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斌
(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性”[1]的重要体现。新时代以来,围绕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对党的最新理论“三进”工作积极探索,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本文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从实践教学创新的视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探索形成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三进”实践教学路径和模式,期待能对新发展阶段的“大思政课”建设、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实践教学既是课堂教学“小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教育“大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党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具有多重历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党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系统中,进教材是基础,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进课堂是关键环节,唯有依托课堂这个载体,“三进”工作才能得以全面和全过程的开展。但现代课堂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传统的校园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也有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网络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等。因而,“三进”进课堂这个关键环节,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需要有整体性的系统把握。进学生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的,它的实现程度主要由进教材的内容性和进课堂形式的全面性、丰富性、吸引力所决定。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工作,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三进”工作,还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三进”工作。这就需要改变当前许多高校和教师仅重视围绕课堂教学的“三进”工作,而忽视实践教学“三进”工作的局面,将实践教学也纳入“三进”工作系统,建构“三进”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当前的教学体系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二位一体”发展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上立体式地开展“三进”工作,才能在教学体系上真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三进”工作全覆盖。
围绕“三进”工作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实效,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所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的文件中,都把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列为指导思想,强调要“将实践教学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中”[2]10-14,并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内容、质量和管理措施等做了明确规定。无论“金课”建设、“一流课程”建设还是课程思政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都将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等作为必须考察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推进“三进”工作精神的指引下,将实践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学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考核办法等方式,要求思政课根据各自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的大课堂与思政课的小课堂相结合,把实践中积累的素材转化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为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教学保障。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战略安排。二者所涉及的主体和时空维度高度重合,所追求的目标也高度相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然,“三进”工作与“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侧重点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不相同,新时代的“三进”工作强调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它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大思政课”的范畴。“三全育人”侧重的是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新时代的“三进”工作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载体。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关键举措和核心目标,就是要运用整体思维对“三进”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将一切与立德树人相关的人、事、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环境等都纳入“三进”工作体系中,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必然要求。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完善“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需要,也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开辟了新的领域。
实践教学从其属性来说,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创新,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和教育部围绕深化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坚定“四个自信”、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和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等先进实践教学理念,既是新时代实践教学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引领,也是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的具体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现代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范式理念的革命性变革,它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感受、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置于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这个中心展开。也就是说,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必须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工作坚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不仅要求“三进”工作树立创新思维和人本意识,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的获得感,还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实践教学之中,“使学生于无声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进头脑”的目的。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它要求运用整体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将一切与立德树人相关的人、事、物、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环境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中,通过在所有教育领域甚至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协同育人”是教育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该理论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尽管各种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属性与目标要求不同,但各种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类型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都可以产生协同育人效应。在各种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现代教育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协同育人理念,“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5]。运用“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实践教学,就是要结合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把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与网络虚拟仿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等方式,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创造更丰富的实践教学路径与模式。
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各高校主要是通过加强思政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这个主渠道和课堂教学这个主要载体,来强化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三下乡”社会调查、专项社会调查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坚定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6],而且也能够让广大青年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身上,获得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优等重大现实问题,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强化对“四个自信”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真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目的和效果。
