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戏剧三十年发生发展研究

2022-03-16 06:17谭旭东王清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儿童剧儿童文学戏剧

谭旭东,王清洋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1917年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一场文学革命浩荡而来,势不可挡,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3。旧有的文学得到革新,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新诗、白话小说、现代戏剧等新的文学形式蜂起。在这股激荡的新文学之风中,第一部现代儿童戏剧——郭沫若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黎明》发表于1919年11月14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于是,儿童戏剧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纯洁动人,瑕不掩瑜。

本文将就现代儿童戏剧30年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基本情况、形象塑造、叙事模式、基本主题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展示现代30年儿童戏剧的发生发展样态与特点。

一、民国儿童戏剧发生三重背景

现代儿童戏剧的发生发展,和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应放置在现代文学这个整体之中研究其脉络。民国的文化运动、文化观、文艺作品都是儿童戏剧成长的重要推力,也组成了它的几个重要背景。

第一重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文学的推动。19世纪末的中国风雨飘摇,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愈加猛烈地席卷社会各层面,知识分子们开眼看世界,西方文化的输入引发启蒙浪潮,“人”的启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学之“新”,便在于人道主义思想的闪光。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深受外国人文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为“人”的发现提出口号和观点。周作人认为,“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②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③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人的文学,以人的道德为本,是突显个人的文学,是书写具体的“人”的文学。

随着“人”的发现深入到一定阶段,“儿童”的原本面貌也逐渐被发现。自古代以来,儿童作为成人的附庸,是缩小版的成人,在文学作品中以工具的地位存在,彰显种种封建礼仪道德。当“人”的文学走出这样一步:并不一定为了歌颂或批判什么而去进行书写,仅仅是为了书写“人”——人的物质需求,人的精神世界,等等;儿童的文学自然也会走出这样一步。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文学作品已经出现了儿童的个人主义萌芽。

第二重背景,是现代儿童观的发生推动了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近代儿童启蒙初期,儿童问题总是和“天下”“家”“国”的概念相提并论①潘白鸽.儿童启蒙思想的推进和五四儿童文学翻译热的发生[D].浙江师范大学,2009.。康有为主张不同于古代的“务实”儿童教育,认为国强在于人才的培养,希望在于儿童。梁启超也认为儿童教育是“制造国民”,其儿童观启蒙同样落脚于民族自强的迫切需要;但梁认可儿童天性的存在,认为要对儿童的“趣味”多加引导,引入正途。对儿童身份地位的肯定,建立在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希冀上,将儿童视为民族的“拯救者”,而非对儿童独立精神个性、自身趣味和生命特质的体认②符丽.“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西北大学,2007.。

若对中国现代儿童观的转变和确立追根溯源,应从西方“儿童的发现”开始探讨。晚清“西学东渐”,西方大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学说传入中国,其中自然包括儿童学说,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萌蘖的直接诱因和不可获取的异质文化资源”③宋莉华.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J].文学遗产,2009(6):87。中国早期现代儿童观受西方众儿童观念启发,与其一脉相承。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本位论”:“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④[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53.注:1977年这个没有出版社,属于自印文献.以“儿童本位论”为代表的种种西方现代儿童观,在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过程中,都冲击着旧中国陈腐的“附属式”儿童观,立刻引起了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一众五四精英的重大关注,经由对“儿童”的讨论,将视线广阔地投放在现代儿童教育、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等相关领域。

促使儿童观发生现代转型的因素,既有西方儿童思想的外部启发和引导,也有在解放“人”的浪潮下探寻儿童社会地位与个体价值的内部需求冲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双重关注,精神世界开始受到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一众五四精英的重视和挖掘,经由对“儿童”的讨论,将视线广阔地投放在现代儿童教育、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等相关领域。

第三重背景,是西方戏剧和儿童戏剧的引进推动了儿童戏剧的发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特异的历史走向,即先有西方儿童文学的编译,再有本土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⑤宋莉华.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J].文学遗产,2009(6):87。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发生现代转型,儿童文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同样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古代为儿童准备的文学极其贫瘠,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几乎成为当时唯一有效且快捷的,能够填补儿童精神文化需求的手段;五四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掀起儿童文学翻译热潮。

毫无疑问,在这场“翻译热”中,西方戏剧作品对本土儿童戏剧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现代意义上的首篇本土儿童戏剧《黎明》,就是西方经典童话剧《青鸟》和《沉钟》启迪而来的作品。梅特林克的《青鸟》是六幕童话剧,写了砍柴人的两个孩子寻找青鸟为仙女的小女儿治病,最终发现带来幸福的青鸟就在身边的故事;《沉钟》则写了铸钟师海因里希在俗世与理性、生与死之间徘徊,最后结束生命的故事。这两部剧作都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以童话为内容,以歌舞为表演形式,这些都是郭沫若创作《黎明》的艺术参考。

