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萍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南京 210000)
幼儿园课程应突出多样化与园本化,结合本地本园的具体情况,以课程审议的形式进行调整,以便于课程更加适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幼儿为中心的园本课程开发应有迹可循。我园在探究园本课程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调查问卷—形成主题实施脉络—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有序管理课程实施过程—呈现幼儿的学习轨迹”的园本课程开发轨迹,助力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起点,由教师进行价值遴选,即在充分考虑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进而找准突破口和侧重点,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活动方向,设计出幼儿喜欢的、具有发展价值的课程内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何识别?问卷(又称填表法)是我们经常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例如,中班综合活动“多彩的秋天”就是在教师一次次发放、回收、修改问卷的过程中逐步确定的。第一次发放的问卷设计了七个问题,分别是: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请你画一画;秋天有哪些果实,你最喜欢哪一种;秋天有哪些花开了;秋天有哪些植物种子;关于秋天,你还想知道什么;家长可以为主题实施提供哪些支持等。第一次回收的问卷质量不高,回收的情况表明,问卷并没有真实反映出幼儿的想法,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自己填写问卷,并没有让孩子参与其中,只有小部分孩子参与问卷填写。考虑到以上原因,我们将问卷进行了问题梳理与合并,重新设计并进行了第二次发放。
第二次问卷设计了五个问题,分别是: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认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家长可引导孩子寻找不同颜色的树叶粘贴作画);秋天有哪些果实和花,请你画一画;关于秋天,你还想了解什么;家长有哪些关于秋天的资源可以提供。第二次回收的问卷质量明显比第一次高,教师回收问卷后与孩子们交谈,发现大部分孩子在主题开展前期,对秋天已经建立了初步印象,同伴之间关于秋天话题的讨论也多了起来。然而,我们通过审议问卷项目,发现让幼儿参与问卷的记录过程更有利于把握他们的兴趣点,于是再一次对问卷进行调整。
第三次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有哪些果实和花,请小朋友动手画一画(可利用秋天的花、果实、叶子、种子等粘贴作画);关于秋天,你还想了解什么,秋天还可以玩哪些好玩的游戏;家长有哪些关于秋天的资源可以提供。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我们逐步调整问卷项目,一步步明晰幼儿的兴趣点,设计出适合幼儿自己填写的问卷,确保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想法。
问卷的梳理与分析是确定主题实施脉络的重要一环。教师对问卷进行科学分析,能够精准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当下的生活经验,有利于设计和思考后续的课程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进。
幼儿的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生长。因此在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后续的主题活动提供方向,自然地生成主题脉络线索。如主题活动“多姿多彩的鱼”,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了解到大部分孩子都喜欢鱼,喜欢参与有关鱼的话题讨论,表明幼儿对该主题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探索兴趣。同时,在汇总和分析问卷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将主题脉络梳理为“你好,小鱼”“海底小纵队”“快乐鱼世界”三条线索。
由于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大致相同,因此同一年级组的主题活动相对而言也较为统一。然而,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各班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往往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也是生发班本课程的契机。如主题活动“香香的水果”,有的班级对打开水果的方式感兴趣,有的班级对各种各样的果汁感兴趣,还有的班级对制作水果干感兴趣。基于各班幼儿兴趣点的不同,各班适时生成了新的活动线索,形成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微课程,既丰富了原来的主题活动内容,也拓展了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如对果汁感兴趣的班级,教师组织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周边的果茶店,感受水果榨汁后的颜色变化,鼓励孩子们尝试调制混合果汁;对水果干感兴趣的班级,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了水果干晒秋活动,有的水果能成功晒成水果干,有的水果晒着晒着就烂了。教师基于班级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及时生成新的活动线索,设计相关活动,能帮助幼儿基于兴趣建构新经验,形成班级特色课程。
幼儿是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来拓展幼儿的活动体验。因此,问卷中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调查项目设计必不可少。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光与影”的前期准备中,教师对幼儿园周边资源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幼儿园附近的一个电影院是园内一个孩子家长投资的,于是及时联系该家长,在征得同意后,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电影院放映室,观摩了各种放映设备,并尝试动手放映,放映师傅还对孩子们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教师在分析问卷并形成主题实施脉络之后,需要和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布置班级主题环境。幼儿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和主题不断熟悉的过程。班级主题环境既可以是平面的,如主题调查问卷、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等;也可以是立体的,如与主题相关的实物、材料、玩具等。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主题微景观,供幼儿观赏、使用、游戏;也可以与区域游戏相结合,成为区域游戏材料,在班级营造出浓浓的主题活动氛围。
例如,在开展“汽车总动员”主题活动时,教师利用前期收集的幼儿喜欢玩的汽车模型,在班级内创设了“汽车玩具商店”,供孩子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同步开展有关汽车的探究活动。区域游戏时间,孩子们可以到玩具商店选购自己喜欢的小汽车,自主开展游戏活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序管理能够促使课程朝着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例如,在“光影一家亲”主题推进中,教师依次组织了认识光的折射和反射以及光的作用等主题探究活动。在“影子的形成”活动中,教师从如何产生影子、影子如何变化、影子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系列活动。主题的有序推进及与主题相关的系列活动的有序组织,不仅使课程活动更系统化,而且亦使幼儿的学习更系统化,学习经验更加序列化、组织化。
教师创设了丰富的主题环境,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将主题内容延伸至幼儿的一日生活。然而,随着主题的实施与推进,幼儿会有怎样的活动体验?如何引导幼儿和同伴相互分享经验、分享学习?实践中,我们收集了幼儿的活动照片、作品、记录表等表征内容,通过梳理来摸清幼儿学习与反馈的脉络,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学习轨迹,并通过解读来审视主题实施的效果。
有时,幼儿的表征内容并不足以表达出他们的内心想法,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及时地与幼儿交流,对他们的表征内容进行询问或与之讨论,在幼儿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帮助其理清思路,即“我想表达什么”“我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适当注解,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学会表达。
学习轨迹的表达表现其实是一个相互提升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解读幼儿作品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幼儿自身的表征能力和经验获得了提升,由此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