社会实践教学是一个“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的整体,也是一种可以实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形式。相对于学校教学具有教室、操场等固定课堂来说,社会实践是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中国国情的“行走的思政课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等都提出了体现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创办形式多样的高质量的“行走课堂”提供了科学指南。围绕党情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美丽中国实践等方面,开展“三进”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筑牢信仰之基、体验实践之真、追求知行之善,种下爱国的种子,“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10。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由课堂教学实践、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实训实践和社会调查实践等组成的完整教学系统,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共同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实践教学是一种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活动,多种主体的协同联动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构建多种主体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新时代深化实践教学创新、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的实践要求。对于高校来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建设有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进”实践教学载体平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平台,二是基地平台。活动平台主要是指学校为实践教学活动而长期主办和开展的一系列常态性的社会调查项目。如:举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观察与社会调查百人行动、“红色之旅”社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等。基地平台主要包括学校建设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基地、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科普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基地。这些平台和基地,有助于全方位发掘社会、学校、学院、教师、校友等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样态的实践教学,激发各种类型和各种层级实践教学主体的活力,推动构建形式和功能都比较健全的“政府、社会、学校联合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7]。
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找到一种可供其他高校借鉴复制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既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将“三进”实践教学创新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三进”工作贯穿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整个教学系统和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运用协同育人和“三全育人”理念,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和虚拟仿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为新时代“三进”工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教学路径。
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求实践教学努力实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而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要求,为财经类高校从理念、实践、政策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深化“三进”实践教学的内涵、范围、方式和创建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2018年以来,许多高校开始根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结合“双一流”和“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运用“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等理念,围绕破解“三进”实践教学难题和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嵌入、全过程育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的要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的理念、路径、方法和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积极探索理论课与实践课、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三进”实践教学新模式,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堂”,成为惠及全体师生的思政实践教学课。
问题是目标,也是动力。在“三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对实践教学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三进”实践教学在价值引领、内涵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路径选择、方式方法创新和成果有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为破解新时代“三进”实践教学难题提供目标导向。我们应该看到,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实践教学学分落实还不到位,选题还比较陈旧,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实践教学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构建适应“大思政课”建设需求的“三进”实践教学新模式,既需要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新要求,找到实践教学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把“三进”实践教学要求贯穿于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和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战略部署,将思政课实践、课程思政实践、专业实践、虚拟仿真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方式为新时代“三进”工作创造更多的实践教学路径;关键是要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用“大思政课”的理念、方法和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套可以广泛推广的“三进”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已被广泛推广的“三进”实践教学新模式,其核心框架“一体两翼三层多模块”。“一体”即以思政课“三进”实践教学为主体,“两翼”即以专业课“三进”实践教学和研究生“三进”实践教学为“两翼”,“三层”是指学校、院(部)、调研团队三个管理层级,“多模块”即根据实践教学具体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组建调研团队,开展“三进”实践教学。该模式旨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激发各种类型和各种层级实践教学主体的活力,共同构建政府、社会、学校联合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教学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体。要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就必须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三个方面,研发出统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的“内容配方”和行动方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实践教学课题设计做好全局规划,构建“三进”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三进”实践教学课题的设计必然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统一为着眼点,观照学生的政治认知、心理特征和情感诉求等,提前进行全局规划,并注重各种课程和学科实践教学“三进”元素挖掘,做好“三进”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规划和行动方案的设计。二是要做到内容照应,找准“三进”实践教学的交叉点、衔接点和共鸣点,通盘筹划不同类型实践教学课题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实践教学主题错位的现象。思政课教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在设计“三进”实践教学“内容配方”与行动方案的工作中负有重要职责。笔者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以来,就以“扎根中国”为主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工作设计了经典研读、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艺术创作、微电影拍摄、红色影片鉴赏、讲述红色故事、传统文化寻根、演讲/辩论赛等10大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的“内容配方”,供思政课教师根据“三进”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要求进行选择,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求中,注重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课小课堂有机结合,注重把实践中积累的素材转化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并制定了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考核办法,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规范开展。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运用“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8],全方位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态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健全“三进”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制等举措,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嵌入、全过程融入的“三进”实践教学系统化落实机制,是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其中的关键是要立足“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根据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为“三进”实践教学高质量开展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其中,重点是要建设好两个重要机制:一是“三进”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六个落实”“四个环节”为核心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所谓的“六个落实”是指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做到的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四个环节”即实践准备工作环节、初步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工作开展环节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通过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以及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所作的明确规定,形成了“三进”工作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学校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和研究生院主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积极参与的“三进”实践教学协同领导机制,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高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需求,运用“大思政课”建设理念,依据统一领导、分类实施原则,将“三进”实践教学全方位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态的“三进”实践教学平台,并通过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将学校党委全面规划,各部门、各学院协同实施,师生主动参与的“三进”实践育人机制和育人模式转化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和可推广的实践育人成果,才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