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梅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会计专业对商科来说是一个老牌的专业,但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会计的基础课程教学和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既要让学生很快熟识会计的基础内容,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阶到能力提升的专业课上,并保持对会计的信心和兴趣,能够有所收获并坚定地学下去。所以基础课程的设置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在专业课的设置体系中严密扎口,奠定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加上教师的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对基础会计的分解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经过教学过程验证,有一定的效果。
除了部分中专生,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会计,报考会计专业都是很盲从的。会计基础课必须一开始让学生树立会计的认知理念,并对会计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1]。建立一个会计职业群,每个群组是自己的一个公司,达到一定阶层后可以升级到下一个职位。起始位置都是做账的小会计,完成目标之后是总账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经理助理、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最后可以替换掉老师,成为CEO。进阶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刺激大部分同学的上进心。不排除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始终都混在团队中,那就只能用管理会计的末位淘汰模式,在规定时间内达成共识,让企业实现优胜劣汰。在项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步步高升,学生也知道自己的每次课上目标是什么,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持续2—3个学期,也能够保证基础会计的延续性和知识层面的扎实打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优秀学生的帮扶和大力支持,每一个团队的项目里都应该有个脱颖而出的优秀“员工”,预期的结果都是提前公布的,能够超期完成或者达到预期的,会有额外的奖励。现代化的企业里,会计基础工作都被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替代,学生也会存在眼高手低的想法,但是没有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何谈管理手段和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在项目实施中加入知识考评、定期的理论知识测验等,都最终核算到预期成果中作终期考核依据。
会计是一个持续性很强的专业,就算企业倒闭,其实施的连续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在讲解到会计四个基本假设的时候就让学生分组给出未来的计划,在接下来2-3年的学习中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角色去做,达到角色设定的目标就可以进阶,如果能够为企业的运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建议,并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收益,就可以获取奖金或者进阶,但如果因为不当操作或者职业道德等问题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也将受到对应的惩罚。会计数据的提交严格受到税务和会计法的约束,对外申报时限和格式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数据的按时准确提交尤为重要[2]。每个项目的财务团队应该是一个智囊团,面对公司的经营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要适时跟进财务策略,帮公司赢得更大的机会。因此,这个环节是提升学生从基础会计的知识跳脱出来,进入到更高层面的学习的一个关键。学生把听到的理论知识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起来,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一般税务局认定的是直线法,但是有个生产硫酸硝酸等易腐蚀产品的项目,它的机器设备等的使用肯定直线法是不符合实际经营状况的,那就不能套用别的项目或者公司的做法,因此需要创新,解决办法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想。最终的解决方案提出者就是对该公司有重大贡献的人。每个项目提交的数据不一定都是最终的报表,可以是期中的部分数据,可以是季度的简报,也可以是每月的小结,只要能代表该项目的一些进展,能够作为结果展现该项目的成果,就可以提交。
这个过程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点睛之笔,设置了再好的流程,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学法是无法推进或者修正进步的。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实施非常重要。在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评价占比不要超过1/3,其余的评价来自学者自身和第三方。所以,在会计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1/3,第三方来自教务处或者企业项目考评者。在第一学期,学生初步建立企业职业框架,在各自的小角色中适应工作节奏,融合所学知识,经过一个假期和第二学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进步空间,在成为大二的学生之前,能够总统筹公司的全部账务,从基础账务处理到报表的基本形成和呈现,因此每个人都进阶到第二阶段,有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好,则可以进入管理者角色,这时候会出现职业分化,同一个团队里面也会出现断层或者比较残酷的竞争,评价体系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到管理能力的拓展,也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切合,提升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课程评价系统还应该注重前后衔接一致,对前期表现的综合延续到后期的评价基础,另外,不同角色或者团队内部的互评也很重要,适当时候引入竞赛机制,虽然不同的项目经营团队进度等存在不一致,但是可以综合采用一样的评判标准。在企业中,财务的工作是最难绩效考核的,因为财务被默认是不创造价值的一个团队,但是实际工作和现实证明,财务人员是有绩效的,所以要在评价体系中列出可以量化的财务工作,并能实际考核。评价体系要公平,尽量做到公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体系[3]。在三年的职业化教育中,评价方法和重点也是不一样的。第一年的评价重点应该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做到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一定要夯实知识基础。第二年的评价重点是实务操作,从采购到业务报表出具,每一个实务操作都应该有具体职位负责处理,而最终的申报又关系到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处理,所以团队协作处理和业务处理的前后顺序很重要,团队协作和业务协调能力是重点考核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方法很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但是它从设立开始的直接目的就是加强师生互动,改变一方主导,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但是会计专业有着特殊性,在前期知识壁垒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突然闯入的专业知识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要建立合理的项目分组模式,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实践加深知识的力量,让行为强化理论的逻辑性,才是最主要的目的[4]。行动导向教学法演习到现在,有它自己的体系和理论依据,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真正让兴趣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余的设计就是自然生成。会计未来的走向会变成通识教育,会计基础的普及教育是顺应本学科的发展而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自然是顺势而为。既然是基础学科,是后面专业学科和更深的学科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培养更为重要。
经过几个学期的应用,在三到五批次学生中不断的实践,针对会计基础设置的这套行动导向学习法(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初有所期待,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学习结束后有所感悟,是一个闭环式的循环,更是一个开放式的更新系统。就行动导向教学法而言,基础的设置存在的困难是理论层面的解锁并不是那么简单,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操作的事情才会逐步增加,而刚开始的理论和概念等知识,却很难设计出合理的项目概念,在基础会计的授课过程中,不能按照课本知识布局操作,有一种倒叙的错觉。不管用什么模式,行动导向一直都是教学中的坚持,坚决扭转平白淡然的讲解模式,翻转课堂也罢,角色扮演也可,在不同的基础内容中去因材施教,让学生的选择无悔[5]。
行动导向教学法处理好了合作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执行者和成就者。该方法在会计职业教育中很适合,也值得在教改等层面不断更新。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分解到每一科的授课过程中;从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深层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知识尽早转化成能力和生产力,这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的目标,理念转化最终都是要靠行动力和执行力,这也是行动教学法的最初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