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玲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心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教育内容。其中,儿童绘画可以有效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想象等方面能力。《3-6 岁儿童学习于发展指南》中对于3-6 岁幼儿在艺术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情;运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专注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打开人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里的一切都必然要通过它。”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在3-6 岁这一阶段还是处于初始形成的阶段。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地专注做某一件事,他们喜欢边做边和同伴交流,甚至还会画一会儿便离开座位去看看同伴的作品,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一心一意、自始至终地参与美术活动,即注意力会因外界干扰而被转移,注意力易分散,参与静态活动的时间保持得短,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如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专注力,这也是促使美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力集中性差的大脑在筛选、分析视觉接收的信息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出现偏差与遗忘,出现马虎与粗心的情况。有些孩子在上课或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其原因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注意力在幼儿各项能力中均有体现。如记忆力、理解力、倾听力、书写能力等。对此,很多家长还是不了解的。孩子的学习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机能训练加以提升的。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抱着希望,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注意力,但往往不能够从根源上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看着自己孩子看书三心二意、作业粗心大意,家长往往一味加大作业量或选报课外的早教班,希冀提高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但是如果家长没有了解孩子,没有针对其注意力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地帮助与训练,最终难免让孩子丧失自信心,效果南辕北辙。所以,必须找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并且针对根源,找到对应的教材、教具器,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和孩子的学习认知过程是环环相连的,是与孩子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相伴相随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当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于某事物的时候,他们就自然会注意观察、注意倾听、注意记忆、注意想象和注意思考。注意力集中是孩子们心理活动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状态。现实中脱离各项认识过程的、单纯注意行为是不存在的。而同时,脱离了注意的各种认识过程是毫无存在意义的。故此,注意力的培养对孩子们的学习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说,一个人丧失了注意力,其一切认识活动,无论学习与生活,都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6 岁的小朋友基本不识字。“兴趣最好的老师。”小朋友们想什么、爱什么、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情节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和极大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教师可以把美术活动主题蕴含的寓意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活动的主题,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教师要充分认识“兴趣”在幼儿绘画中的地位与作用,要努力成为孩子们美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以故事导入美术活动主题吸引幼儿注意力。
例如,在中班瓶盖画“妈妈的葡萄”美术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在万木葱茏的树林里,狐狸妈妈为了狐狸宝宝,外出找东西给宝宝吃。路途中遇到了种种危险——被饿狼盯上、被老虎追赶,最后被坏人杀死了。怪可怜的。”教师将故事内容以图片方式呈现出来。生动有趣的画面、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图片内容深深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从而唤起小朋友们想说、想表达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为此,教师们要抓住这些时机,对孩子们进行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内心的正义感:“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狐狸,建造一个葡萄园,让小狐狸再也不会饿肚子,好吗?”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功地导入了美术活动的主题“妈妈的葡萄”。接下来教师出示大大小小的瓶盖,并且问道:“你们用这些大大小小的瓶盖怎样才能画出一串串的葡萄?”问题抛出,提问的问题精准到位,孩子们就会理解教师们的所问内容,也能展开想象给予回应,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各抒己见,也会因教师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孩子们会专注于寻求各个问题的答案中,也会非常专注于参与集体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也会提高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注意力。
多媒体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已经普遍推广,在美术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演绎情境、示范作画、突出重难点等功效,可以更直观、灵活、生动地展示画面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与呈现,烘托、渲染氛围,使教学活动气氛更加活跃、有趣,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美术活动“海底总动员”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版视频。大屏幕上一播放出来,孩子们立刻都能说出是“海底总动员”。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看过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影片中有小丑鱼、鲨鱼、章鱼、海龟等等。这些形象深受幼儿园孩子们的喜爱,这样非常成功地导入教学主题。接着教师又趁热打铁,又开始播放一段央视“动物世界”栏目中的《海底世界》视频。纪录影片中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海底世界,配上优美的轻音乐,给孩子们从视觉、听觉上获得了一个美的享受。使教学活动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由此,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在线。