五四之后,儿童文学由翻译为主,本土创作为辅,以翻译带动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在最初的“翻译热”带动下,以雨后春笋般的儿童刊物为载体,民国儿童文学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童话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研究民国儿童戏剧的基本情况、主要题材、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同时也是对民国儿童文学发展脉络的一次捋清,民国儿童戏剧作为本土儿童文学中的一枝奇葩,也可视为近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小小缩影。

二、现代儿童戏剧的发展三个阶段

现代儿童戏剧发展可按时间顺序,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四时期,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五四是现代意义上儿童戏剧的发端时期,也是整个戏剧的现代性发生期;三十年代儿童戏剧与抗战救亡息息相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宣传效应;四十年代儿童戏剧更加成熟,社会意义与审美意义并存。

1.五四儿童戏剧的发生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戏剧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专为儿童撰写的戏剧,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即使有“孙康映雪”“囊萤读书”“卧冰求鱼”“悬梁刺股”之类的剧目,也终究只是以封建的忠、孝、节、义等观念来侵蚀儿童心灵的教化①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1.。直到19世纪初,现代儿童文学在拓荒中前行,这种文学上对儿童地位的忽视得到改变。五四儿童戏剧的发生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推动。

首先是儿童观念的催生、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19世纪初叶,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引起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儿童观的思考,开始认识到应当以美的音乐、色彩、舞蹈、戏剧陶冶儿童品格。②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1.1921年,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运用理科上“净化异物”的方式,一一反驳了对儿童文学训诫、浅薄、妖魔化的错误认知,阐明了现代儿童文学的审美要求:“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③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7:277.在梅特林克《青鸟》、浩普特曼《沉钟》等西方经典剧作的影响下,1919年11月,郭沫若创作并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歌舞剧《黎明》④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0:1.,1922年4月,又作儿童神话剧《广寒宫》⑤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0:1.,从此拉开了现代儿童戏剧的序幕。郭沫若对儿童戏剧的开创之功,是多方面的:在文学体裁上,拉开了融歌、舞、剧于一体的中国式儿童戏剧的新序幕,这些经验在黎锦晖等人的童话剧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创作方法上,将采用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奠定了现代儿童戏剧黎明时期的浪漫抒情基调⑥韩蕾蕾.时代精神下的〈黎明〉——郭沫若儿童剧研究[J].郭沫若学刊,2018(4):66.;文中洋溢的时代热情,更是为后来的创作者们叩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新文化运动发生,西方文艺思潮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话剧经由西方侨民传入,儿童戏剧的发展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是同步的。现代儿童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自1920年开始,黎锦晖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戏曲的同时,借鉴西方歌舞,融汇创造出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⑦程式如.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1.,创作了《葡萄仙子》⑧樊瑀,苏克.中国商业老海报 中国珍品典藏:第4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2:74.《小小画家》⑨《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上海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172.《麻雀与小孩》⑩《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上海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169.等脍炙人口的歌舞剧作品,这同时也是中国歌舞剧的开端。

新文化运动全面推广白话文,现代学校实行白话教育,使得寓教于乐的儿童戏剧形式受到欢迎,儿童剧与学校教育配合紧密。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将刊载儿童剧列为主要内容之一,为各小学校游艺会的演出提供剧本①盛巽昌,张锡昌.“五四”以来三十年儿童诗歌、戏剧简述[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71.;创刊第一年,就发表了郑振铎亲自执笔的儿童诗剧《风之歌》以及《牧童与狼》《系铃》《两个洞》《三个问题》等20多个儿童剧本,尤为可贵的是面向儿童征稿,发表了《唱山歌》《寄信》《告状》等儿童自己创作的短剧②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4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597.。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用白话填词,运用热闹活泼的歌舞形式,迅速在全国城乡学校中流传开来,与他同时写剧的还有赵景深、顾仲彝、顾均正等人③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1-2.,为儿童剧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播与接受添砖加瓦。

最早的儿童戏剧是儿童文学作家在写,因此可以说,是现代儿童文学催生儿童戏剧。不少儿童剧作者本来就是儿童文学作家、编辑,具有儿童文学属性,如鲁迅、叶圣陶、郭沫若、郑振铎等。鲁迅是最早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者之一和现代儿童文学领军人物;郭沫若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儿童歌舞剧《黎明》和1922年的儿童神话剧《广寒宫》吹响了现代儿童戏剧的号角;1922《儿童世界》和《小朋友》创刊,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郭沫若、黎锦晖等人都为儿童刊物提供了优质的儿童剧作品。这一时期,是现代儿童戏剧的萌芽时期。

