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青
(江苏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自能学习应经历一个从“自主”到“自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数学问题作为自能学习的导向,会有利于启发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对课程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会使学生更加热衷于探讨和思考,并且在与其他同学的共同协作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自能学习模式,会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大有帮助。
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教师逐一地教学,更加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新的知识有较强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刻刻都能发现新的知识,时时刻刻都能获得能力的发展。自能学习是一种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引导自主解决问题的措施,促使小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主意识,逐渐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若用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可以基于问题导向,令学生逐渐形成自学意识,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国家对教育行业提出了众多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新要求。在目前的新课改中,提出需要所有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可以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自能学习方式,既可以改良教学方式,又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也会获得相应提升。
在以问题作为学习导向的情况下,合理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反响,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最终答案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题会成为小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每名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地探究问题,学生会在强烈的好奇心的推动下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思考这个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从答案和解题的过程中便能吸收到更多的思维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对数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这会增强学习能力。
小学只是数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接触的内容都比较基础和简单,但是由于小学生目前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对于他们而言,在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依然存在着部分需要突破的难点,对于这些重难点的攻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的完成度。经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自能学习的实践和落实,学生在不断地探究中可以逐步吸收到更多精妙的解题技巧和经验,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内容,学生的解题速度便会得到明显的提升,长久下来,学生对于数学难点的突破能力便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自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具备自学能力,因此会在过程中鼓励自学。但是自学不代表完全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教师这方面的观念出现误差,导致某些教师在进行学生自学安排时,采取教师完全不参与的形式,未在引导上下功夫,导致学生自学找不到“头绪”,不能快速地发散思考,教师也无法很好地具体了解到学生当前的自学的情况,导致很多时候学生出现浑水摸鱼、自学时“开小差”等情况,大大影响学生自学进行的效率,在浪费学生时间的同时,还会影响自学质量。
在自能学习中,习惯是该种学习方式的必然结果,学生任何一项习惯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时间,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方式未发生转变或者教师的引导方式不断快速地进行转变、教师给予学生进行自学的时间不足等,导致难以形成习惯。当学生习惯的形成受到抑制或被教师不当的教学安排中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方面的措施便会前功尽弃,这会限制自能学习对小学生起到的作用,这一点也是目前存在的会影响学生自能学习能力提升的最主要的一点。
激发兴趣是开展自能学习中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的自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其中较明显的一点便是教师无法采取理想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导致学生在丧失兴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较强的兴趣,容易在自学过程中失去耐心,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而目前不少学生在兴趣方面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格外注意。
经过上文的分析研究,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实践过程中各个层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实施落实小学数学以问题为导向的自能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安排和实施中采取以下措施:
在自能学习的模式中,分组是重要的步骤,既可以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又可以有效地促进探讨,并且教师可以在分组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每个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差异,实现学生之间组员之间的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开展自能学习。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教师在进行自学分组时还存在较明显的不足,有些时候会不注重分配方式,任意地分组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自能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分组,充分运用优质的学生资源,从而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自能学习。教师在进行分组之前,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足够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了解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并根据当天自习内容的特征,经过分析后进行分组的设计,设计包括各小组的人数、组内成员的构成、组内的组长的选择等,要避免无论所学内容的难易和特征都进行随意的安排,或者让学生自行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的工作。
例如,可以使用“x+n”的分组模式,其中x 代指优等生,n 代指后进生,分组时需要保证各组人数相等,分别包括相同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避免因人数不均导致的“冷场”问题。并且,在分组过后,需要推选各组的组长,第一种方式可以选择成绩最优的学生,令其利用成绩优势,在过程中帮扶其他同学,协助其解答问题;第二种方式可以给各组安排有责任心的班干部,令其发挥管理、领导的才能,有序地组织全组学生认真参与课堂讨论,按照教师的指令行事,既可以保障课堂秩序,又可以保证自能学习。
