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敏贵
(高淳区永丰中学,江苏 南京 211313)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一直以来因礼仪之邦而著称,而礼仪是道德、文化水平的外在表现。同时,道德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个体文化修养、精神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现代初中教育讲究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力水平、精神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多重培养、考核,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中华传统道德包含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融合中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有效的认知,才能建立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其包含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从内容上的概括中来说,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包含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留存下来的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及民族礼仪,还包括了我国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价值、道德、理论精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还有倡导兼爱非攻的墨家等思想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同时我国日常生活中传统美德的出现极其频繁,如在家庭的长幼尊卑、在学校的尊敬老师、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等细小之处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心内容。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包含为数不少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其指导作用对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成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按照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需要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符合其生理、心理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而建立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有助于其有效适应社会、得到全面健康的有效发展,为其未来成长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从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上来看,中华传统美德蕴含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思想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对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有重要的引导培养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融合,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我国的文化、思想、道德认同感,使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道德、思想中确定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并形成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让学生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主动融入社会。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能够增加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保障。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助于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有效的继承、实践和创新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发挥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
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的重视度较低,教师对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知识积累较少,其能力、知识储备都具有一定的问题,较难达到良好中华传统美德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其主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较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传统美德意识的深入,导致传统美德教育停留于表面学习,很难对学生产生长远的有效影响。
其次,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其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导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失去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最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虽然教师选择了较生动或者现代的案例,但是大量的文字讲述内容使学生对讲授的课程兴趣并不高,而答案也往往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导向性较强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散,使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学习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了保证其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选择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为学生提供明确具有现代价值的中华传统美德。因此教师需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有效的甄别,选择能够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传统美德与其生活、学习的相关性,并让课堂学习内容得到学习价值的实现。比如儒家传统美德中虽然有不少现代社会也能够适用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少已经过时、无效的内容,如女子的三从四德等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观念下,在现代社会中并不适用。而教师需要选择谦让、爱国、尊长爱幼等有现实意义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中,获得“三观”的有益发展,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现代社会,并为了适应社会而进行努力。
现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下社会的主流需求会进行不断调整,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主流需求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找到个人角色定位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其对社会主流需求的关系,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主流的思想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使学生在主流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其次,社会主流需求对学生的“三观”具有普遍性的环境熏陶作用,良好的中华传统道德标准能够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社会“三观”,并发挥主流社会对学生的关爱、熏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之上,还需要学生合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权益,因此选择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应当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内容。确保其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而这些良好的社会法治观念,对学生建立明确的道德法治意识有重要的引导、监督作用,从而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初衷和本质。其次,现行的法律法规内容为社会行为制定了规范和标准,让学生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让学生建立对自己思想行为负责的意识和态度,使其明确法律中规定的权利责任之间的关系,在享用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
中华传统美德来源于五千年来的文化、历史、精神的积累,其具有极强的文化底蕴。为了保证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性,在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在选取中华传统美德教学素材时,采用具有经典性、文化思想性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是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得到社会启发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很容易在多讲授的情况下,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让课堂教学十分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探索热情,因此在选择传统道德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选择具有较高启发性的传统文化素材,并与实际生活建立充分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传统道德学习对美好生活的良好助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中华传统美德学习观念。
我国社会的长期、有效发展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中华传统道德也应当符合这一条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充分了解,而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文明、和谐、爱国、敬业等要素,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十分常见。教师应当利用这些积极条件,选择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内容,对其进行精炼,使传统美德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而引导学生获得有效的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统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科学编排,具有极高的参考、指导价值。因此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讲解教材的同时,深入发掘中华传统美德要素,并应用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化,使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有效的教育、指导意义。例如在“诚信”内容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商鞅变法中“商鞅立木”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诚信对社会发展、法治建设、观念建设的重要性,并利用《狼来了》《烽火戏诸侯》等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对不同诚信行为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不同事实的发展进行深思,从而树立“诚信为本”的社会人生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从教材中发掘中华传统美德要素,还需要在生活实际案例中得到发展、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传统美德认知,可以从谦让、规则意识等细枝末节中,找出中华传统美德要素与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关联。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实际案例。在小卖部购买东西时,学生的争先恐后导致小卖部购买秩序混乱,进而影响所有人的正常购买,降低小卖部运行效率的同时,对所有需要购买物品的同学带来不良的影响。而教师可以利用正向和反向的案例对比,教会学生懂得如何遵守秩序、保持秩序,使社会得到和谐、和平的发展。
信息网络是现代社会绕不过去的重要社会活动,现代初中生使用信息网络的频率较高,因为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引起学生对信息网络的不良认知,以及在信息网络中的行为不端。因此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加强信息网络的传统美德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解析中华传统美德内容,通过学生容易接受、认知的网络流行事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网络使用观念。例如在《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热点中找到正确的国家观念,如“中印边境冲突”对牺牲的边境战士的评价,部分人员刻意吸引眼球,而采取污蔑、辱骂等方式发表意见,造成极不良的社会影响,教师还可以利用《唇亡齿寒》的典故,以及家、国、个人关系的传统道德典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如采用文天祥的事迹,说明“无国便无家,更没有谈论自我的条件”。
主题思考有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思路并帮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首先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同的中华传统美德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并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明白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例如《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网红的各种行为,引导学生明白正确与不正确的责任角色分配,思考网红这一角色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可以用“在其位,谋其事”的传统文化内容,分析“谭谈交通”中交警的责任和他人不良的交通行为之间的冲突,明确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生活是传统美德理念的产生来源,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美德要素,也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实践、发现传统美德。其次,生活中的中华传统美德要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华传统美德认知,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传统美德和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熏陶。例如在《追求民主价值》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家庭中民主性的重要性,如在家庭比较民主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会有何变化。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班级的民主建设,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民主地位,并利用《以人为镜》等传统文化典故体现采纳意见、反思自我的重要性,并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明白“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多方采纳合理意见,并保障集体的利益,进而使个人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使课堂教学发挥实际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发挥个人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有良好的经典性,其存在价值,得到时间和历史的验证,具有极高的引导教育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水平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使用具有现代、现实价值的中华传统美德案例,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并积极找到个人的社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