2.二十世纪30年代儿童戏剧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把持政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学作品大多宣扬爱国思想,呼吁人们团结斗争,救亡抗敌,儿童戏剧亦如此。且由于儿童剧形式相对简单,儿童的苦难更加直白,因此儿童剧对这一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集中,发出尖锐的“救救孩子”的呼声。蒋本沂《帝国主义底狗》④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4.、于伶《蹄下》⑤孔海珠.于伶传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73.、陈白尘《两个孩子——写给孩子们》⑥二十三省市教育学院协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试用教材·上)[M].二十三省市教育学院自编,1984.7:552.等,都书写了战争中儿童的血泪。“在全国各阶层人民总动员中,儿童文学增添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儿童戏剧更有大幅度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儿童戏剧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形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的”⑦盛巽昌,张锡昌.“五四”以来三十年儿童诗歌、戏剧简述[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71.。

在这一时期,许多家庭遭受战争破坏,无数儿童无家可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进步民主力量进推动下,各地组建起一个个儿童剧团。如1937年9月3日,在中共上海党组织的帮助下,由22名失去家庭或失学的儿童组成的“孩子剧团”在上海霞飞路恩派亚大戏院正式成立,其足迹遍布苏、皖、豫、鄂、湘、桂、黔、川,演出了《捉汉奸》《火线上》《打回老家去》等500多场街头活话剧,激起了广大上海市民和各地难民的民族义愤⑧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测绘院,上海淞沪杭抗战纪念馆,编.上海抗战史迹图集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M].北京:中华地图学社,2015.8:119.。茅盾曾在《记“孩子剧团”》中对此进行高度赞美:“‘孩子剧团’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⑨方铭.茅盾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P182(原载《少年先锋》第一卷第二期,1938.5.再如1935年10月10日,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带领他的14名学生组成了青少年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以表演戏剧、放映电影等多种手段宣传抗日救亡,此后陆续有600多人参加,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⑩罗存康.少年儿童与抗日战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121-122.。此外,还有安徽、江苏、长沙、昆明、广州、厦门等地的“儿童剧团”十余个⑪盛巽昌,张锡昌.“五四”以来三十年儿童诗歌、戏剧简述[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71.。这些剧团多为自编自演,“成百上千的孩子们以剧中人的舞台活动为抗战呐喊助威,产生了远远超出自身的社会效应”⑫程式如.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2.,辗转在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上,对当时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3.二十世纪40年代儿童戏剧

40年代初,在西南大后方,儿童戏剧蓬勃发展,涌现众多戏剧名流和青年作家。川渝地区有陶行知的育才学校戏剧组,自1941年重庆雾季(戏剧季)以来,排演了班台莱耶夫的《表》(鲁迅译于1935年1月1日至12日期间,1935年3月发表于《译文》月刊第2卷第1期①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463)、董林肯的《小主人》(1941)以及自创土话剧《啷个办》(1944)等戏剧②付文芯.演员的诞生 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6:62,引起重大反响。桂林有肖甘牛,创作了《孩子流亡曲》《兄和妹》《家何在》《平倭塔》等儿童剧作品③蒋风.世界儿童文学事典[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2.8:112。在上海,虞哲光主持木偶剧社,演出了《原始人》《天鹅》《阿丽思的梦》《史可法》等木偶剧④张真.上海木偶皮影戏志[M].上海:《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木偶皮影戏志》编辑部,2000:25.,木偶剧这一新兴形式引起了众多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注。

解放战争期间,儿童戏剧活动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发生的。上海的儿童戏剧蓬勃发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景象。“众多专业或半专业的儿童剧团、学校剧团纷纷崭露头角”⑤赵琼.1919-1949上海儿童戏剧史略 [J].安徽文学,2010(12):151。1947年,宋庆龄提出,对于贫困儿童,“除了给予衣食药物,还要给予精神食粮”⑥程式如.儿童剧十家[M].河南:海燕出版社,1989:2,组建了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陆续上演了《表》《小马戏班》《时刻准备着》等剧作,成为上海儿童戏剧发展的见证。

