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梅(甘肃省天祝县城关第二小学)
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有它设计的初衷和缘由。因此,抓好语文教材是开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仅要反复阅读名家文章,做好注解,更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再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学情对教材加以合理运用,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和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而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用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内容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课文教学内容出发,创设相应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知识的理解。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展示了一篇关于写鸟的优美散文,教师需要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准确把控的基础上,按照课文中作者第一人称游历“鸟的天堂”的脚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找到作者游玩“鸟的天堂”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近看榕树的感受;第三部分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群鸟欢腾的感受;第四部分是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教师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从作者前三部分的游玩经历出发,依次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和视角游玩“鸟的天堂”,使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细节描述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带着对课文情境的认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游玩时的心情和想要表达、流露的情感,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情感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生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年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和问题具有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依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细节的理解。例如,教材《白鹭》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白鹭独特的美,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可以向学生展示白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白鹭的外貌及形体特征。在观察完图片之后,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文章中总结出白鹭具有哪些外貌特点和怎样的生活习性。通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如白鹭是一种外在形象精致的鸟,它精致在哪里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在经过一轮思考和探究后,会发现:作者认为白鹭的色素配合和身段大小都很适宜,因此说白鹭很“精巧”。而之所以比喻成诗,是因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百看不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通过图片对比,学生会发现并理解作者描写白鹭“精巧”的原因。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阅读课文你能够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学生会在课文中找到白鹭水田钓鱼、树顶望哨和黄昏低飞等场景描写。然后教师再展示相应的图片,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白鹭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到白鹭自然而又独特的美。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手法、表达情感有更好的理解。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依据,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挖掘教材内容更大的价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锻炼语文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做好保障。因此,教师在应用教材开展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异,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创造、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践来形成认知,通过自身感悟来获得学习的快乐。例如,教材《落花生》这篇课文主要带领学生认识花生这种农作物。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对于花生这种农作物的认知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他们了解花生是怎样播种的、开什么颜色的花、什么时间成熟,甚至可能体验过拔花生的工作;有的学生可能对植物感兴趣,系统地了解过花生的生长周期、茎叶特征等,但是没有实际观察过;还有的学生仅仅在超市购买过剥好的花生粒。不同的经历导致学生对于花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播种花生、花生生长及开花、收花生等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所有学生做好学习课文内容前对花生认知的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带实物来教室向学生做展示,并为学生讲解刚拔出来的花生,外壳上沾着泥土,剥开后花生粒的外衣是呈现出很淡很淡的粉色,放入嘴里咀嚼爽脆。而晒干的花生,比较好剥,花生外衣是淡粉色,尝起来会更甜,更有嚼劲。炒好的花生米,花生外衣呈深红色,轻轻一搓就化成碎末,丢进嘴里脆生生的充满油脂的香气。教师可以把这三种不同的花生分给学生品尝,既照顾到了对花生不了解的学生,又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想象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应用教材中的内容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材《桂花雨》这篇课文主要向学生描述了桂花这种植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据课文内容,通过合理的对比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文章的开头描写道:“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桂花树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想象自己心中桂花树的样子,然后用画笔画出来,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桂花树外貌形态的记忆。课文中还有对桂花香味的描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文中描述桂花香气的句子,让学生想象桂花香气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桂花香水,让学生感受桂花的香味,使学生对作者描述桂花香味时所用的“浸”字有更加深切的感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想象自己回到作者所描述的家乡,此时你正在村落里的桂花树边,和小伙伴们一起摇着桂花树,感受着让人们沉浸其中的桂花香味,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理解作者对于童年家乡和事物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教材,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展示教材内容,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活用教材,带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学习相应的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文章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注重差异和激发想象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活用教材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