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稳才
宁化县水茜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福建宁化 365406
水茜镇位于宁化县城东北部32 km,是三县八乡结合部,典型的农业大镇,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辖区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7.5℃,极端高温38.5℃,最低温-9.6℃(2008年),无霜期255 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808 mm左右。整个地势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平均海拔445 m,从北面桃丰山(海拔1 054 m)延伸至西面福建嶂(海拔1 020 m)形成西北屏障,西北高、中部低,山峦四面包裹形成水茜盆地(海拔370 m)。辖区内张坊溪、上谢溪、儒地溪,山涧、小河蜿蜒全境,水资源较充足,是闽江发源地之一。山地土壤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耕地以山垅田、山排田为主。年种植粮食面积约3 533.33 hm2,其中优质稻1 333.33 hm2,水稻制种600 hm2;主产优质稻(晶两优534)、烤烟(翠碧一号)和水稻制种,年产粮食2万t,烟叶2万多担,年种植烤烟约733 hm2,烟后作水稻制种面积666.67 hm2。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镇,经多年的农业耕作,辖区形成了“烤烟—水稻”水旱轮作的农业种植模式。该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能较好地调节土壤、水分、空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效降低大多数病虫害的发生,改变水稻田长期淹水造成的种养脱节[1]。
“烤烟—水稻”轮作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种植,已成为宁化县水茜镇农业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随着连年的种植,虽然水旱轮作大大降低了很多病害的发生,但还有一些顽疾病害难以防治,比如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已成为制约烟后稻(烤烟收获之后种植的水稻)制种田产量与质量的限制因子,这些也是水稻上比较难以防治的侵染性病害[2]。依托宁化县水茜镇当地种管情况,结合这2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总结几点较为实用的绿色生产方式的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防控技术,以实现烟后作水稻制种田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稳产优质。
1.1.1 致病菌纹枯病病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中以无性态为主。
1.1.2 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孕穗到抽穗期最易染病。气温28℃~32℃,湿度90%~100%,利于病害流行。田间郁闭、湿度大、长期深水灌溉等利于蔓延。
1.1.3 表现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或云纹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呈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叶缘褪绿黄化,病斑迅速发展为暗绿色,叶片腐烂枯死。茎秆发病与叶片相似,后期呈黄褐色云纹状病斑,茎秆易折。穗颈部受害,常引起不抽穗,湿度大时,病部长白色网状菌丝,造成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1.2.1 致病菌稻瘟病病原菌无性阶段(自然条件下)为灰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Cav.),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在人工培养基上经用不同菌株交配后形成的有性世代)为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Bar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2.2 发生规律病原菌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借风雨传播,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气温24℃~28℃,湿度90%以上,易于流行。低温多雨寡照、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等易染病。
1.2.3 表现症状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1)苗瘟:3叶前发病,苗基部灰白色,上部褐色,叶片卷曲,植株枯死;(2)叶瘟: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有黄色晕圈的病斑,潮湿时有灰绿色霉层;(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有灰绿色霉层;(4)穗颈瘟:穗颈和枝秆变褐,憋粒增多,甚至枯死;(5)谷粒瘟:在谷粒护颖、颖壳上产生黑褐色小斑点[3]。
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的致病菌均属于高等真菌,且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比较相近,可以将2种病害放在一起统防统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主要防控措施包括重大病害的预测预报、抗性品种的选育和种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措施[4-5]。
病害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都是受气候影响比较大的病害,在高温高湿下容易暴发。因此,农业部门和种植户需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重视对这2种病害的预测和防御,做好水稻病害的田间普查工作,结合病害发生规律,提前做好田间管理和药剂预防,避免病害大面积暴发。
结合农业相关部门推广工作,选择抗病强且适合宁化县当地种植的制种水稻品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病害发生和蔓延概率。根据水茜镇的实际情况,近3年选择的种植水稻品种有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晶两优1206等均较适应本地高产、优质稳产。
在烤烟收获之后,要及时清除烤烟大田中的病残株,减少病源,减少烟后稻发病概率。在一些发病较严重的烤烟地块,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性地进行生石灰溶田消毒。
健壮的秧苗是后期高产、稳产的基础,烟后稻的种植时间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前一个茬口烤烟的品种而定。根据宁化县当地的实际情况,通常前茬烤烟的收获时间在6月中旬左右。为确保前茬烤烟收获后,秧苗的苗龄在30 d左右,需要在5月中下旬播种,可以选择菜地或者烟叶地进行育苗,采取半旱式湿润育秧的方法[6]。
在播种前,可以适当进行预处理,比如对稻种进行药剂拌种,可以选用20%多·福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40~50)进行拌种,拌种之后能有效降低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概率。在此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入一些氨基酸或海藻酸类的功能性肥料,以增加种子的发育率和秧苗的抗性。在预处理之后进行播种,在秧苗期间要加强秧苗田的管理,切忌过多使用氮肥,以免造成秧苗徒长。同时,需要喷洒保护性杀菌剂,预防苗期病害,可以选择喷淋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液+1 500倍液的海藻酸叶面肥,以保证秧苗健壮不徒长。
根据实际地块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施肥,在底肥施用时,要保证“足氮适磷增钾,攻中前期、稳中期、追后期,注重穗肥”的原则,不可盲目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加重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
连年的连作和施肥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土壤调理剂和生物有机肥,