任德耀是与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的成长息息相关的一位重要角色。在剧团初创时期,他参与筹建工作,为儿童剧演出担任舞台设计;后任职团长,在儿童戏剧的岗位上耕耘了50余年,创作了《马兰花》《宋庆龄和孩子们》《小足球队》《魔鬼面壳》等23部剧作⑦张真.上海木偶皮影戏志[M].上海:《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木偶皮影戏志》编辑部,2000:195.。值得一提的是,任德耀接过了上海木偶剧的大旗:1949年3月,他为一台以“团结起来打豺狼”为主题的童话木偶剧《快活的日子》设计舞台;1952年9月,与他人合作的童话木偶剧《兔子和猫》在北京进行汇报演出;1960年6月,他编导的大型神话木偶剧《猫姑娘》在上海木偶皮影剧团正式成立开幕式上进行演出⑧张真.上海木偶皮影戏志[M].上海:《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木偶皮影戏志》编辑部,2000:196.。

董林肯也是20世纪40年代儿童戏剧的重要人物。1947年,他在上海创办了国内首家专门出版儿童剧的出版社⑨程式如.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7:2,得到了王鼎成、贺宜、包蕾、孙毅、任溶溶、穆木天、任德耀、胡德华等的支持,先后出版过三套儿童戏剧丛书,《表》《小马戏班》《神奇的颜料》《小东西》《小小先生》《快活的日子》等剧本深受小观众们欢迎⑩蒋风主.世界儿童文学事典[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2.8:636。这一专业出版社的成立,为儿童剧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了优良条件。他的《小间谍》《小主人》等抗战儿童剧作也由各个儿童剧团相继排演,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以上三个时期的历史梳理,现代30年儿童戏剧发于对“人”继而是“儿童”这一主体的思考,成长并丰满于社会对真善美的个人品德的呼吁以及爱国反侵略战争的集体诉求之中。这一时期是百年中国儿童戏剧的草创期,蕴含了最初的美育作用,但美学特征也相对粗糙和朴实,受西方儿童本位观的影响而重视实践,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

此外,特殊的历史环境也使民国儿童戏剧成为了反映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如孩子剧团,收留父母牺牲或流离的儿童,排演戏剧给孩子们提供一起玩乐的机会,同时起到广泛的社会宣传作用,作品数目多,但没有非常经典的流传下来,至今几乎没有还能完整演出的优良作品了。作品的散佚与精品的缺失,也是草创期的遗憾。

三、现代儿童戏剧的形象塑造

现代儿童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若对其进行细分,也可划分出鲜明的类别来。一类是浪漫的童话、神话形象,多具有象征意味。还有一类是现实主义儿童形象,其中既有受到压迫的底层儿童,也有奋起反抗的儿童。他们是民族苦难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承载。

1.童话与神话形象

早期儿童剧的语言文字和故事情节相对粗糙,多为童话剧、寓言剧,剧中形象以拟人化的动物、植物、风、雨、云、春夏秋冬等自然生物和景观为主,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郭沫若的儿童歌舞剧《黎明》塑造了一对“先行者”海蚌兄妹的形象,语言欢跃,饱含激情,体现了反抗封建旧时代、向往光明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太阳照耀海岛,“如火烧天壁,万道霞光齐射”,之前“海涛狂暴、海影朦胧”①郭沫若.黎明[M]//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0:3.的凄惨景象烟消云散,海蚌兄妹率先受到光明的感召,无数儿女在他们的召唤下纷纷挣开巨蚌的束缚,欢笑歌唱,赞美天地间的春风、太阳、森林,赞美自己鲜活的肉体,无拘无束地迎接新生,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你们这些囚笼!你们这些幽宫!幽囚了我们几千年,束缚了我们几万重。我们唱着凯歌,来给你们送终!”②郭沫若.黎明[M]//郭沫若剧作全集第一卷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0:8.海蚌兄妹的形象是民主与自由的先驱,是科学与力量的火炬,其他海蚌儿女则是中华大地上的万千“后觉者”,他们的觉醒象征着中华民族与黑暗势力拼搏,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比起直白的呐喊,“海蚌兄妹”这样的童话形象亲切可爱,具有活力和感染力,“将一个五光十色充满浪漫意趣的童话图景展现在少年儿童的眼前,并锲入到少年儿童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中去,使他们在感受到新世界的可爱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旧世界彻底灭亡的必要和新世界诞生的必然”③张永健.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M].辽宁: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3:91.。该剧具有欧洲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可贵的地球精神和宇宙意识,与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一脉相承。

郭沫若的另一部戏剧作品《广寒宫》则是对传统神话进行新编,对嫦娥、张果老等民间传说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清苦寂寥的广寒宫成了仙境书院,不食人间烟火的嫦娥仙子充满了青春少女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和普通的学生一样贪玩、调皮,不爱念书,却又充满幻想和对美的憧憬。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形象滑稽、幽默,更贴近学生们心目中的古板老师形象,总是督促嫦娥念书,又被她们的小把戏戏弄。不难看出,郭沫若将神话人物身上的神性转化为人性,极大地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具有儿童戏剧灵动有趣的审美氛围。

