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系,内蒙古 包头 014035)
近年来,研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尝试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本文就《新技能英语》第五单元“Do you like green living?”为例,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了解学生基本学情、确定课程目标、网络资源构建、课后延伸拓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探讨融合了课程思政思想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单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词汇与阅读基础。通过课前课文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单词eco-friendly,biodiversity,consequence,efficiently等词义理解方面有困难;部分学生难以提炼课文大意;还有学生出现长句翻译错误等问题。
前置学习的 “寻读”,与本单元“略读”同为快速阅读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与吸收;课前教师推送绿色周传单阅读材料,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概括绿色周传单写作要点内容,根据课前思维导图反馈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撰写绿色周活动传单的思路,但是对于一些细节考虑的还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不满足形式单一的教学,喜欢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喜欢借助网络软件进行学习。
要求学生识记单词,理解句子,了解环保类课文的结构与内涵;掌握“略读”——阅读策略的要点与方法;识记绿色周传单的格式及词句表达。
使学生能够借助所学词句与策略,利用鱼骨图挖掘文章含义,复述文章,同时具备根据情境要求撰写绿色周传单的能力。
国家认同感: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在国际环保事业中担当的大国角色,体会中国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对“绿色生活”和“绿色周”产生兴趣,激发其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绿色行动的愿望,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
中国精神:体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中国精神;
传统文化:传承“取之有度,用之以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的传统文化;
协同合作:在小组合作调研和课堂展示中促进团队合作沟通,提升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环境问题、提出改善环境措施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学教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与讲授法、情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思想。
课前,依托U校园平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教师上传微课,发布测试。通过检测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课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使用问题引导反馈课前学习内容;利用职教云等信息化手段,提炼策略略读,经过阅读策略的运用训练,突破重点;借助思维工具辅助输出练习——课文复述,击破难点。课后,依靠平台与软件复习知识,巩固课堂内容。
课堂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载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看视频:观看环保相关视频,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之内涵。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人类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现存环境问题种类;第三,总结提升:感悟中国在国际环保事业中担当的大国角色,体会中国在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第四,展示提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五,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通过“U校园”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完成U校园Unit 5 Reading &Vocabulary相关任务的学习,并在教师端推送课文预习要求、优质微课以及相关视频( China’s war on trash)等学习材料。学生可以在平台学习教师发布的任务,通过观看微课了解课程相关的文化背景;利用“欧路词典”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词句,进而了解文章大意;有不理解内容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以小组的形式预习课文,完成精读、泛读任务,上传作业。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在线答疑。
利用“U校园”课程资源辅助提供的课文词汇单、录音翻译、跟读训练、语义理解试题等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自学。欧路词典APP也可以帮助学生查词解疑,个性化测试并巩固记忆。课前观看微课可为理解阅读做好准备,通过预习课文可以大大节省传统的课堂阅读时间,而通过深度剖析文章结构,凝练阅读策略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达成教会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育人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环保宣传片“Green China Dream”片段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导入课程:保护环境形势紧迫吗?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人类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以小组形式讨论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以及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利用生动的视频内容触动学生内心,引发其对于环保方面的思考。这样可以向学生渗透育人元素,通过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之内涵,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泛读拾义
在课堂上组织进行课文泛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找寻、归纳答案,通过在课堂上再次泛读课文强化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教师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抽查提问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并将其归纳总结最后运用到实践操练中。引导学生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3.精读词句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精读各文段,并利用“职教云”平台发布问题,组织小组回答,学生分小组课文预习,内部协调分配文段,差异学习,互帮互助;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共同讨论,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就此深刻剖析核心价值观“和谐”一词,使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通过加强对文中出现的有关生态文明理念,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重点词汇及表达方式,如eco-friendly、biodiversity、recycle、carbon footprint进行训练巩固与拓展,达成思政语境下的语言教学目标。
4.明晰结构
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和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展示段落标题,依据任务提示与要求,补全主干信息完成导图。完成以后再结合原文验证、梳理,讲解导图。
教师通过补全思维导图,提炼主干,明晰课文结构,汇总出的图表是本文的文章结构,也可以用于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活方式,将输入转为输出,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告诫学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要善始善终,学习亦如此。
5.凝练策略
教师结合阅读活动,归纳出本单元的阅读策略——“略读”相比前面所学 “寻读”策略,两者同为快速阅读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策略定义,讲解“略读”策略的步骤与方法。
通过任务感悟策略,精讲要点,学生在“做中学”更容易理解新知。学习归纳阅读方法也可以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6.多元评价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指派任务并派出本组代表展示学习内容,教师利用“职教云”平台给出评价参考要点,组织学生利用平台软件对班级小组投票,选出课文学习最佳小组并展示。
针对小组对课文学习展示,投票选出表现最佳小组,是他组评价。教师做出师评再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即可生成本节阅读课的小组分数,形成多元评价,成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会自评与互评,能够分享宝贵经验,不骄傲、不气馁,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
7.拓展思维、总结延伸
通过提问、点拨等方式,再现整节课的要点,强化重点,理清环节逻辑联系,帮助学生再次巩固教学重难点。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结合课程思政总结提升。
课程结束后,教师登录“U校园”平台发布两个视频材料:第一个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讲话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第二个视频是 “长江三角洲——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候鸟停歇地”。这两个视频旨在通过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指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及核心价值观“和谐”,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勤俭持家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实现思政目的。
课堂多次利用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部分同学思辨进取,但也存在个别“搭便车”现象,在后续的教学中,考虑通过细化考核规则,增加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比重。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合在课堂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升课堂语言技巧,启承转折,过渡自然,适当添加情感渲染,以达到思政育人效果。
通过对于融合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这种充分利用当代学生感兴趣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将我们的思政教育与英语课程相融合。作为高职英语教师,我们应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开拓思维,探索新途径,利用新方法,积极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