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斌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马培斌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黄河中学,甘肃永靖7316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提高科技水平关键因素的物理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较难的学科之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也非常困难。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深刻贯穿到物理的教学中,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物理是考验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科学探究思维等关键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非常大。为了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物理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课后学生需要自己消化理解。为了将书上的知识都讲给学生,教师也是用尽了方法,只是为了学生可以多理解一点。教师借用实际的教具、在黑板上画图等都是为了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出问题的根本,让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今天来说确实略显不足,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通过教师一个人的讲授,没有其他外力的借助,学生在教师死板的教学中很难理解物理知识的抽象概念。因为物理知识不比其他学科,物理知识很多都是要通过抽象的思维理解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作为补充,以便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直观性是课堂必须要达到的效果,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理解了,才能在做题的时候很好地运用。所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是时代趋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物理教学课堂更加直观。
传统课堂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课堂,传统课堂也确实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是死板地教学,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枯燥乏味。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在讲台前一成不变地讲课是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的,他们更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会给教学课堂带来很多灵活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从很多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物理是一门理论学科,简单的传统课堂只能将物理知识抽象地表达出来。物理的应用性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能力。如果课堂只用来教授理论知识而不实践,那学生也就只是表面上明白了而不会应用,那就像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把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会实际应用,那岂不是和没学过一样吗?对此,物理教师要对物理的应用性引起重视。
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知识运用、关键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也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强调对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其成为改革重点并不是偶然。它不仅是高中物理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更是其他科目教学中重点培养的素养。核心素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是教学中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自身具有很大的意义,它是一个人能力水平和思想道德的衡量。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具有教学意义的,也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定义,无非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这门课程的意义,在生活中碰到有关物理的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完美地解决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综合能力。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的模式,逐渐渗透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师要将社会实践与物理知识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物理优势得到更好地发展。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对核心素养产生重视,通过自省、自查的方式主动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教学,准备两个小的玩具车,让它们分别在水平直线上运动和曲线上运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之间的动能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突显了物理的多样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教授有关《光学知识》时,有很多实验现象,比如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都是需要利用实验验证的。但是课堂的时间又有限,教师不能够将所有的实验现象一一为学生演示,这时候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出很多实验现象,比如筷子在水中的“弯折”现象、光在三棱镜中的色散现象、光在水面的反射现象等。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任意选择离生活更近的一些物理现象,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对物理产生兴趣,更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
2.巧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问答模式
物理课堂的高效与否并不是由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而评定的,而是由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和有效性决定的。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有效性得以提高,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教师在课前可以思考一些悬念式和启发式问题推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泡沫会浮在水面上呢?我们从做过的实验中可以看出,我们给它一个向下的力之后,它会立刻重新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用手顶着泡沫会发现,我们正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什么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力,它就叫作‘浮力’。”教师通过这样一系列启发式问题引入课题,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听课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3.利用微视频深化教学层次
微视频是目前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利用微视频可以实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作用,深化物理教学的层次。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前导入,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一个短小精简的微视频呈现出来,内容不仅要有吸引力,也要有针对性和概括性。不但可以给学生做好思维预设,还可以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带入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中,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物理实验的引入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利用短短的3~5分钟的微视频就可以把整个实验的细节具体呈现,而且可以结合图像说明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比教师复述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不会占用课上太多的时间。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将微视频拓展到线上,延展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使物理课堂更具实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后将微视频下发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知识基础。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微视频回忆课堂教学讲课的内容,增加复习的效率。
初中物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思维基础,为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物理理论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是关键。类比思维可以让学生根据物理课本中学习的物理理论拓展思维深度,通过相似问题的对比就可以在其他相似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其实,这也是提高初中生物理应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更好地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很多时候类比思维强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发散,他们能够很快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而将其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物理成绩也相对较高。可见,类比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物理学史、案例研究、情境设置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其实,物理教材中很多的公式、理论都是物理学家通过案例推理出来的,而且物理练习中的很多题型都是根据这个案例的情境类比改编的,所以很多时候具有类比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物理教材中的案例类比改编,等量控制改变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道具,然后推断实验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遇到类比题型的时候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问题并解决,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很多的失误和错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之间对实验问题的研究和分析都需要互相沟通交流,小组之间合力完成一组实验后,小组成员间的友谊也会升华,增强学生间的团结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进行测量物质密度的物理实验时学生也不太容易接受。对此,微课在测量物质密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发挥其关键作用。首先,教师利用微视频播放关于测量密度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基本的印象。然后,根据微课的讲解在导入部分增加思维导图,强调实验过程中的侧重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一个思维预设:①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固体的体积,体会等量替代法;②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某一物理量,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③在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规范实验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实验进行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启发学生的思想,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在微课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当介绍必备的实验器材之后,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本校的田径运动队获得了一块金牌,但是不知道是否是纯金,你能想办法鉴别以下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给出启发式问题:“根据物理公式ρ=m/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是什么呢?”“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步骤是比较容易出错的?”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展开深思,进行实验步骤的预设。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关键的实验,教材中没有固定的实验步骤,所以要求学生对密度测量实验有自己的理解,然后了解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个过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最终,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深化实验的细节。最后将微课视频继续播放,让学生对比微课中的实验过程找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改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力将逐渐提高。
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可以事先将实验的结果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自己总结,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促使学生可以多选择一些不同的材料验证实验结论,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初中物理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制定出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1] 陆建忠.基于生活现象的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和态度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14):20-12.
[2] 张萍.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课堂教学——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核心素养教学[J].考试周刊,2018(18):1.
[3] 黄方红,张丽华.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04,22(09M):8-10.
[4] 王耀辉.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求知导刊,2019(45):2.
G622
A
1002-7661(2022)24-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