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述评

2022-03-16 07:02张新启吴雪萍肖小虹陈江涛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稳定性成员协同

张新启,吴雪萍,肖小虹,陈江涛

(1.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贵州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1 研究背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确保建成创新型国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单个企业很难攻克技术瓶颈,往往需要多个企业和部门协同创新,产业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我国目前正积极发展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改变了以前企业恶性竞争、单打独斗的局面,使得我国企业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提升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结合以及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发展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共同突破产业技术瓶颈问题。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基于此,我国自2006 年开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来,陆续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步伐。

目前,有必要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便为联盟的发展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综述性文献分析发现:一是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及协同机制的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二是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而采用定量分析的综述主要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未对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主题进行梳理;三是研究还不够系统,有些文献仅仅是对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而有些仅仅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某一主题进行了总结;四是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联盟的概念界定、稳定性影响因素、系统结构、信任、伙伴选择、资源投入与稳定性的关系、稳定性定量研究等方面。此外,当前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定义和完整的衡量指标体系,且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对联盟稳定性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基于当前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在日本和西方得到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纷纷对战略联盟进行研究和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战略联盟发展而来的,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有相关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先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增长率快速提升。我国早在 2005 年就开展了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旨在引导和确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同时,提出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深化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形态。

2.1 “战略联盟”概念

关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和内涵,早期学者主要从相互合作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达成的不到合并程度、但是又超出正常市场交易的长期协议,例如供应协定、合资企业、营销协定和许可经营等[1]。也有学者从战略联盟目标的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一系列的战略目标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企业建立在以承诺和信任为基础的合作活动,包括技术成果的互换、共同营销、R&D合作协议、排他性购买协议以及排他性的合作生产[2]。还有学者从战略联盟治理方式的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定义,如Badir 等[3]、Cheong 等[4]提出通过股权共享、许可经营、贸易协定、合作营销等方式来实现战略联盟。通过对现有关于战略联盟定义和内涵的总结发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目标的联盟;二是与一般的合作关系不同,成员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拥有战略自主性,不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三是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并不是全方位的合作,可能仅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四是成员企业具有共同的协议;五是成员企业优势互补;六是成员企业具有共同的目标。

2.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念

国内外学者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及内涵。一些学者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政府牵头组建的,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政府的组织之下,由相关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创新组织。Silva[5]提出可以依靠法律约束或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来维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稳定性,提高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与高校的内在发展需求。Yuan 等[6]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其内涵。解学梅等[7]、Lin 等[8]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成员具有内在需求的互补性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但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如社会、法律和政策环境等。总结可以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成员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等以共同目标为基础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合同,共同研发新技术,彼此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二是成员企业以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为导向;三是成员企业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四是联盟具有动态性,联盟的模式是开放的,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也有旧成员退出,组成联盟的各要素是不断流动的;五是成员企业间资源优势互补;六是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和转移。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指联盟系统内部在遭受外界扰动而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同时在扰动消失后联盟系统自身能否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一种性能。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联盟的成员选择和资源投入与稳定性的关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系统结构和信任关系与稳定性的关联、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评价等方面。

3.1 成员选择和资源投入与联盟稳定性

已有研究主要从联盟伙伴的特征和资源投入的角度探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万鹏宇等[9]提出联盟伙伴选择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Wernerfelt[10]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每家企业都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可以转变为其独特的能力;Chen 等[11]认为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上维持竞争力的根本,但是一家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与能力,因此企业选择拥有不同优势资源的合作伙伴组建联盟,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企业永续发展。Ahlstrom 等[12]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主要是资源的互补性,并且资源互补性越强,联盟的稳定性也越高。杨立生等[13]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是指联盟各方的目标一致性,而且目标一致性越高的联盟稳定性越强。资源投入对联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Jiang 等[14]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维持稳定性的条件和路径,指出联盟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联盟的资源投入对联盟成员带来的负向作用与吸收资源的相对大小。虽然资源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资源投入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联盟的稳定性。综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和资源投入程度与联盟稳定性息息相关:联盟伙伴的目标一致性越高,联盟的稳定性越强;联盟伙伴的资源互补程度越高,联盟的稳定性越强;联盟伙伴对联盟的资源投入越多越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促使联盟更加稳定。此外,企业之间选择结盟主要是为了降低单独运营时面临的风险以及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3.2 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

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盟规模与稳定性、行业与稳定性、管理能力与稳定性以及政府干预与稳定性等方面。关于联盟规模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Kumar[15]认为稳定的联盟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有适当的规模;Akhavan 等[16]研究发现联盟的稳定性并不总是随着联盟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不同规模联盟的稳定性也不同,当知识转移效率较高时,联盟规模与联盟的稳定性不存在相关性;Zhao等[17]从联盟的所属行业、类型、管理能力、激励机制、绩效、成员文化差异、成员利益分配机制、成员的信任度等方面分析了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

