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华 汝 梅 戴忠华 李 斌 郭 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 广西·南宁 530200)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形成规律、时空变化、品质、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学科,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并兼有管理科学性质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微生物和药用矿物等[1-2]。作为中药学的二级学科,中药资源学学科形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的《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等系列文献的出版,是中药资源学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3]。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构建与专业相配称的知识体系,启发创新性思维和培养科研能力等,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础性任务[4]。如何根据中药学类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需要,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十一五”规划全套教材,包括《中药化学专论》《中药鉴定学专论》《中药资源学专论》等,其中《中药资源学专论》由万德光和王文元教授主编,并于2011年1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此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有了中药资源学课程教材[5]。我校于2020年秋季在中药学专业开设《中药资源学专论》研究生课程,在借鉴万德光和王文全教授主编的《中药资源学专论》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结合广西区位资源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相关探讨。
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以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非中医药院校的其它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源。考虑到不同生源的专业基础差异,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包括中药资源学的基础内容和提升内容。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资源概况、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传承与本草溯源、中药资源传统区域划分及其资源状况、重要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与历史变迁、中药资源调查与可持续发展、濒危中药资源与野生抚育、中药资源经济等内容,通过基础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中药资源学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在本科阶段未修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奠定基础。提升内容主要包括大宗中药资源与人工栽培技术、道地药材与重要中药资源、中药新资源发现与利用、有毒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提升内容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中药学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各异,课程建设需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研究方向的对本学科知识需求,因此在学习好基础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研究方向需求,进行课程提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专论课程知识更加贴近研究生今后的科研方向,通过这些部分提升内容的学习,更好地指导不同方向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基础内容和提升内容的合理安排,构成中药资源学专论完整学科内容体系。
中药资源学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研究对象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微生物和药用矿物等,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分布与生态环境、中药资源调查检测与预警机制、中药资源质量评价、道地药材的形成与中药资源区划等等。面对刚从本科毕业且可能是来自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何将涉及面如此广泛学科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让学生对中药资源学学科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从学校在中药资源学领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14名专家教授组成教学团队,他们或是中药资源质量控制与评价方面的专家,或是中药资源调查与保护方面教授,或是在中药材人工培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这些专家教授在中药资源学领域不同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特别是自己研究方向的新发展新成果,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针对性强的授课素材,使学生了解学科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使授课变得生动而有趣。
课程通过整合学校中药资源学领域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术层次的专家教授而建立教学团队,在14名专家教授团队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团队成员职称高、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经验丰富,按照课程内容安排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授课,将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前沿理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各国,是全国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气候区,是我国生物资源宝库,区位特色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广西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丰富的陆上中草药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海洋药物资源以及壮药、瑶药等民族药资源。中药资源学专论课程需要将这些具有显著地方区位特色优势的资源纳入进去,使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高度统一,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中药资源学专论将具有明显地方区位特色优势的中药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壮瑶药资源、南药资源、东盟国家传统药物资源等融入到本课程中,成为本课程的特色内容,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熟知这些特色优势资源,将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因此,在前面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提升内容基础上,中药资源学专论增加特色内容部分,并成为本课程的重要特色。上述三个部分内容,编排成14个章节,并根据专家教授的专长进行章节教学安排,在14位专家教授团队中,一位专家教授负责其中一个章节的课程教学。14个章节分别为1.中药资源学导论;2.中药资源与生态环境;3.道地药材形成的机理及其质量评价;4.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术;5.中药材人工培育理论和技术;6.中药资源保护;7.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8.中药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9.濒危中药资源与野生抚育10.广西民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广西海洋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2.中国南药资源研究与开发;13.东盟国家传统药物资源研究与开发;14.中药资源经济。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可以这么说,研究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都是为后面的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服务的。我校中药资源学专论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课程专家教授团队的师资力量优势,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线科研人员,基本都承担有多项国家、自治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验丰富。每一位专家教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系统性讲授章节内容的同时,以案例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融入到相应的章节课程教学中,以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科研工作情况,指导自己今后的科研实践。
例如,在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章节的教学中,课程教师就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负责人,从全国普查试点工作开始就一直在普查一线工作,对普查的方法和技术有深刻领会和认识,特别是对第四次普查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有切身体会,并且在结合广西地质地貌、气候特征以及资源状况,在普查技术方法的采用和创新方面有深入研究。专家在对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主要中药资源的调查方法进行系统讲授的同时,重点就如何建立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方法和中药资源危机预警系统、广西特色海洋药物资源普查以及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使用的“3S”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对中药新资源(海洋中药资源)和普查技术方法的发展有全新的了解。
在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及其质量评价章节的教学中,课程教师是承担多项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道地药材成药性的专家,在广西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专家在全面讲授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的人文因素、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本质、道地药材与环境因子关系、道地药材的传统质量评价与现代质量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植物内生真菌对道地药材形成影响的研究工作,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案例给学生介绍内生菌与道地药材质量关系以及内生菌与广西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等,让学生在传统道地药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道地药材的理解和认识。
在民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章节的教学中,课程教师是长期从事广西民族药研究的专家,对壮瑶药研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专家在全面讲授我国民族药资源构成、自然分布、民族药区划以及民族药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就广西特色壮药、瑶药资源种类、分布及代表性药物的研究开发现状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对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有全面了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广西地方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重视民族药资源研究工作,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创新性思维和培养科研能力,加之中药资源学专论是在我校中药学专业研究生中首次开课,因此,我们以“结合本人研究方向,谈谈你对中药资源学专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课程改革的意见”为题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考核,要求学生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体会。从上交的体会来看,每一位学生基本上都能结合各自导师的研究方向,在资源与化学、资源与鉴定、资源与药剂等方面论述中药资源在中药学专业各方向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对由14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对专家教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的案例教学感觉收获很大,对课程特色内容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论文选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中药学的二级学科,中药资源学学科形成的时间不足30年,但学科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中药资源学专论课程,就课程内容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反哺教学创新授课形式以及课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中药资源学专论课程建设做了尝试性探讨,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和创新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