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析

2022-03-16 09:00圣建峰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变阻器静电灯泡

圣建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226352)

物理实验将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同时,构建学生的科学观.但从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来看,有关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实验内容单一,教学任务模糊,学生无法接触到新知识,物理创新能力的发展比较受限.结合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其发现新知识、应用新方法,才能进一步开发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

1 创造新实验:无中生有

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学习经验对物理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得出新的学习结论,这便是创新的一种常规表现.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指导也应该从实验教学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创造新实验,给出新思路.

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可结合物理教学的有关要求向学生布置“设计新实验”的教学任务,依靠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应用、总结,将新元素带入到物理课堂当中.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声音的特征》的教学为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音叉向学生展出相关物理实验:敲击音叉,音叉发出颤音,学生听到音叉的悠扬声音,此时教师给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但部分学生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音叉内部的相互碰撞有关,从而否定实验结论.教师可要求学生创造新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借助新的实验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结论进行推导,并确定实验方案:首先,要证明物体发出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无关.其次,要证明物体在没有发生振动的情况下也会发声.学生结合木板、玻璃等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敲击木板海绵发出声音,带有轻微的振动现象;敲击玻璃,玻璃碎裂发出声音.学生认为,物体的发声与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碰撞有关,与振动并无关系.学生对物理现象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微观图,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用铁锤敲击玻璃,玻璃中的分子发生振动,原本的排列被破坏,玻璃破碎发出声音.创新并不意味着盲从,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理知识的机会,重新掌握物理定义,提出新的实验假设,帮助学生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良好意识,为未来的物理教学打下基础.

2 改进旧实验:承前启后

创新并不完全意味着“无中生有”,能够结合既有的材料开发新的物理知识,为学生创造全新的物理学习环境,也能够进一步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比较单调,物理学习能力较差,所掌握的物理技能与学习方法依赖于教师的引导,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但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部分实验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对于实验教学活动的高要求,将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创新欲望.

教师可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欲望”加以利用,在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整理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为既有的实验方案加入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静电现象》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靠毛皮和橡胶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在观察实验之后,学生对静电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部分学生认为,静电是在干燥、高温的环境下产生的,因为用来实验的毛皮、橡胶棒都处于干燥状态;部分学生则认为,静电是由物体摩擦之后产生的,因为毛皮和橡胶棒互相摩擦之后才产生了静电.两组学生各执一词,大家争执不下.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要求其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准备毛皮、水和橡胶棒,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案,依靠湿毛皮、干毛皮、摩擦与不摩擦进行实验设计,从而得出静电与摩擦有关、静电与物体表面是否干燥有关的结论.从科学原理上来看,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静电产生的原因与正负电子的偏移有关,电子偏移越明显静电越强.其中,干燥环境、摩擦增大了物体做功的总量,导致静电现象的总体程度发生了变化.在创新的过程中,生虽然仅挖掘出了存留于表面的物理知识,但其所表现出来的探究欲望与创新热情是值得肯定的,结合旧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新环境.

3 设计新方法:学无止境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有关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教师授课、教材讲解为核心,学生所能掌握的物理知识较为稀少.在单一的物理学习环境下,学生的物理学习经验无法积累起来,物理教学活动只能在看课本、背概念、解问题的“老三样”上不断徘徊.要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必须强调“新元素”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设计新方法,开发新的物理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串联、并联两大概念.在教学环节,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以实验内容为基准,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实验计划,以此来展示物理知识.这种以实操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整体效率偏低,会消耗较多的授课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新方法落实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在物理教学环节导入NOBOOK平台,借助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教学环节,学生配合物理实验平台独立探究相关实验.在连接导线、闭合开关之后,虚拟平台会给出不同的实验现象:小灯泡同时亮起、同时熄灭;小灯泡独立亮起,独立熄灭.在排除小灯泡故障、电路连接错误等外在因素的干扰之后,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主动推导实验原因:小灯泡的明暗状态不同,可能是因为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式不同,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小电路的不同连接方式进行归纳.受限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所能利用的教学材料十分有限,在多重限制之下,其很难主动对物理实验进行探究,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借助虚拟技术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新环境,消除学生的顾忌,则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4 总结新经验:启智教学

在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借助实验引导学生创新,更要对物理知识、教学经验加以利用,结合既往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此来为学生的创新选择新方向.在教学环节,经验的合理利用将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物理学习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发现新知识、获得新成果.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变阻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物理实验向学生展示新的物理知识.在以往的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认为,变阻器的阻值都是固定的,由此,将这种死板的学习经验带入到课堂当中.教师可结合实验为学生提供思考新知识的机会:准备变阻器和小灯泡、安全电源、导线等材料,开展物理实验.在实验中,对小灯泡的亮度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小灯泡的亮度伴随着电阻器阻值的变化不断变化,证明变阻器确实有改变电阻的功能.教师结合“变阻器”这一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验,思考变阻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既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借助变压器、变阻器、小灯泡等材料开展实验,模拟“电压不稳地区”的日常供电,思考变阻器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积累学习成果,努力实现“温故知新”,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5 创造新方法:因材施教

当下是素质教育的阶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知识的讲解.在物理课堂中大部分的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教师如果单一地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物理知识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在听讲的过程中被外界的环境所吸引,导致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够连贯,从而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了提升我国的教学水平,教育部门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其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物理课堂的教学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因材施教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在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时,应适当给学生降低难度,利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后期就可以结合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展开思考和分析,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循序渐进地提升个人的物理技能.

教师在进行苏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为学生出示图片,让他们观察水、云、雨、雾、露、霜等不同气候的图片,教师可以结合图片的内容展开提问,然后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三态的具体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比如说“酒精灯、烧杯、冰块、碘颗粒,温度计、热水,冷水”等物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物理实验的操作,例如教师可以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利用酒精灯燃烧玻璃杯,学生在其中会发现冰块开始融化,冰块变成液体开始沸腾,冒出水蒸汽,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进行理解.比如说“液态的铁水、固态二氧化碳、固态碘变为碘蒸汽”,教师结合这些内容为学生展示物理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让他们充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两人一组展开操作.在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利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温度计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进行训练,配合物理教学实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借助新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创新,必须将物理方法的应用落实到实处,借助新方法讲教学,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

猜你喜欢
变阻器静电灯泡
噼里啪啦,闹静电啦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灯泡创意秀
静电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超级英雄静电侠
灯泡创意展
静电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