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娟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6)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尽全力打赢这场阻击战,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现象也屡有发生。在这一特殊时期,民众的种种表现更是向每一位思政教师递交的一份份德育考试的答卷。特殊时期需要反思。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更需要反思。在此期间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自觉自律,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部分学生置身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淡漠。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育今后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笔者做了如下一些思考。
教育工作尤其思政教育是否有效,最关键的显现是在面对困境的过程中。高职学生正值十七八岁的青春期阶段,思想三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在教育的初期阶段,相当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过多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教育者而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要求教师充分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才能调动自身积极性,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应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未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主体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教育理念的贯彻需要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策略,使学生更充分地基于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自觉主动的学习,发挥自身潜在动力和智能。由于已经习惯于平时学校和课堂里教师“抽鞭子”式的管理模式,“停课不停学”期间,对可以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学生一时间反而迷失了方向,加之高职学习方面没有升学压力,部分学生对待相对轻松的网络课程仍然表现出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全程不参与,也进一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主动性的缺失。这就要求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更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能够视学习为一件主动和愉快的事情。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惧怕困难和挑战,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历经风浪,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深入每个华夏儿女的骨髓。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从一次次抗击自然灾害到如今的这场战争,每一次与灾难的抗衡都是再一次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镌刻。面对此次困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一次展现其卓越丰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积聚和迸发,在这一特殊时期书写了一幕幕感人篇章。这不正又是一次弘扬民族精神,积累民族精神财富最好的时机吗?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让中华民族精神在浸润学生心灵的同时升华他们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添砖加瓦。
2.2.1 进一步引领学生贯彻理解“四个自信”
进一步引领学生贯彻理解“四个自信”,树立信心,坚定信仰,坚守定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国家领导,统一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最快速度下达指令,全国积极响应。组织动员、集中力量、凝聚共识的优越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惊人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呈现出成效卓著的“中国方案”,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最好的范式。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打赢这场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以更加坚定地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2.2 引导学生成为乐观自信,迎难而上的人
在这一特殊时期下,每一个民众都是这场战争的重要一分子,只有不惧风雨,积极面对,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人生的长河中,未来我们的高职学生需要面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各类人生问题,这些需要青年学生独立应对。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将来如何在社会立足?如何融入社会?因此,思政课教育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更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危机意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成为乐观自信,迎难而上的人。只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未来置身困境时,才能镇定自若,战胜困难和挑战。
2.3.1 培养学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爱国奉献的精神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呼唤担当。面对困境,各行各业都在与时间赛跑,响应国家号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力所能及担起责任,冲锋陷阵,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没有他们的坚守和奉献也就没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家大义和人民利益面前没有旁观者。一道道脸上的勒痕,一件件被汗水浸透的衣裳,一把把狠心剪掉的长发,一双双充满血丝的双眼,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坚守奉献的深刻烙印。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加强培养他们勇担社会责任,爱国奉献,践行时代使命的精神,让他们在奋斗中历练自我,成就自我。
2.3.2 坚定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担当作为、奉献自我的信念
高职学生的在校时间只有四年多,从五年级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开始他们就需要肩负起与学生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对二十出头的部分同学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毅力独立肩负起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重担。因此,在高年级的思政课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感召和实践形式坚定学生担当作为、奉献自我的信念。如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或实地采访等形式,提前了解一些行业信息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还可以邀请高年级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来给学生做一些讲座,用身边人对他们进行感召,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信息和行业信息。只有多历练、多感悟、勤思考,才能明白无论在未来的家庭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修炼出足够的人生品格和道德境界,才能真正成长为够担风雨,甘奉献的栋梁之材。
新时代的思政课程既完善教育内容,也革新教育方法;既执着学理追求,也践行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必须要进行教育方法的革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翻转课堂和建构主义理念在课堂中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出更高要求,也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课堂积极性;第二,采用 PBL教学法。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创新能力,有效激发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第三,在变革和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思政教育可以选择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项目制学习,多增加学生体验生活和贴近生活的机会,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落地”,转化为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自我体悟的形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思政教育应当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即教育。尤其可以将特殊时期的生活事件作为我们最主要的德育资源。特殊时期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是最好的教学素材。道德情感能让民众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体验。[2]让学生充分感知身边榜样的力量和积极向善的能量,拓展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斗志。
面对大大小小的困境,我们除了积极应对更重要的是学会防患于未然,而思政教育的引导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将来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迎接各种风浪,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