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2022-03-16 16:17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宋 博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重大战略目标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让人捉摸不定的风险因素,是构成各种突发性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因。青年大学生防范和化解心理风险危机能力,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抗风险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受到不确定性突发危机影响,后果严重。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心理干预是新时代校园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2]”面对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全国各类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考研、情感等问题方面,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3]。

1 公共危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涵

1.1 公共危机

在词源学上,“公共”是指全社会的、共有共用的,而“危机”一词由“危险”和“机会”组成,来试图说明在一个危机中既有危险也有机遇(crisis=danger+opportunity)。这种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在华传教士的英文刊物中,但真正使它广泛传播的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59年和1960年的竞选演讲中的桥段:“在汉语中,‘危机’一词由两个字组成,一个代表危险,另一个代表机会。”从此,不少西方政客、商界人士、励志演讲者和教育者都会用这个桥段来激励人们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现代性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突发性事件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活工作方式造成重大影响,需要做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紧急事态情境。

1.2 大学生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经受过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心理师以及接受心理治疗训练的精神科医师,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通过建立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来协助当事人(或称案主、个案)处理心理问题,减轻主观痛苦经验,医治精神疾病,限制乃至消除心理咨询者紧张、恐惧等心理失衡状态,从而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个人成长。当前,我国大学生因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存在一定负面心理情绪。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对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心理干预是指在高等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2 公共危机下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主体准备不足,心理干预队伍建设薄弱

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去应对。人既是组织的主体,又是资源的主体。组建一支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干预队伍,可以在危急时刻制订出应急处置方案,及时化解学生负面情绪,是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方政府、高校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制约,我国高校专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数量还很小,接受过重大危机心理干预培训的专职人员严重不足。精神卫生方面的志愿兼职队伍也是如此,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出年级辅导员、专职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党员、寝室长的心理健康信息员的作用;未能做到及时预警心理问题、及时向专职心理卫生专家反馈信息,把大学生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

2.2 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心理干预资源缺乏协调与配合

现代公共危机发生的迅猛性将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性扩大,加强不同心理干预主体的沟通和协调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校园治理的薄弱环节,缺乏一个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负责、对不同心理问题和群体心理健康战略规划指导与组织协调机制。从事公共危机心理干预的专家和部门处于单兵作战的尴尬地位,非政府组织、基层社区网络没有和高校心理干预部门、专家形成援助合力。

2.3 在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环节,心理干预工作状态呈现被动

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很容易对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创伤,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使之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和救助大多是学生发生心理状况之后被动参与的,专职人员对心理干预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与多元化、复杂化的大学生接触进行心理咨询与救助。在突发危急事件发生后,青年大学生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反应,还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影响和深层的意志波动,这就决定了后危机时代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后危机时代的心理援助必须是主动的、积极的,要有长期规划和准备。为了让心理干预专家和心理志愿者更好地掌握心理问题发生概率,就必须依靠大数据。正如“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这个强大的实证工具,给予了我们更全面、更精细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它改变的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我们学到这种理解世界的新方法后,就能更好地了解世界”[4]。

2.4 融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支撑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通过融媒体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心理专家和心理救援志愿者以融媒体作为和大学生沟通的桥梁,可以起到沟通信息、疏导情绪的作用。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会医疗机构心理工作者对新旧媒体的使用可以在突发性事件中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诉求,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通过在媒体平台上平等的良性互动,化危为机。融媒体手段可以让患者学会对抗焦虑的放松技巧与利用时间安排预防抑郁,通过虚拟平台压力管理疗法,可以减轻各种不良情绪。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虚拟平台的运用将特别有利于受到病毒感染在隔离室接受护理、并进一步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当前,部分高校和医疗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线心理治疗,通过视频会议平台,减少了不确定性病毒传播。但是,为了进一步满足需求,高校和医疗机构还应该提供在线或基于智能手机心理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和医疗机构在心理和精神融媒体平台的整体规划、平台搭建、分工协作、综合利用虚拟平台和游戏等方面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公共危机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突出、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心理干预团队

公共危机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需要心理专家进行及时干预,当大学生受到外部突发事件引发心理负面情绪时,高校应当派出心理卫生专业核心团队。这支队伍应该受到过特别的训练(有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快速地了解、熟悉心理问题学生状况并立即部署。为此,一方面需要建立由高校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专家储备库。在危机状态下,具有理性、科学精神的大学生更信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更愿意得到专家的帮助。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专家不但要进行应急、短期研究,还要针对重点对象和特殊群体进行连续性的跟踪调查,从而掌握心理问题学生系统性、动态化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包括辅导员、教师党员、心理委员在内的心理救助志愿者团队[5]。在现代公共危机管理学中,维护士气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医疗保健的成功。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擅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沟通的心理救助志愿者团队可以进行弹性工作,根据不同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在心理危机应对和心理复原的过程中,志愿者团队可以扮演有效预防和化解重大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角色。

3.2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协调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同性

要着力构建一个由高校心理咨询部门为主导、医疗卫生机构为后盾,派出所、社区服务、非政府心理慈善组织等心理干预主体高效协同机制。在公共危机状态下,高校心理咨询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援助[6]。然而,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病史、持续性或者间歇性发病。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不确定性,就需要基层社区或者社会性力量的帮助,如社会服务机构,在大学生放假在家时突然发病,能够进行有效干预,提供情感咨询支持,这也有助于加强基层社区的心理健康问题治理和降低可能性精神疾病的发展概率。一些心理学会、心理学家慈善组织也会在一定时间提供无偿服务。在医院里,个别精神科提供额外的心理问题义诊和提供有情绪问题的病人急诊科。然而,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园心理治理能力,就需要整合心理干预资源,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综合服务。

3.3 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保证大学生心理干预的预控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是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一环。首先,高校应该建立一整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网络,形成上下结合、分工协作、效能统一的心理健康监测网格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体系应该要明确机构、明确人员、明确责任和义务,分工负责,实行常规化、动态化监测预报。其次,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预测信息管理制度,开展预测预报制度。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信息汇集、报告、通报、发布制度。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统一归口工作,做好心理健康信息的统计、案例分析和综合评估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预测信息必须及时、客观、全面、真实。最后,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警戒线制度,根据危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分为特别严重(I级)、严重(II级)、较重(III级)和一般(IV)四级,依次用红、橙、黄、蓝色进行预警和分级管理,以便于高校心理机构和辅导员(教师)、家长及学生个人提高防范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3.4 重视融媒体引导大学生心理情绪、渡过危机的积极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主导,融媒体作为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必须将融媒体管理纳入大学生心理干预战略管理之中。其次,应该选择适当的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源,控制融媒体报道的主导性,确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公众的传播平台及时传递准确、基于证据的健康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小道消息和相关谣言。最后,高校应掌握应对媒体的实用技巧,对大学生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管理。高校可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剪辑等软件,发布易于学生理解的卡通宣传片,科学提示大学生在公共危机期间的正确做法,并在情感上对大学生的不确定性心态、压力等进行及时疏导,把学生负面心理的痛苦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