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高
(江苏省兴化市陶庄中心校 225733)
从新课标有关“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种素养是物质转化的层面,其主旨紧紧围绕”变化“开展,变化、平衡二者之间并非并列存在,而是相伴而生、逐渐变化的,由此二者才会产生平衡的相关问题.所以,要先变化才能逐渐趋向或归于平衡.其素养的根本是以“变化”为中心的,其根本含义在于对物质变化的认知,一般从两种变化而来,即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随着化学变化的发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加深对“变化”“平衡”概念的认识,实际上以上都是动态的组织结构.利用变化观、平衡观可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大量问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这门学科非常陌生,需要带领学生梳理其中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架构系统的学习框架,这才是学生能够得以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两杯不同的水,一杯清水、一杯浑水,然后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继续追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离开水呢?”这一点立刻得到了学生的否定,所有人类的生活不可能脱离水.通过这种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就此可以驱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水资源的奥秘.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向学生简单阐释了工业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活对水所造成的危害,致使现在的淡水资源始终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那么,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怎样才能够对被污染的水进行还原,使其能够成为适合人类使用的第1杯水呢?在这一连串现实和问题的引导下,成功的串联起第二节的需要学习的内容“水的净化”,助其初步了解净化水质的主要步骤以及关键环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洗衣粉、洗衣液等等,这些都属于清洁剂,其中都含有C106H263O110N116P,如果这些生活污水未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放到干净的水源中,就有可能与O2发生化学反应,最终结果就是大量消耗湖泊中的氧气,导致植物疯狂生长,同时还会致使大量生物死亡,污染这些干净的水源,人类再也无法使用.实际上,这也只是形成污染的一小部分原因,于是人类为了净化水资源,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如沉淀、过滤、吸附等等,然后完成对水的消毒,这样被污染的水就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以上案例中,学生可以真正意识到,水在遭到污染之后再次被还原的完整过程,不仅可以树立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也能够对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有力浸润.
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引领,展开各种形式的自主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应用.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看到课题时自然会调动已有的化学思维,就此展开自主思考:因为C、O各自的原子数目不同,就此会生成不同的分子结构,所以CO2和CO的性质自然会存在显著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基本能够了解学生对CO2、CO的实际掌握情况,然后组织自主实验探究,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且高效地发展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针对所产生的气体进行了检验,并得出结论:人类呼出的气体为CO2,CO是因为碳元素出现了不完全燃烧,而且这种气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虽然在生活中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通过对其变化状况的研究,可以将其变化为有利于生活的物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使学生了解在光合作用中CO2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其次,了解其他能够制取CO2的方式,而且在光照、酶以及叶绿体的共同作用下CO2会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更丰富的O2,O2再与CO进行反应之后,又可以展开光和作用.可见,通过对CO和CO2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变化和平衡思想,有助于发展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具体的变化观念主要体现于化学反应中,需要根据反应物以及生成物才能完成质量守恒的计算.教师可以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畏难心理,有助于提高化学解题能力.
例题现有A、B、C三种不同的物质,每一种质量都是15 g,在进行化合之后,能够生成30 g新物质D,此时如果增加10 g物质A,反应会出现停止,而此时的反应物中只有C,基于上述条件,判断一下正确的说法( ).
A.在第1次反应停止时,剩余9 g物质B
B.在第2次反应之后,新物质D为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针对此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选项对其进行拆解,带领学生立足于质量守恒定律,使其深入体会其间存在的变化观念.
有效的化学学习必然与实验探究密不可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创新意识,推动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自主组装原子模型,这样就能够模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然后带领学生透过氢氧反应自主推测结论,自主完成对结论的验证.在实验之前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1)应当选择怎样的化学反应最为合适?(2)如何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在教师的安全指导之下,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自主实验,也能够就此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为了落实学以致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另一个小实验:木炭在发生燃烧之后,其质量在不断缩减,镁条在发生燃烧之后其质量却出现了增加.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对这一现象深入解析.
化学学科虽然隶属理科的范畴,但却带有一定的文科色彩,这主要是因为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零散知识点比较多,加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系统性,并且缺乏对前后知识的串联.所以,多数情况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夯实学生们的化学基础知识上,每个日常教学活动都要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科学探究,并且尝试采用迁移类比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在考试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会把如何提升成绩放在教学的重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关注和培养,课堂上主要为学生讲解一些解题的技巧与方法.殊不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本不能依靠大量的解题得到培养.在对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进行培养时,应该充分重视化学核心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基础知识,才能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地研读,在对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进行培养时,细化、分解课程标准,在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同时,将课程标准分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都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他们多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少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在对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进行培养时,应该明确其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变化,也就是要在观念上发生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把整体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并且兼顾其他学科与化学的交叉联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变化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学习程度,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从而努力达到相应的层次要求.另外,要注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观进行培养,使其明确知识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思维也要随之发展变化,从而形成较好的变化观念,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变化观.
化学学科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化学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都非常重要.化学知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生产、生活之中,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最佳的方法就是构建情景.按照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情景,可以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加强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这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强其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并且要注意一些问题越是难以思考,就越要通过构建情景的方式来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总之,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不仅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也能够揭示学生的思维特征,更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所以,实际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学习,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思维层面的养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