生活教学法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并不难,教师可以在进行导向性问题的选择时,在设定启发自能学习的问题内容时应向生活方面靠拢,通过生活问题引导,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思考,另一方面有利于结合课本内容,促使学生较迅速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由于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可以抛出若干真实的事例,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强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生活中事物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发生思考和联想并进行探讨。如在电子屏幕上显示两个三角板,教师先简单地带领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容,然后提问:“如果把两个三角板拼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图形?有什么特点?”在该问题的指引下,令所有学生互相探讨,再逐步进入正题。又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在讲述每种图形时举例,如在讲述平移图形时,会在屏幕中显示汽车行驶的图片,会看到在1 分钟前后的位置,据此提问:“请问汽车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在讲述旋转图形时,教师可以显示风车的动态图片,让学生看到不断旋转的风车,据此提问:“当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形状、大小发生变化了吗?有什么特点?”在讲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显示“囍”字贴纸,将其对折展示,据此提问:“当把‘囍’字贴纸对折后,为什么会完全重合呢?这是什么原理?”在多种问题提问后,要求学生当堂进行讨论,自行理解。
课堂评价是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自能学习的重要举措,并且在课堂内容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测评和评价的体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且经过一定的测评,教师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进度可以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更加清楚,便于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重新设定或改良。若仅依赖传统的教师评价,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改进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模式以外,目前可以利用互评、激励性评价等方式,如在使用互评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当提出某项问题后,由于学生之间知识水平等更加平等,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着更加明显的相互性,问题一旦提出,各组会积极进行讨论,随后在公布讨论结果的时候,每组都有反驳的机会,如A 组说完结果后,B 组认为某项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可以举手反驳。还有,当每组讲完结果后,其他小组需要鼓掌,给发言小组信心,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讨论中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师生之间进行互评,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指点、赞扬、批评学生,作为学生可以在课堂末尾时候,对教师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教师应以更加温和平等且友好的方式对学生活动开展中出现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等,这会拉近师生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另外,除了小组间可以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评价,在每节课中,会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最佳同学”,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每小组可以使用投票的方式选定,会根据某同学帮助他人的表现、课堂活跃程度等因素决定,这会刺激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自能学习,提升小组成员活动的参与度。
在有些时候,不能有效引导自能学习的根因在于学生缺少兴趣,导致能动性较差,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多类型的趣味活动,全程确保小学自能教学的趣味性,以便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势头和态度。通过保证课堂进行中的趣味性,一方面能够在过程中培养兴趣,活跃课堂的集体氛围,另一方面能够融合各种数学知识,指导小学生自学,充分发挥自能学习的作用,丰富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本节课主要教学关于多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据此可以设计“夺宝奇兵”的趣味活动,教师要预先设计若干道除法计算题,如“336÷12”“88÷44”等,每道题设有1 分的分值,如果某名同学最先算出正确结果,会获得相应的分数,并且会分别设有5、10、15、20 等分数的门槛,如果某同学的累计得分达到某个门槛,会获得设置的小奖品,如学生学习中常用的基础的文具,这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使其自学自用。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由于本小节需要分别教授三个图形的知识,有些学生在自学时易于混淆,可以设计“找茬高手”的趣味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的语句,每段话会描述某个图形的某个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显然该句话存在错误。当在屏幕中出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争抢机会回答,或者利用希沃白板设计有趣的判断活动,引导学生做选择题,如果选错,屏幕中的小动物会遭受雷击或其他惩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由此可见,在参与趣味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自学新知,同时可以提高兴趣意识。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引导自学,就会促使学生形成自学习惯,其实不然,因为每日的数学课的安排数量有限,学生得到的自学练习机会不多,并且在其他课程的影响下,不易形成习惯。因此,需要在课内课外同时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每日自学,并且可以利用微课等新技术,从而有利于培养自学习惯。例如,在教学完《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会布置若干课后的练习题,令其写在作业本上,并且会给学生推送两种微课视频,一种属于复习本节课的微课视频,会针对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讲述;另一种属于预习下节课的微课视频,会针对小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法进行讲述,促使学生提前预知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另外,为了督促所有学生能够按时完成,需要建立较缜密的自检机制,会依赖课堂小组,要求每组的组长肩负检查组员课后作业的责任,需要向课代表汇报每日的检查结果。若存在异常,可以通过课代表直接汇报给教师,再由教师询问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且为了激励各组完成,会在班内张贴“先进榜”,运用正字计数法,统计每月各组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在月末给优秀小组颁奖,这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各组学生参与课后自学,渐渐地形成自学习惯。
综上所述,自能学习是一种利于开发学生自学潜能的方式,与当前提倡的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相同。因此需要应用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改善课堂环境,变得更有活力、激情,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提升小学生的思考力,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