在底肥、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要注重功能性肥料的叶面补充,保证作物茎秆粗壮,叶色浓绿,增加植株对病虫害和外界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
以下介绍一个烟后稻制种田全程施肥方案供参考:
育苗期:叶喷氨基酸或海藻酸叶面肥1 500倍液,促根壮苗。
底肥:平衡型或高氮低磷中钾复合肥30 kg+土壤调理剂30 kg+生物有机肥15 kg,补充养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返青追肥:尿素10 kg。
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齐穗灌浆期:水稻组合套餐肥进行叶喷(具体可根据当地农资零售商推荐);此方案为每667 m2的用量,施肥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酌量增减。
秧苗在种植、插秧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行间距,根据宁化县的实际情况,推荐株间距20 cm左右,行间距25 cm左右,保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性,以减少纹枯病和稻瘟病发生的概率。为确保合适的株行距,有条件的地块建议进行机插秧。
在田间水分管理方面,在前期要遵循“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分蘖”的供水原则,促进根系的生长和下扎,促进根系活力,确保有效分蘖数量。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要采取好氧灌溉,除需水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期采用间歇式灌水外,其他时间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确保土壤中的溶氧量,保证根系健壮生长和控制田间湿度,从而改变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7]。
在所有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提倡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在关键时期对关键病害进行有效的化学防治,再结合农业防治等降低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在烟后稻制种田的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化学防治过程中,也有几个比较关键的节点。
在育苗阶段,为有效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可以用种子包衣剂对水稻种进行包衣,可以选用20%多·福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40~50)进行拌种,能有效降低苗期病害侵染的概率。
在秧苗育苗的过程中,要保证培育健壮的秧苗,同时也要预防病害侵染,可以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 mL/667 m2或40%多菌灵悬浮剂60 g/667 m2对秧苗进行喷淋,能有效预防秧苗期纹枯病和稻曲病的侵染。
分蘖期到拔节期是水稻移栽之后的第1个旺盛生长阶段,随着植株的生长,田间通透性越来越小,为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此时,可以结合水稻“一喷三防”进行病害防治,在化学药剂方面,可以选用20%三环唑微乳剂100 g/667 m2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 mL/667 m2[8]。
孕穗期到破口期是水稻孕穗、抽穗的关键期,也是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高发期。此时,为确保抽穗质量和病虫害防治,可以结合水稻“一喷三防”进行防控。在化学药剂方面,可以选择3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35 mL/667 m2,对纹枯病和稻瘟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9]。
齐穗期之后开始慢慢进入水稻灌浆期,此时水稻消耗了田间大多数养分,植株慢慢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再加上此时高温高湿天气,病害容易暴发。此时,可以结合水稻“一喷三防”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在化学药剂方面,可以选择36%稻瘟灵·戊唑醇水乳剂40 mL/667 m2[10]。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
预防药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 mL/667 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 g/667 m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 g/667 m2、6%春雷霉素水剂35 mL/667 m2等。
防治药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 mL/667 m2、75%三 环 唑 可 湿 性粉剂20 g/667 m2、43%戊唑醇悬浮剂15 mL/667 m2、12.5%氟 环 唑 悬 浮 剂40 mL/667 m2、45%咪 鲜 胺 水 乳 剂40 mL/667 m2、40%稻瘟灵乳油80 mL/667 m2、40%稻瘟酰胺悬浮剂30 mL/667 m2、32.5%苯 甲·嘧 菌 酯 悬 浮 剂30 mL/667 m2、30%三环·己唑醇悬浮剂40 mL/667 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 mL/667 m2、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30 mL/667 m2、35%氟环·稻瘟灵乳油80 mL/667 m2等,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药剂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病害的抗性合理选用药剂,注意交替用药,以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在预防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方面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即使用生物药剂,如1 000亿/g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g荧光假单胞杆菌等,目前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得较少,大田区环境复杂多变,菌种活性难以准确衡量,就实际情况而言,用于预防可以,但防治效果稍差。
烟后作水稻制种田母本的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严重制约着水稻制种田的产量和品质。在纹枯病和稻瘟病的危害防治过程中,第一,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化学防治配合营养补充”的原则;第二,要加强田间管理,防范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多施有机肥,提高水稻制种田植株对纹枯稻瘟病害的抵抗能力;第三,要根据烟后作生产时期的天气气温、降雨、田间湿度等当前气候条件,做好药剂预防与防控。
在病害预防阶段,要抓住关键时期提前预防,如分蘖拔节期、孕穗破口期、齐穗灌浆期等,同时还要注重田间管理,改善田间稻株通风防闷环境,降低病害发生概率。针对已经发生病害的地块,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选择对口药剂防控,避免出现田间扩散蔓延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飞防或电动喷雾人工水枪器械打药,适当加大田间亩用水量,保证打匀打透,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交替用药,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2017年以来,宁化县水茜镇烟后稻制种面积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将近600 hm2,制种过程中,立足辖区田块的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重点防治,在水稻制种过程中,统筹做好制种户群众对当季气候、栽培管理、化学防控、药剂预防防控等多节点病虫害发生时期的宣传培训,对连片集中田块落实统防统治和飞防快治,实现辖区属地烟后作水稻制种田产量205 kg/667 m2,制种户群众获得制种经济收入3 100元/667 m2,相比种植粮食增收1 700多元/667 m2。实现了“烤烟—水稻”种植制种田块的高产量、高收入和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