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丽 周德存 沈 云 俞士卉 芮红霞 张素娟 范引光 任春霞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也被称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是通过课前将精心策划的学习内容以视频网络的形式提前告知学生、课中教师引导交流讨论以及课后思考达到知识的内化吸收这三个环节,为学生创造灵活的学习环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讲座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1]。FC最早形成于美国,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2],2013年被国外学者首次应用于护理研究生护理教育中[3]。同年,国内教育者将翻转式教学模式运用到精神病护理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随后,FC被广泛引入中国各层次护理教育中。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施治方法,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近年来CPR急救技能培训范围由医院走向社会,但由于传统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得培训效果欠佳,复苏成功率仍较低[5]。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一步提升CPR培训效果[6],国内外学者将FC教学模式应用到医护人员CPR技能培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7],也面临新挑战。现综述如下:
翻转课堂的概念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提出的同伴教学法(第一代FC教学模式)。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化学教师Bergmann和 Sams提出了第二代FC教学模式[1],强化了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的支撑。随后萨尔曼·可汗在大量教学视频的基础上于2011年创建了可汗学院,进一步推动了FC的发展。FC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翻转(Flip)这个词的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F(Flexible environment)即灵活的学习环境,L(Learning culture shift)即学习文化的转变,I(Intentional content)即精心策划的学习内容,P(Professional educator)即专业化的教育者,这种解释体现了FC中“翻转”的内涵与精髓,对于寻求在课程中实施FC的教育者来说意义重大。FC是将教学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转移到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堂时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讨论,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育目标[8]。
2.1 FC在CPR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FC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钟明利等[7]探讨了FC在溺水、电击等导致心脏骤停的CPR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FC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FC的探究性自主学习特性在实习护士的CPR技能培训中得到很好体现,通过翻转模式的培训,实习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9]。FC的灵活学习环境避免了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临床护士的学习。刘书华等[10]将FC运用于临床护士的CPR技能培训中,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授课资质的急诊室护士长进行操作流程视频录制和CPR重点环节的PPT制作,放置于医院局域网供临床护士学习,不仅提升了临床护士学习效率,FC也因其较高的易执行性被护士所接受。
2.2 基于F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CPR培训中的应用 国内护理界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积极探索各种本土化的翻转模式。有学者[11]将基于混合式教学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课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CPR是团队协作的实践技能,单一的FC课前学习阶段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为此,刘竹等[12]将以团队为基础的FC教学法尝试应用到护理本科生CPR技能培训中,结果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能力及满意度得到提高的同时还丰富了FC的教学形式。对于新入职护士,传统CPR技能培训仅仅让他们熟悉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但对操作重点环节指标的精准度仍掌握不足[13]。江敏等[14]采用基于微信培训平台的FC教学模式对新护士进行高质量CPR技能培训,在微信平台上不仅上传操作视频,还上传CPR最新指南解读的相关文献链接和公众号,为护士提供建构性学习资源,培养了护士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护士阅读文献能力,也显著提升了CPR操作的优秀率。
Beom J H等[15]将108名韩国某大学大四医学生随机分为FC模拟训练组和传统讲座组,使用高级心肺生命支持场景进行模拟训练,采用预先编制的评分表进行评价,尽管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FC组模拟实践得分及学生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一项包括85名大二护理本科生的研究[8]发现,FC更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批判性思维,而临床批判性思维是护理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可为CPR等实践性强的临床技能打下思维基础。Boysenosborn M等[16]研究了基于团队学习的翻转高级心脏生命支持课堂,与传统讲座式学习模式相比,FC组学生的笔试成绩有所提高,教学模式也更受学生欢迎。另有加州大学学者[17]发现,基于团队学习的FC策略可以大大降低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笔试课程评估的未通过学生比例。
4.1 基于FC的CPR培训课程设计方案无统一标准 FC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CPR培训模式能否得到良好翻转与培训课程设计方案息息相关。当前护理教育者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美国心脏协会AHA最新指南要求来制定,但供学生课前学习的网络视频选择标准不统一,部分教育者选择专业老师录制操作视频[9],但也有教育者直接采用网上现有的操作视频,视频时长、视频呈现方式、是否给予课前测验都没有标准。不同视频风格的课程设计方案导致学生的课前学习和整体培训效果参差不齐[18]。如何统一标准是目前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难题。
4.2 FC在CPR培训中的远期效果未得到重视 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在CPR 技能培训后即刻对学生进行考核,FC组得分比传统组都高。但池叶楠等[19]对医学研究生进行CPR的翻转式培训6个月后,再考核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发现FC组与传统组的考试成绩持平。由此可见,翻转式CPR培训的实施效果不能单纯依赖即刻考核得分来评估,而应采用多维度、多阶段、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不仅要评价有形成果,如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得分、满意度,更要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无形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受用终生,而批判性思维更能促进学生实践性操作技能的有效实施。
4.3 FC实施后效果评价工具不统一 目前,国内仍缺乏对翻转课堂在护理教学效果中的系统性分析研究[20]。翻转培训实施后,有研究者通过高端智能模拟人“Sim Man 3G”对CPR进行临床模拟演练考核,也有教学者使用高级复苏模型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及Laerdal计算机反馈系统进行考核,不同考核仪器的考核标准可能不同,使得学生培训效果不能进行横向比较。实施CPR翻转模式培训后,有研究者[9]采用悉尼大学研制的自主学习准备度量表评价被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程度,而多数学者采用自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标准仍不统一。
FC是符合建构主义等多种理论要求的人性化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带动国内教育者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浪潮。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不具备与FC教学方式相适应的学习思维[21],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过渡到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将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负责。此外,2017年更新的CPR指南强调,带有反馈效应的CPR设备可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22]。因此,建议今后研究者可以设计统一标准的FC课程方案,评估工具中引入新设备,还可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FC培训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高精准率的CPR培训效果。值得关注的是,利用FC培训CPR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开展FC的远期、多维度培训效果评价是今后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