童话歌舞剧中的形象也多含有寓言象征的意义,引导儿童们向往真善美。如黎锦晖的《葡萄仙子》塑造了一位温柔的葡萄仙子的形象,当她准备排芽时,雪花、雨点、太阳、春风、露珠五位仙人都来拜访她,保护她;发叶、开花、结果时,甲虫先生、山羊小姐、白头翁老先生向她讨要枝叶和花果,被仙子拒绝后,也都善意地理解了她;最后葡萄成熟,哥哥妹妹来了,葡萄仙子立刻欣然请他们品尝果实,“为谁辛苦为谁忙,就是为你们小朋友!”④黎锦晖.葡萄仙子[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97.整部剧清新、欢快,宣扬“世界是一家”的大爱,唱出“我爱你!我爱他!大家相爱!愿世间开满爱的花!”的美好祝愿。许敦谷的《虫之乐队》(发表于1924年1月10日《小说月报》15卷1号,P25-29⑤岭南大学图书馆.中文杂志索引(第1集)[M].广州:商务印书馆,1935:535.)塑造了一支互不服气、争比高低的昆虫乐队形象,最后大家都在兔先生的调解下,不争虚荣,而要和气快乐。这些活泼动人的形象更容易被儿童观众接受,从而引发共鸣,起到教育作用。

2.受压迫的底层儿童形象

这一类儿童形象主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儿童剧中,大多为贫苦的流浪儿和背井离乡的学徒,依靠捡垃圾、偷窃或是在东家手下没日没夜干活谋生计,无父无母,三两抱团,在战争中颠沛流离。这些苦难的儿童形象是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儿童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些底层儿童们为了活命抱团在一起,互相欺侮又不敢分开。如于伶《蹄下》塑造了三个上海法租界内的剃头店学徒形象:大萝卜、高丫头子和小狗子。穷人剃不起头,生意寥寥无几,三个孩子常遭师傅打骂,每天互相争抢少得可怜的生意。其中,高丫头子的形象表现是完全附着在照会这个物件上的:高丫头子将照会叫做“断命的照会”,由于师傅花了钱,照会丢了时她哭天抢地,找回照会时又笑得流泪,人命比一张照会还要轻贱,是一种无情的讽刺。剧末,法兰西巡捕踢死了高丫头子,与她竞争的大萝卜和小狗子反而挺身而出,喊来工人们赶走巡捕。孙毅《小霸王》(酝酿于1946年,1948年立化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小霸王》①张之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339.)则塑造了一个凶狠的流浪小霸王形象,每天逼迫手下的小流浪儿们去偷窃食物和钱,若是偷不回来便会施以打骂;但当流浪儿小乖乖病倒时,他又拿出所有的钱去买药。小乖乖不幸病死,“呼风唤雨”的小霸王唯有痛哭:“是谁害得我们这样苦的?”②孙毅.小霸王[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23.在这些剧目中,儿童是被动遭受苦难的完全承受者,他们无力抗争,只能借由哭泣、忍耐、与同伴互相打骂等方式宣泄心中的苦痛。往往由同伴的死亡唤醒孩子们的良知,年轻的生命永远消逝,留下团结一心的呼吁,引发观众深思。此外,陈白尘《两个孩子——写给孩子们》塑造了四个逃难到普应寺、寻找“仙家”赶走东洋人的孩子形象,用孩子的天真和无知幻想,反衬出汉奸的无耻和战争的残酷。

3.抗争的儿童形象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儿童剧中,还有一类反对压迫、勇敢斗争的儿童形象。他们大多是见义勇为的学生或小战士,往往会成为那些受压迫的底层儿童的“解救者”;而被解救的儿童,也会在“小英雄”们的引领下站起来勇敢反抗,变成“抗争者”。这类儿童形象身上是中华民族无数反压迫反侵略的仁人志士的影子,颇具宣传动员作用,鼓励观众们追求和平与自由,与敌人作斗争。

蒋本沂《帝国主义底狗》中,以凌克欧为代表的正义学生群体,不畏帝国主义,挥动拳头勇敢抵抗,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寄寓作者对孩子们团结一心、站起来抵抗外侮的愿望。面对外国孩子放狗欺侮中国流浪儿的情境,凌克欧怒斥帮外国人说话的“走狗”李扶强,振聋发聩:“穷人底孩子,应当给人家欺侮的?买办阶级底儿子,应当帮外国人打自己底同胞的?没有骨气的走狗,小亡国奴!”③蒋本沂.帝国主义底狗[M]//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323.凌克欧这类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是宣扬爱国救亡思想,鼓励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站出来的传声筒,面向整个社会发出呐喊,为抗击帝国主义的勇士们助威。

