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2022-03-16 15:52
读写算(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科学小学生

陈 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陈怡

(江苏省泗阳县穿城镇张家圩小学,江苏宿迁223700)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创新型科学人才培育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应重点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培育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真理,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本文从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升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学科知识,涵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学好科学课是帮助学生打好其他学科基础的关键。在科学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范围,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如果授课教师能够正确引导,注重对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其学习的兴趣点,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可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如果将小学科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比较,那么小学生会更加偏爱科学这门学科。其原因是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非常容易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是日常教学中的主导者,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中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刚刚步入初始阶段,对于所讲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和吸收。所以授课时只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当小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授课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同时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小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减弱,抑制了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限制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材是授课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工具。部分小学生会在正式上课前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正式上课时对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更多放在了教材知识点中,对于科学相关的讲解部分也是只听教师的口述。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被传统教学观念禁锢,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无趣、注重记忆力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只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极其单一,丝毫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结构的不合理

针对当前的情况而言,一些小学教材编者在选择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正处于启蒙阶段,而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存在着相对抽象和跳跃性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做到完全认知和了解,所以,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些小学科学教材,在其内容表达上过多地运用文字叙述,图片内容相对较少。而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对文字的掌握量相对较少,更加喜欢图片内容,而图片展示的方法更加直观,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阶段,如果可以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便可以达到提升小学生的文字认知量以及更多的知识内容。

(三)探究内容不切合实际、探究过程过于形式化

根据对于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以及实验探究活动的观察发现,部分探究主题与内容远远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这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对本班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理解、科学认知水平、年龄化差异、知识接受能力、是否缺乏探究能力等均不了解造成。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探究活动进程缓慢、活动操作由教师承包等现象的出现,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尽快提起重视,对出现表情一片迷茫、不知如何下手或随便摆弄实验道具的学生予以更多关心与帮助。

(四)科学课堂秩序差、学生行为缺乏管控

首先,无论是在班级科学课堂内还是在科学实验室,学生偷玩实验材料、抢夺有趣实验道具、破坏不明实验液体等行为都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学生安全造成隐患,教学课堂秩序也受到影响。其次,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其好奇心和调皮性不容忽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顾着玩和闹,对于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明确的注意事项等都抛之脑后,在实验过程中难以科学正确地操作,在学习生活中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实践,最终造成科学探究教育效果低下,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迟迟无法提高。最后,学校或教师均未对于失手犯错的小学生予以实质性的惩罚,认为小学生依旧是小孩子,不需要负责任,即便有惩罚也是较敷衍的口头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

(五)科学课堂缺乏合作精神的问题

小学生对同学、朋友、自然、社会的根本认识源于合作、探索、交往,知人、识人的根本在于合作,只有在彼此合作中才会真正认识对方的能力、水平、才华、思想。但是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的科学探究课堂均未采用合作实验探究方法,只有小部分课堂进行小组合作与小组学习。在为数不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学习的班级内,还出现小组内学生动手占比差异大、个别学生全程观看、小组分工不明确等现象。这是由于教师未明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教育意义以及小组合作对于教学效果的正向影响造成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的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功能无法展现。教师需尽快为学生制定科学探究实验小组合作方案,使科学活动充满合作精神。

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课堂模式

现如今,由于新课改政策的大力推行,小学授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而言,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授课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其实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拓展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规划教材内容

考虑到小学生的初始认知水平,选择教材时应选择内容相关性高的教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拓展讲解,让小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授课教师对其所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所以可以很好地衔接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三)设置教学情景

科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和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在授课时,教师要巧妙地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可以锻炼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这样对于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相结合

针对小学科学课堂而言,授课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其原因是小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此,授课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其建立学习科学课程的自信心。通过动手实践,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真的围绕在其身边,以达到提升小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的目的。对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证明他们所学的科学是正确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

(五)重视有效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教授基础科学时,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清晰思维,提高记忆力,而有效的提问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并在课堂上询问学生。例如,“今天老师将指导你们进行呼吸运动。你们对呼吸了解多少?”授课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回答。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呼吸运动,并提问:“呼吸时气体会流经人体的哪些器官,最终流向哪里?”显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会做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在激烈地讨论过后,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将人体呼吸运动流程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并给出最终的正确答案。

(六)制定严格探究课堂的规范、提高学生对探究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

首先,无论是科学课堂还是实验教室,都应具有科学并严格的课堂规范用以约束小学生的行为。教师也需经常用规范内容教育学生,使其时刻谨记科学实践从不是“做游戏”。其次,教师作为小学生日常接触时间最多的人,需对其养成良好习惯负起责任。俗话说:“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教师要在了解儿童自身心理发展以及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秩序感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最后,小学生的年纪虽小,但还是需引导其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并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例如,在学校科学实验室内,某学生很调皮地将实验烧杯扔来扔去,导致烧杯掉落碎裂,教师不应训斥几句便匆匆了事,这会造成学生“无所谓”的心理,甚至认为弄坏东西顶多挨训。教师需在收拾好碎片后暂停教学,将实验室内的危险性讲给学生听,并对于打碎烧杯的学生予以赔偿处理,通知其家长将赔款送至学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定要学生对于烧杯的赔偿,而是需让其全程参与,了解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会造成怎样的麻烦,自行产生愧疚心理以养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七)科学实验探索活动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成就。这表明了合作的重要意义,在科学实验探索活动中亦是如此。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当代小学科学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实际上,科学实验探索活动一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如何进行小组组员分配,二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第一,在科学探究小组成员分配时,教师需尊重学生的意愿,听取学生的分配建议进行分配;其次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和性格差异性,将文静、内向和顽皮、好动的学生进行组合,再将动手能力强和参与感差的学生分开处理,使各个小组的组员既有内向的又有外向的,既有爱好实践活动的又有“事不关己”类型的学生。这种分配方式有利于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不仅使科学探究活动进程顺利,还可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第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同学互相配合并共同把事情做好。例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单元时,教师需将学生进行科学分工,在进行基本气温知识学习和测温工具使用学习后,让一部分学生测量室外气温,另一部分学生测量空气湿度与当地降水量,身体比较弱的女生可以留在室内观测云,最终将实验数据汇总得出关于天气的情况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一个人学会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还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心中想着同学、想着朋友、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意识。”这就是良好的合作学习精神。

(八)准备结构材料,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工具的准备非常重要。其原因是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小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材料的准备和使用。而科学实验也只是趋于形式,导致小学生很难形成科学实践能力。所以授课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结构材料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提升小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九)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

现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针对小学教学而言,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有效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传递更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小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对部分内容不能充分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小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改进课堂模式,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创造有趣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科学思维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

[1] 陈璐,刘公园,马丽英,苏贤英,杨嫚.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75-176.

[2] 杜灵芳.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地球的自转”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05):93-94.

[3] 齐方华,刘夫梅.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2):15.

[4] 颜丽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21(38):17-18.

[5] 吴丽钦.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0(07):5+8.

G623.6

A

1002-7661(2022)24-0021-03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科学小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