而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盟的规模、所处行业、管理能力、受政府干预程度以及文化差异等,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仍然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一是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联盟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合作的契约是否完善以及联盟的控制权等;二是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缺乏综合性研究;三是已有研究的情境大多是针对国外的战略联盟,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系统结构和信任关系与联盟稳定性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系统结构与联盟的稳定性息息相关。He 等[18]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契约约束力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发现联盟契约约束力越强则联盟的稳定性越高。Ghosh等[19]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的配合不默契和矛盾是构成联盟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通常联盟合作项目的成员都是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这些专家和企业代表之间默契程度一般都不高并且缺乏充分的沟通,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不是很明晰,预期也很不明确,给联盟带来了严重的冲突与不协调,造成联盟的不稳定。

信任是联盟成员进行合作的基础,很多学者对信任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Bstieler 等[20]、Ko 等[21]研究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信任度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联盟成员之间一旦缺失信任就会导致成员违背承诺和契约,并导致联盟的不稳定;König 等[22]、Drewniak[23]以区域集群企业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信任度是影响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集群内的知识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创造新知识,从而增强对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有利于集群整体的稳定发展;Niedergassel 等[24]、Gomes[25]认为多样化合作渠道能有效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有利于联盟长久稳定地运行下去;Pollitte 等[26]、Guo 等[27]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初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和联盟存在的风险问题,结果发现增进联盟成员间相互信任、降低风险的关键因素是联盟的治理结构、产出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等;Li 等[28]、Spieth 等[29]采用社会资本投入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联盟成员间高层领导的商业友谊会对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反作用,并对成员间的信任产生间接影响,从而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3.4 联盟稳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运用博弈分析法与探讨共生模式。由于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因此很多学者试图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例如,Xu 等[30]、Chebo等[31]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看成一种与囚徒困境相类似的支付函数博弈过程;Zhao 等[32]、Babu 等[33]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之间存在推卸责任、欺骗、扭曲等风险,并从博弈分析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措施;朱永明等[34]、Ryu 等[35]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竞争策略。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的本质,但是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不只是博弈,因此博弈论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彭华涛等[36]依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在张力分析框架,运用共生理论研究指出联盟的不稳定性会随着联盟内部合作与竞争力量之间差异程度的扩大而上升。综上可见,已有相关研究一是现大多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这些都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未来可以运用一些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二是主要研究国外的战略联盟稳定性,未来有必要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三是主要只考虑了联盟伙伴的因素,尚未考虑制度层面和政府干预方面对稳定性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第一,国内外学者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组织模式和资源优势互补角度进行界定,且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学研角度进行界定,但尚未达成共识。第二,有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文献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主要探讨的是联盟成员选择和资源投入与稳定性的关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系统结构和信任关系与稳定性的关联、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评价等方面,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出现更多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如组织规模、组织文化、政治环境等,因此还需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效率的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主要聚焦绩效的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联盟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第四,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主要集中于协同创新的概念、动力和分类等,但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

此外,已有研究普遍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联盟成员之间的协同程度不高,需要构建一个基于博弈论、协同理论、共生理论的稳定性机制,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伙伴协同机制,基于纳什均衡博弈模型构建股权协同机制,基于理性关系和感性关系构建关系协同机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和创新理论构建知识协同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以及基于联盟成员各方的利益构建利益协同机制、基于利益公共管理理论构建政策支持机制等,形成伙伴协同、股权协同、关系协同、知识协同、技术创新协同、利益协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关系,以伙伴协同为基础、股权协同为保障、关系协同为纽带、知识协同为关键、技术创新协同为支撑、利益协同为共同目标,构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机制,从而提升联盟的运行效率。

4.2 研究展望

第一,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一是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创新系统、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等理论,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绩效、协同机制、稳定性等问题;二是研究对象需多元化,除了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有必要进一步拓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险管理的研究范畴,例如联盟的风险决策、风险预警机制等;三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提高需要加强组织之间的协同管理,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组织内部的技术管理,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于组织间的技术协同管理,例如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组织、组织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协调机制、组织间协同网络管理平台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较多使用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分析(DEA)、博弈论等,但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未来可尝试使用一些前沿的定量研究方法,例如灰色系统理论、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遗传算法等,或是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如AHP 与DEA 结合法、网络DEA 法、模糊层次分析法(AHP-fuzzy)等。

第三,研究深度需进一步拓展。已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方面,还停留在静态阶段,然而联盟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在不同阶段的稳定性不同,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的动态稳定性。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的研究较少且内容上比较零散,主要关注联盟的定义、内涵、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绩效评价,同时联盟协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已有研究更多强调其作为单个机制的设计,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进行研究,忽略了各个协同机制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因而未来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机制的构建。

第四,开展关于多联盟的研究。当前很多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联合其他企业组建了多个联盟,多联盟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如研发型企业既与供应商进行结盟又与分销商进行结盟,使其可以专注于研发,但是对多联盟模式的研究较少,已有相关研究更多关注单个联盟的发展,因此未来可以聚焦多联盟模式,探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多联盟稳定性、多联盟绩效评价、多联盟与单个联盟对比、多联盟协同机制、跨国联盟等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稳定性成员协同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