吴祖光《孩子军》(写于1938年,新安旅行团于1939年12月26日在银宫戏院演出④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桂林文化大事记 1937-1949[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11:101.)中的阎林,是更加理想化的“红孩子”形象。绰号“小阎王”的小游击队员阎林来到一家私塾,打倒汉奸侯四,呼吁老师学生们一起放下汉奸的课本,到深山、树林、高粱地里去打鬼子。阎林这一类的楷模形象,是正义的化身,是闪着金光的“大正面”人物,是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在战时固然有其榜样作用,但缺失真实的个性,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王镇《枪》(写于1957年)中的儿童团长玉林也是一个小战士形象。玉林在儿童团中发号施令、布置任务、与汉奸斗智斗勇;但他终究还是个孩子,由于向往威风的武器,自作主张到镇上夺敌人的枪,暴露了大部队的驻地;最后,玉林诚心认错,把枪交给了孙营长,领悟到要为胜利夺枪,而不是为了好玩夺枪。作者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更看重孩子的天性,既彰显玉林的智勇,也毫不避讳他的缺点,因为“世上没有从未做过错事的孩子,这是由他们认识不完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是盖棺定论的少年英雄,只应该肯定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而不能掩藏起他尚未成熟,完备的其他方面”①程式如.儿童剧十家 [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262-263.。这样的正义儿童形象更贴近真实的儿童,易使观众得到亲切的审美感受,更具感染力量和动员力量。

四、现代儿童戏剧的叙事模式

现代时期儿童观进步,儿童的叙事主体地位在戏剧中开始被重视。这些戏剧的话语形态首先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有寓言的意味,并在叙事中流露出说教色彩;又有非常直白的政治性表达,以受压迫儿童或失败或成功的反抗为主要叙事模式,借儿童形象对民族发出呼吁。

1.儿童的叙事主体地位

五四时期思想大解放,是一个“发现”人继而“发现”儿童的时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本位论”传入中国,提倡“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②[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53.。这种观念冲击着旧中国陈腐的“附属式”儿童观,立刻引起了五四精英们的关注,对国内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产生深刻影响。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儿童戏剧开始重视儿童的叙事主体地位。如陆静山、陶蔚文的三幕儿童剧《人面蜘蛛》中,扮演人面蜘蛛的小宝不堪马戏团老板压迫,逃到附近的小学校寻求帮助,学生们积极团结起来保护她,帮她进入保育院读书,成功挽救了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在陈白尘的《两个孩子——写给孩子们》里,千里迢迢来到普应寺向“仙家”求救的王云亲眼目睹了寺里的和尚通敌保命的勾当,跟“仙家”一起打东洋人的美梦破碎了,在绝望与彷徨中,被炮火中倒塌的寺庙掩埋了。

由于民国儿童剧多反映的是底层的苦难儿童,故剧中大多表现的是一种“受苦——出逃或反抗——成功或失败”的情节模式,儿童作为叙事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向观众和读者展现儿童在面对人生之苦、社会之难时,会有何种思维和行动,引导社会广泛关注儿童的生存条件和精神世界。

2.教育性的话语形态

由于五四以来,儿童戏剧被视为一种重要教育手段,且在学校和社会上具有普遍影响力,故教育目的非常明显地渗透在现代儿童戏剧的话语形态中。

如董林肯的《表》(原著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由鲁迅译成中文,董林肯于1941年将它改编成戏剧。1947年4月10日,由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将此剧作为建团剧目公演③李涵.董林肯的戏剧活动和他的《表》[A]//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92.)、王镇的《枪》,都运用了知错就改的叙事语法,教育儿童面对物质私欲的诱惑,要保持善良、诚实、维护集体利益的品格。而许敦谷的童话剧《虫之乐队》还渗入了哲学意味:铃虫与金琵琶爱虚荣,争做音乐女王,兔先生出面调解。“你们为了些少无谓的事情将可贵可爱的光阴,象洪水般的消耗在争斗之中,岂不是极可惜的?我想我们有一时的光明,有一时的生命,就应该大家一块快快乐乐唱一时的歌,跳一时的舞。等秋天将尽的时候,你们还不是同归于死?”④许敦谷.虫之乐队[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306.作者借由儿童喜爱的小动物之口敦敦教导,将老庄的哲学思想融入活泼的歌舞形态之中,为儿童戏剧注入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既蕴含玄妙的哲思,又易于少年儿童接受,是成功的教育范例。

