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对话助推大班户外棋类游戏的纵深发展

2022-03-16 13:39茜,赵
早期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棋类游戏规则情境

周 茜,赵 丹

(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南京 210000)

一、教研背景

棋类游戏是一种规则性游戏,其中充满了对弈性、合作性和挑战性等特点。大班幼儿对棋类游戏中的玩法与规则更感兴趣,他们更愿意与同伴协商游戏内容、制订游戏规则并达成共识。在大班“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了解了各民族的地方特色及风土人情后,对少数民族的游戏充满了好奇。于是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将主题情境融入棋类游戏,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向前5步,马上要翻过雪山了;你走到了布达拉宫,这里应该停一次……”

渐渐地,桌面、地面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日渐扩展的棋盘,孩子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操场上下一盘大棋。但“没有棋盘怎么办”“小朋友自己当棋子吗”“规则怎么制订”……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户外的场地空间大、材料丰富,如何支持幼儿将室内的棋类游戏经验迁移到户外并创设出有趣的棋类游戏,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教研过程

(一)第一阶段目标:提供多种材料支持幼儿自主建构游戏与规划场地

1.聚焦问题一:游戏材料的选择

(1)教师对话

教师1:我发现孩子们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用泡沫垫和竹梯,然后连成一条直线,走几步路就没了。

教师2:操场上和晨间活动的材料筐里有好多能用的材料,这些材料也能建构成一个个格子,如轮胎、圈、过河石等。

教师3: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去自主讨论、寻找可用的材料。

(2)教师支持策略

将体能锻炼的梯子、轮胎、麻绳、小椅子、圈、梅花桩等纳入棋盘搭建的材料中;增加工具类材料,如工具箱、表征板、笔、纸等;添置遮阳伞、帐篷、围栏等情境性材料。

2.聚焦问题二:游戏场地的规划

(1)教师对话

教师1:我发现孩子们关于棋路的经验并不丰富,他们拿到材料后也不知道怎么拼。在活动室里下棋时,他们能够看到全部的棋路,但在操场上就完全不同了。

教师2:能不能在搭建之前,鼓励孩子们先设计出自己的棋路,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再进行场地规划。

教师3: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孩子们有了设计图,在操作时就能为自己的行动提供支撑。

教师4:场地变大后,孩子们的棋类经验非常重要,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

(2)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除了追随和支持幼儿的游戏之外,还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主动学习和自主规划的积极性。第一,抛出“哪个场地更适合玩棋类游戏”“怎样能将棋路连接起来”“在一起玩太拥挤了怎么办”等问题,引发幼儿的主动思考。教师们在讨论过后进行记录、整理,鼓励幼儿用表征的方式记录。第二,在真实情境中与幼儿共同观摩游戏、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第三,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桌面棋,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讨论“有哪些棋路可以运用到户外棋类游戏中”。

3.游戏总结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这个活教材里,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经验和知识。”“活教育”思想引领着我们把场地、空间、材料、棋路的规划、设计都交给孩子。在开展户外棋类游戏时,教师要启发幼儿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可以运用到棋类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探索需要的新材料,如骰子、泡沫垫、木桩、木板、绳索等,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与发现,从而让场地和材料“活”起来。

(二)第二阶段目标:游戏情境的出现与游戏规则的建立

1.聚焦问题一:游戏情境的出现

(1)教师对话

教师1:今天在观察孩子们下棋时,我发现棋类游戏的情节比较单一,好几个孩子玩一会儿就无所事事了,有的在看别人玩。

教师2:有的孩子在棋盘上画标记,这种标记代表他们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

教师3:我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卡纸上画了一个半圆箭头,然后贴在轮胎上,以告诉别人这个地方不能走,是个陷阱需要绕过去。

教师4:孩子们创设了很多游戏情节,但这些情节都是零散的,我们要给予他们支持。

教师2:孩子们提出需要增加一些装备,加大一些挑战,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讨论,看看需要哪些材料。

教师3:可以设置公共材料区,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纸杯、罐子、立体卡片等。孩子们到了这里算是完成一个任务,这样能给游戏增加一些趣味。

(2)教师支持策略

第一,结合大班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创设游戏情境,和孩子们共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并通过和孩子们讨论设置公共自选区,如提供各民族的服饰与头饰、图片、实物等,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第二,提供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如纸板、纸筒、瓶罐、纸杯、箱子等,给予幼儿自主设计闯关游戏内容的材料支持,以增加棋类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2.聚焦问题二:游戏规则的建立

(1)教师对话

教师1:在最近的两次游戏中,户外棋类游戏情境明显丰富了。但是因为没有达成共识的游戏规则,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抢筛子、站在棋盘上各不相让等局面。

教师2:对,每次游戏后我们要跟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说出自己是怎么玩的,为什么这么玩,让他们互相学习。

教师3: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梳理下棋的基本规则?如前进、后退、回到终点、暂停等,共同建立游戏规则。

教师4:除了这些基本规则以外,有的孩子还设置了一些关卡的规则,如到这里要翻过去,到那里要搭建水库等,这些关卡蕴含着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

(2)教师支持策略

第一、经过和孩子们讨论,形成棋类游戏中最基本的规则,如前进、后退、暂停、掷骰子等。鼓励孩子们自主制作基本的标记,如箭头、暂停、十字路口等。另外提供纸板、笔、胶带等开放材料供幼儿选择。第二、抛出“如果别人来到你的游戏场地不知道你的游戏规则怎么办”的话题,孩子们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一是画出游戏规则,让大家都能看懂;二是像导游一样向其他人介绍游戏规则。

