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玲
(河南省兰考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 兰考 475300)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画的基本艺术形式、艺术功能和审美理想,欣赏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提升是为了进一步地欣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画欣赏教学宗旨的统一和策略的统一。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画的魅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中国画鉴赏教学从强调方法和技巧的层面提升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使中国画鉴赏具有更多的文化趣味、文学视野、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乐趣性”是其独有的特点,在低年级时可以感受到书画艺术作为课程发展的重点,如小学三年级的“指墨”课以手指代替笔触的良好指导,使孩子对笔墨的使用有了初步的感受,从而为今后的中国画课做好了准备。然而,在践行“享乐”品格的同时,规范儿童的中国画观念尤为重要。尹少淳在《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提出:“在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多是通过水墨画呈现的,学生画水墨画时应有个参照,最好的参照是成人美术。”这听起来似乎违反了儿童绘画的分析理论,这些理论实际上是以西方的重点观点为基础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的儿童。因此,中国画教育应注意引导幼儿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底线”,而“基本底线”顾名思义是指中国画、器物、题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基本概念。在欣赏学习领域,课堂往往比传统的“造型”“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更加困难,因为它在“游戏时间”比听课更有吸引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猜猜看”“比较对照”等方法,对学生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解国画的题材时,可以引导学生看作品,猜作品的题目。教师给孩子们看一幅《王世民写真》,他们一定能猜到这就是人物画,而当他们用同样的方法猜到花鸟画时,不妨秀出徐悲鸿的《跑马》和齐白石的《丝瓜》,并设问:“它们属于花鸟画吗?”此时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解释花鸟画的概念不会显得枯燥,同学们会主动提出疑问和好奇地仔细倾听,并能生动地记住:花鸟画是以“花、鸟、昆虫、鱼、动物”等动植物形象为绘画对象的画。
当前,小学国画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注意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对日常生活书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已不甚了解。他们知道如何用计算机软件作画,却不会用使用中国绘画的工具,也不太了解某些绘画和色彩搭配的技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小学生对不懂、接触少的东西进行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对中国绘画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要鼓励他们在鉴赏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幼儿学画,让他们继承传统文化,并为学生准备学习国画的工具。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这对小学中国画的教学也是有益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有特定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绘画产生长期的热爱,并发掘和发展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更加认识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的美术课程中,教师会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对绘画的鉴赏性,从而认识到中国画的魅力。中国绘画的内容本身就含有一些自然的图画,让孩子们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奇妙。在对中国画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其深意。中国绘画中最精美的一幕就是“融合”。在古诗中也有这样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纸张的艺术表现把自己的情绪和画面结合起来。对部分高年级的同学,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欣赏中国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在小学美术课中,对中国画作品的辨识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与对比,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历代名家,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荣誉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质,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作实践和文化理解。从图像阅读的角度,发现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教学中缺乏形式上的欣赏,而一般的欣赏课教学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读图讲故事”,另一种是“理性展示”,这两种方法都强调作品的内容而忽视形式上的观察。例如,在解释“透视法”时,教师不妨将《风车》与《富春山居图》相比较,想象一下画家在作画时的姿势和动态从透视画法和散乱透视画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独立判断《风车》是焦点透视法,《富春山居图》是散乱透视法。色彩的欣赏和道德理解可以穿插于各种解释之中,因为色彩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不同的色彩会给观看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师也可以用中西方作品进行比较,建立类似的作品有什么颜色“它们主要是什么颜色的”“这些颜色的组合让你感觉如何”“你觉得那个画家作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慢慢地引导学生感受到中西山水画家情感表达的差异,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逐步拓宽知识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国画对自然的抽象理解。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画。在小学美术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更容易地被接受,从而保证教师的艺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艺术课堂上,教师们可以运用比色法、拓印法等多种手段对中国绘画进行描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能体会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画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享受艺术的快乐,并能从中发掘出其中的独特之处。比如,在欣赏中国绘画时,教师可以通过吴当峰、曹禺等人的故事,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中国画背后蕴含的文化气息,从而了解中国画的造型与运用。有的学生会因为这个故事而对中国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则会因为它而爱上它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学国画的教学,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艺术修养。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们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了解了作者系列作品中的某些共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了解了作者的创作风格。
如今,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学生们对此很了解,但是对中国绘画却不了解。教师要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上学到中国画,必须要引起他们的兴趣。爱好是良师。教师要让孩子们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绘画中体会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奇是很强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这一特色,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对中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愉悦,从而使他们对下一阶段的美术学习充满兴趣。在小学的部分美术课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接触到有关中国画的工具,所以教师应该先让他们接触并运用这些工具,让他们能随心所欲地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工具。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在画画时,会画很多奇形怪状的图案。在“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地了解和掌握使用的各种工具,要鼓励学生们多运用这些工具,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写在纸上。如果学生认为他们没有绘画的经历,教师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比如,在讲怎样用破墨法作画时,教师会先让学生用浓墨画黑线,再用清水或淡色的墨汁来画,借由水力与纸张的张力,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作品产生兴趣,并想办法去创作。水墨相融,形成了具有浓厚水墨色彩的中国画。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中国画的特色教学,把中国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课上不断地为学生创作自由的作品。不管他们的画技怎样,教师都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学生限制在临摹、创作面前的事物上,而是要让学生回想起过去的情景,并把它们描绘出来。美术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画,而是要让他们从中获得快乐,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材料,并使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与皮亚杰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诗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特征。在欣赏国画的过程中,教师以“诗画”的形式丰富了国画欣赏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国画的理解,而且在继承中国诗歌文化方面具有双重的作用。首先,应该用诗歌阐明他们对绘画的看法。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诗歌的意境和画家的意境,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全面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应老舍邀请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第二,诗歌中的绘画。这类绘画作品有的画完成了别人的诗之后,有的主题画家创作了诗(分为前人和即兴创作),如元代画梅高手王冕的《墨梅图》及自题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诗。第三是用诗歌解释这幅画。诗与画都是生命的反映,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将这些诗歌引入到中国画的欣赏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恢复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就可以引入同时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诗句只是中国绘画鉴赏教学中的“大餐”中的一位辅料,在品尝“辅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或结束,绘画鉴赏教学也不能成为诗歌欣赏。
中国古典传统绘画往往成为语言、音乐、道德、科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这种客观现实不仅为中国画鉴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美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如张泽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只在小学和初中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介绍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和《梦回繁华》两篇,其他科目的内容都与一些内容有关。因此,在欣赏这些中国名画时,美术教师首先要重视倾听,了解。其次,根据艺术学科的特点,将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信息内容由“主角”改为“合理有效”的注脚。
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人类艺术园中的美丽花朵。这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代表了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在中国画鉴赏教学中,故步自封、崇洋媚外是不值得提倡的。提高民族文化和世界自信的唯一途径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画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将中国画与西洋画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画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差异和自信。例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画的视角,使学生更生动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视角和西方山水画的视角,让学生能够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科学美,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心。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对笔墨纸砚的完美展示,展现了传统的艺术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小学生作为新时期的后继者,应在小学艺术课堂上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以避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流失。国画教学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不仅使国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国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