考虑到儿童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能力,教育型儿童剧多采用事件结构的剧本,即“全剧有统一的中心事件;所有人物的矛盾冲突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人物在为事件的争斗中产生行动和命运的转化”⑤王镇.结构小议[A]//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222.。这种结构的剧本能够非常鲜明地突出主题思想,故要求作者选取具有广泛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题材,以在儿童受众中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

3.反抗模式:政治需求的直接表达

涌现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大多会采用反抗模式的故事形态,这是对战争时代背景下、动荡流离与激昂斗争相交织的社会现实的艺术呈现。

这类剧本的故事线索多是底层儿童受到恶势力的欺侮,在不幸中遇到见义勇为的正义者,往往有弱者角色流血牺牲,从而引发群众性的觉醒,在结尾携手抗敌,呼唤正义和光明。如蒋本沂《帝国主义底狗》,学生凌克欧怒斥汉奸同学助纣为虐,维护遭受外国孩子欺负的流浪儿,剧末众学生一拥而上,赶走了汉奸和外国人;再如于伶《蹄下》,法兰西巡捕踢死剃头店学徒高丫头子,另外两名学徒挺身而出,团结附近的工人,赶走了法兰西巡捕。

此类剧中,人物属性善恶、强弱分明,按人物功能分类,往往有“牺牲者”和“引领者”,以牺牲者之不幸唤醒群众,以引领者之呼吁感染群众,一推一拉,带动剧中的人物群体走向反抗。反抗模式的儿童戏剧弱化文学的审美需求,突出抗击外敌的政治诉求,是文学化的口号,通过公众演出起到宣传鼓动作用。

同时,将儿童作为反抗叙事的主人公,本身即是对封建社会陈旧儿童观的反抗,强调儿童与成人平等的地位,而非成人的附属品。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命运,在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戏剧中得到了初步展现。

五、现代儿童戏剧的基本主题

人物和叙事模式与题材密切相关,而主题由题材决定。“儿童的发现”体现在戏剧作品中,必然显现出对儿童命运的关怀,这寄寓着文艺创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这种关怀,使民国儿童戏剧具有强调真善美的教育主题;在战争环境中,也自然涌现大量反战主题的作品。

1.对儿童命运的关怀

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关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儿童的命运,是现代儿童戏剧最重要的主题。

关怀历史上的儿童,是扩大儿童剧题材、走向“大天地”的重要一步。罗英认为:“儿童剧不应仅仅反映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几乎所有社会的、自然的、古代的、现代的、科学幻想的,都可以写给孩子们看。”①罗英.小天地和大天地[A]//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166.如宋捷文的独幕儿童剧《甘罗十二为使臣》,讲述了甘罗来到赵国与赵王谈判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小外交家形象,拉近历史故事与儿童的距离,挖掘历史上被“忽视”的儿童,为当今的孩子们树立榜样。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许多儿童流离失所,没有健康完满的童年,因而儿童剧作家们在作品中对当时孩子们的命运投以最多的关怀。如包蕾的《玻璃门》,将寒风中看大门的穷孩子和门内纸醉金迷的阔老爷阔太太进行残酷对比,揭露社会底层儿童的悲惨命运。孙毅的《小霸王》将儿童节作为故事的时间点,满墙都是红红绿绿的庆祝标语,“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我们要建设儿童乐园!”“我们要救济苦难儿童!”②孙毅.小霸王[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10.,但在这些张扬的标语下,蜷缩着在寒冷和饥饿中垂死挣扎的流浪儿们。“放屁,放屁,放狗屁!骗人,骗人,骗死人!我要……我们要……我们要吃饭——!他妈的!”③孙毅.小霸王[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15.作者借小霸王之口,怒斥虚假的儿童口号,力透纸背地讥讽当局所谓的“关爱儿童”的举动,呼吁大家切实关注底层贫穷儿童,救济真正失学、流浪、失去亲人的苦难儿童,引起社会的深思。