课程游戏化下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在儿童成长和智力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美术集体教学中设计多种游戏,借助儿歌记忆猜谜语游戏初步感知事物形态,触摸的游戏可以增加事物的神秘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以听、说的游戏可以将美术活动融入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就教师而言,对幼儿园小朋友最好的教育办法,不是设计完善的教学环节,不是教师优美的示范,而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挖掘尽可能多的游戏资源,设计充满童趣的游戏活动,制定一些合适的游戏规则,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地玩,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学。
例如,在中班瓶盖画“妈妈的葡萄”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唱儿歌做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压印的方法。“小瓶盖,手中拿;按一下,拧一拧,葡萄种在叶子下;一个一个排好队,上面大,下面小;我的葡萄种好了。”
又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圆形”中,教师可以利用儿歌设计一个手指游戏。教师:“我的小手拍一拍。”幼儿:“拍……拍……拍拍拍。”教师:“我的小手碰一碰。”幼儿:“碰……碰……碰碰碰。”教师:“我的小手握一握。”幼儿:“握……握……握握握。”教师:“我的小手敲一敲。”幼儿:“敲……敲……敲敲敲。”教师:“我的小手做三角。”幼儿:“做……做……做三角。”教师:“我的小手做个圆。”幼儿:“做……做……做个圆。”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绘画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注意力。
语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有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社交的工具。幼儿语言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孩子们思维和交际能力。语言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基于两种不同感官的信息符号,教师单一地讲授将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但如果教师借助通感手法,利用故事讲述形式开拓幼儿对绘画作品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理解绘画内容,寓教于乐,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6 岁的幼儿词汇不够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提问也乐意表达,如果在绘画视觉活动中融入语言的听觉活动,在语言交流中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和学习习惯,而且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奇怪的桥”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孩子们通过互动对话进行交流,使孩子们知道了家乡的大桥,可以方便人们进出古镇,解决了过去没有桥梁时只能靠摆渡进出古镇的困境。教师讲述故事中的乌龟们用硬硬的龟背搭成了一座桥,帮助鸡妈妈一家顺利过河,借此培养孩子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接着,教师让大家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大桥。孩子们动手挥笔,有的画出了石拱桥,有的画出了彩虹桥,有的画出了龟背桥……孩子们的注意力紧密围绕着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慢慢地他们专注参与某一活动的时间会逐步延长,视觉范围会慢慢集中,良好的学习专注力便由此而养成。
对待幼儿的美术作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正确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有助于提升孩子们学习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
许多教学实践告诉大家,以前经历过较多的失败或不舒服的体验场景会影响孩子再参与活动的注意力。失败次数多了,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愿意再参与其他活动。如果让孩子可以体验成功完成活动的满足感,慢慢有信心完成任务,之后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慢慢再增加任务的难度,一点一点增强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这样,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正确引导起到至关的重要性。
幼儿年龄尚小,对于事物正确、错误的分辨能力显然不足,对于世界均以一颗单纯的心态,也可以说幼儿美术属于“无错误的科学”。因此,教师在其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应该要以积极、包容心态面对,遵守无对错教学原则,对幼儿的美术成果进行积极评价。
不管幼儿的每一幅美术作品画得如何、做得是否精美,教师都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幼儿。对于他们的认真付出给予肯定、委婉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认真付出后得到的肯定与回报,故而让他们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诱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金秋九月,浓情中秋”幼儿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与教师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了解《玉兔入月宫》《嫦娥奔月》等等有关中秋节民间故事。教师鼓励幼儿用灵巧的小手绘画美丽的月饼、嫦娥奔向圆圆的明月、玉兔入月宫的生动画面,同时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灯笼,用于布置教室环境,用于布置美化生活,也可以让他们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最后,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应该是正面的、肯定的:“你们画出了一轮皎洁的明月;画出了玉兔一对长长的耳朵一身雪白的毛,非常生动形象;轻纱起舞的嫦娥奔向月亮,你们画得太美了,还能将你们的画制作成圆圆的灯笼、长长的灯笼,小手真巧,小朋友们太能干了,如果带回家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他们肯定很喜欢。”
对于幼儿美术教师来说,应积极了解幼儿心理特点,从其情感需求出发,重视自由、个性化教育,通过积极鼓励、评价,不断激发幼儿潜在的动力,不断激发他们创造灵感,充分挖掘幼儿无限的创造力,培养其创造思维,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设计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多种游戏环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生机勃勃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孩子们善思善学、好学好问,在互动中交流、创作,在游戏中活跃氛围,在玩中学、乐意学充分吸引幼儿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在美术活动中有效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想象等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