3.游戏总结

幼儿在前几次的户外棋类游戏中积累了“材料使用、场地规划、棋路设计与建构”的经验,此时新游戏情境的出现、新游戏规则的制订成为促使游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指南》中指出:“5~6 岁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在建立游戏规则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专注而富有创造力的积极状态。他们在下棋的同时尝试不断完善游戏规则,并通过各种表征内化游戏规则。幼儿把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中积累的经验,将各民族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融入户外棋类游戏,增添了棋类游戏的情境性与趣味性。

(三)第三阶段目标:通过材料的调整、问题的生发与解决,帮助幼儿链接游戏经验

1.聚焦问题一:材料再次调整带给孩子们的学习机会

(1)教师对话

教师1:由于各区域材料大同小异,班级与班级的界限不明显,孩子们在游戏时会经常走到其他“民族游戏区域”,甚至和邻班的孩子发生冲突。

教师2:随着游戏中角色和故事情节的不断丰富,有些孩子已经不满足于平面的路线,于是将其升级为三维立体空间。在纵横交错的棋类路线中,有些材料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甚至阻碍了游戏的发展。

教师3:孩子们在玩跨班游戏时,由于不知道其他区的游戏规则、路线以及游戏情境,导致他们一是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在得不到同伴的帮助后就离开了;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玩,破坏了别人的游戏规则,引发争吵。

教师4:现在操场上的材料都差不多,虽然孩子们会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但是在棋盘上并没有表现出谁是维吾尔族,谁是苗族之类的。

教师3:我们跟孩子一起结合各民族特点对材料进行重新分类,如苗族有很多高台,房屋都是用竹子、木头做的,那竹梯、竹凳就更适合运用到游戏中。

(2)策略调整

第一,整合现有材料,营造民族游戏情境。教师和孩子们讨论“哪些材料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民族特色”。如竹梯、竹凳可以建构高台和房子,材质也更适合苗族;大块的木板能够搭建雄伟的布达拉宫,孩子们认为更适合藏族……通过材料的调整,各区域的界限既分明又相互联系,并凸显出各民族的特色。第二,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讨论中孩子们认为可以去各个“民族游戏区”进行体验,和其他班的小朋友相互学习。同时,也欢迎其他班的小朋友们来自己创设的游戏情境中下棋。

(3)游戏总结

随着材料、情境、路线等不断丰富,以及孩子们对各民族的深入了解,他们在户外棋类游戏中生发出了许多新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与问题。教师们基于对新问题的剖析,发现材料依旧是支持幼儿游戏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师及时捕捉、提供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新经验的不断生长,这种生长不是单向的,而是多通道、交叉生长的。

2.聚焦问题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师对话

教师1:孩子们在设置维吾尔族的游戏时联想到了火焰山,于是他们想用绳子拉建出立体棋路。由于拉建的绳子纵横交错,孩子们在下棋时需要跨越、钻爬、匍匐,导致扔骰子变成了一个难题。在游戏时经常会出现孩子们扔完骰子,但看不见哪一面朝上,还需要求助老师捡回骰子的情况。他们发现这个“扔”的骰子不适合自己的游戏,于是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教师2:基于上面的问题,我观察到有的孩子采取两两结对的方式,一个掷骰子另一个走棋路,然后再进行交换。可是走到拐弯处以后,两个人就看不到对方,也听不见声音了。

教师3:我跟孩子们下过转盘棋,如果把骰子上的任务和情节放在转盘上,孩子拿着转盘,只要旋转上面的指针就可以了,不用扔出去。

教师2:这个方法好,不过转盘上面的内容要由孩子们自主设计。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进行讨论,再准备一些空白的游戏转盘,请孩子们根据规则自己设计。

教师1:在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建构棋路时用的是绳子,要是每一根都打结,这样会不会太麻烦,而且许多孩子不会打结,收取材料也很困难。

教师4:用挂钩或者夹子呢?我觉得那种登山用的锁扣也很方便,我们可以把这几种材料都提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用哪种材料最方便。

(2)策略调整

第一,改用转盘骰子。幼儿在空转盘上设计游戏规则,如进退等。转盘方便幼儿携带,省去了他们捡骰子的麻烦。第二,提供挂钩、夹子、登山锁扣,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登山锁扣使用时最为便捷,节约了打结的时间。

(3)游戏总结

幼儿获得新经验的渠道是多样的,他们在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等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各种经验。如在“火焰山”的棋类游戏中,孩子们发现材料不合适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讨论、调整、实践、再讨论,支持幼儿经验的不断生长。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为教师应当在活动中多给幼儿提供“做”的机会,把游戏的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幼儿。

三、教研价值

首先,教研活动推动了幼儿户外棋类游戏的开展。通过对话式教研,教师的儿童观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加相信儿童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更愿意潜心观察、识别儿童。在教研中,教师通过碰撞、交流,解决了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规划场地、挖掘材料、制订规则、设计棋盘棋路、创设游戏情境等问题。教师们在不断更新理念的同时,给予幼儿更有效、更有力的支持,真正成为幼儿游戏的“追随者”“支持者”“引导者”。其次,户外棋类游戏的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户外棋类游戏中,幼儿经过初探、调整、再探、再调整,发展了解决问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形成了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棋类游戏规则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游戏规则
护患情境会话
游戏规则
2013年的5款改变游戏规则的建筑设备
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