关注儿童未来的命运,也是现代儿童戏剧的重要内容,这类剧目多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救助儿童为题材。如黎锦晖的歌舞剧《小小画家》,剧中的小画家具有绘画天赋,却被母亲逼迫学习《千字文》《百家姓》等老书,最后他在先生面前边唱边画,展示画画才能,先生们才领悟要因材施教,鼓励他学画。对于儿童的未来该剧表达了一种当时非常进步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尊重儿童的选择,鼓励儿童自己选择未来,成人要做儿童的领路者而非决断者。陆静山、陶蔚文的《人面蜘蛛》则以救助儿童为主题,讲述了一所小学校的学生们从恶毒的马戏团老板手中救下扮演人面蜘蛛的小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平等的儿童观念,认为所有儿童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每个儿童的命运都该得到关怀和保护。如周作人所说,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反感“卫道的‘儿童杀戮’”①周作人.关于儿童的书[A]//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13.。

2.宣扬真善美

真善美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坪田让治曾说道:“必须让孩子单纯直接地看到人生的光明,……向孩子直截了当地展示人生的光明部分,使其总是怀着光辉的希望,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经常做好思想准备的事。”②张锡昌,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面面观[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10.现代儿童戏剧中,富有真善美教育意义的作品不在少数。

如邵象伊的寓言短剧《面包皮》,讲述了一位吝啬妇人不肯向乞丐施舍面包皮之外的食物,被化作乞丐的神仙惩罚,从此只能吃面包皮的故事,教育少年儿童做人要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品德。董林肯五幕儿童剧的《表》更是典型的“犯错—悔过—得到原谅”的故事:流浪儿裴七因偷馒头被关进拘留所,又偷了拘留所顾大爷的金表;后来裴七被送进保育院,面对找上门对质的顾大爷,保育院的小朋友们坚持认为裴七是个好孩子,伙伴们的信赖使裴七惭愧不已,主动交出金表承认错误,最终被推举为模范儿童。

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儿童教育剧之所以广受欢迎,与当时的儿童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儿童戏剧因其表演的灵活趣味、境界的甜美和谐、儿童的易于接受,成为广受各小学校喜爱的活动形式,儿童戏剧的教育宣传意义受到重视。黎锦晖认为:“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③黎锦晖.黎锦晖论儿童剧[A]//程式如,编.儿童剧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4.董林肯主张教育立体化、教室舞台化和教材戏剧化,认为应大力推广儿童戏剧这一融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儿童剧之普及,不仅能够普遍地教育少年儿童,还可影响成人观众,具有深远的社会教育意义。

3.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反战救亡,唤醒民众,为自由与和平而斗争,是时代赋予现代儿童戏剧的主题,抗战儿童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一体裁的儿童剧以儿童之苦痛,见民族之灾难,“救救孩子”的呼声,亦是中华民族奋起自救的决心。

姚时晓的独幕剧《炮火中》即描绘了一幅战争中孩子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的图景。一·二八事变后的上海,到处都是密集的炮火声和飞机飞过的声音,杂货店老板早已逃到租界,只剩下几个小学徒饿着肚子守店,缩在一起哭诉对亲人的思念;但发现外面有东洋兵的埋伏后,他们勇敢地向中国兵士提供情报,与兵士们一起,冲向了外面的炮火。

战争中,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样无家可归、在外讨生计的孩子。儿童剧作家们截取孩子们挣扎求生的一幕幕图景,用儿童的血与泪,唤起民众保护儿童、保护自己、保护民族未来的决心和勇气;剧中的儿童们投入战斗,表达的是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抗击外侮的愿望。这些剧作的语言往往是激昂的、直白的,如“兄弟们把敌人赶出上海,赶出东北,赶出中国去!”④姚时晓.炮火中[A]//黄天戈,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诗歌·戏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374.,借由舞台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发出呼号,振奋人心。

六、结 语

自五四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处于政治极度动荡而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为文学的解放与创新提供了摇篮。儿童地位得到社会肯定,儿童命运受到社会关注,儿童被真正地“发现”,从而孕育了丰富瑰丽的民国儿童戏剧。

不可否认的是,民国儿童戏剧存在种种鲜明的问题:主要是概念先行,“为了写而写”,这便导致真正的儿童观点、儿童视角的缺失,依然是成人凝视下的写作,而且整体文学性、审美性弱,故事核较为简单,语言也相对粗糙,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现代儿童戏剧政治性强,过于贴近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有宣扬仇恨的弊端,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有温和、爱和美的审美特征。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民国儿童戏剧中呼唤真善美的教育诉求和勇敢斗争的爱国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对于儿童戏剧而言,更是对于民国儿童文学和艺术这一整体应持有的评价。

总之,现代三十年儿童戏剧不仅具有纯朴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开拓的思想价值,作为儿童文学和儿童艺术的一个支流,是整个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部分,具有上接中国古代传说与西洋文学、下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意义。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反思学习,将民族精神的火炬传递给下一代。

猜你喜欢
儿童剧儿童文学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现代儿童剧发展的研究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