好的情感价值始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作为世界先来者的教师,除了承担卫护或照料作为新来者的儿童的使命,为儿童享有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创造条件,还要将儿童引入这个世界,引导儿童享用生活、教育和世界,使之精神获得转化,主体性得以生成[8]。在实践创新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恰当利用人工智能寻求新颖独特的方法、思路,学会迁移,体现知识重构和创新应用,提升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素养。在性情发展方面,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教育环境,引领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坚持正确发展理念,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颠覆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也加速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人工智能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教师进行创新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育人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协调育人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推进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人工智能协调育人对教师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善用人工智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熟悉人工智能技术,学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各种教学操作;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发现教学问题,精准制定教学方案,实现自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为教师的赋能不仅在于替代教师完成某些工作,还在于为其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供了工具和方法论,进而实现对教学元认知的转化,这也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9]。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是一种信息化技术,需要人的恰当引领才能实现人工协作育人的目标。教师要成为人工智能的领导者,善于运用人工智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测评学生学习情况、批改作业,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服务者,而非教育教学的领导者。
因此,立足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鲜明特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人机协作的领导者,是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学生、课堂构成教育共同体,教师利用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在学生间的迅速传动,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综合素养发展难以在教学中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既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又兼顾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体验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付诸现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立足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育人理念,以新的育人观引领学生终身发展。教师、学生构成教育教学中的两大要素,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接受新技术,要全方面、多角度学习,既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又要权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弊,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树立人工智能背景下新的育人理念,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情感价值为宗旨,依托人工智能探求新教育模式下的最佳育人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机遇,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人机协作育人的模式,实现学生终身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和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发挥人机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孟子》:“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备持续学习的态度,具有终身研究的精神。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教师既要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又要反思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反思人机协作教学模式中自身领导力、教学目标达成度,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形成科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弥补其中的不足。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成就人工智能研究型教师的前提,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要以反思促发展,探求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机协作育人的高效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作为人机协作的领导者,要及时进行角色定位,要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课程的创新者,学生的引领者,更要全方面、多角度提升自己,要提升人机协同育人的领导力,要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更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转变成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师。人工智能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新时代的人才提供了强力支撑,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