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平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陕西延安 716000)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都是褒奖读书的好处,鼓励人们要勤奋读书的名人名言。经典名著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受到历朝历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读者的青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们典范的语言、精彩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对后世的读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就小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不同影响,谈几点作者的粗浅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基于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形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典名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小学生徜徉其间,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启迪他们的人生,陶冶他们的情操,甚至会引发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内心萌发出良好的道德品格根芽。《弟子规》是一部清代著名的礼仪规范韵文,曾被清代朝廷确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小学生在诵读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先贤圣人言行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心底向善,修养品行,为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爱的教育》,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一部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书中激荡人心的情节将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真情和友谊,以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流溢于纸上,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字熏陶下,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善良、友爱、忠诚、勇敢、正直等美好品质根植在心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学生能感受到她遭受命运不济时,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的伟大人格的魅力,从而领悟出人生道路很难一帆风顺,但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去做命运的主宰者这一人生哲理。海伦·凯勒用一颗不屈不挠的坚强决心接受悲苦命运的挑战,以常人难有的惊人毅力面对困难。她的温柔和果敢不仅让同一时代的人们为她折服,她谱写的这首生命的赞歌还一直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小学生阅读她的故事,必然会对人生有积极的认识,受到有益的教育。阅读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其中三位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历史、文学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战胜困难的斗志,更让学生从名人们磨难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
可以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不只是纯粹的阅读,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洗礼。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启蒙阶段,通过浏览和精读人类文化瑰宝中的经典名著,可以把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内容融汇到少年儿童的言行中。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教育活动,它会对学生终身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本本散发墨香的中外名著,不仅开启了孩子们的智慧,而且把他们的心灵世界引向了丰富多彩的人类高尚品德的殿堂,从而激起他们向往美好人生,崇尚高尚品格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潜移默化的效果远胜于课堂教学和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因此必须经过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一个一个阶段,才能达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平,而这是靠人类伟大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和孔子、孟子等人的经典对话,才能达到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人类精神的阶梯就是这样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每一个当代人都是重复着前人的历程。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甚至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可能还不如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个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的成长是需要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块可以开发的璞玉,而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往往会得到理想情操的陶冶,这就好比玉石精打细磨的过程。许多鸿篇巨制的名著不仅形象再现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状况,还生动展示出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用散文家刘白羽的话来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名著阅读,走进大师们描述的大千世界,不仅能够吸收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学习人类世界的优秀文化;不仅能够畅游世界各地,还能够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异域文明,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分享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大量的经典阅读,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多元文化的鉴赏与辨识能力,树立起世界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一切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都是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一时学不到的,需要长期的积淀。这些知识将为他们今后成人和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赞科夫也指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倾其全力地去进行这项活动,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去参与,去探索,去体验,但天生的兴趣并不存在,人只有在参与某项实践活动时,不断受到取得预期效果的鼓舞,才可能对该项活动发生兴趣。受到的鼓舞越大,兴趣也就越浓,乃至沉浸其中。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知事物、认知水平、兴趣培养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就必须“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1]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阅读抓起,让小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爱读经典名著,对经典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厚积”。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校阅读主要靠语文老师指点,阅读对象主要是教材,阅读空间仅限于课堂和教室。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自主选择的书籍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自主广泛的阅读,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豪爽暴躁、嫉恶如仇的鲁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由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环环紧扣的故事情节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迫切想知道鲁达打死十恶不赦的镇关西逃走后又去了哪里?最后他为什么又上了梁山?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推动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水浒传》,了解其中的真相。再如,学了小说《金钱的魔力》后,马克·吐温笔下以貌取人、势利傲慢、说话尖酸刻薄的托德和金钱至上、巧舌如簧的老板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孩子们如饥似渴地想去阅读《百万英镑》,去了解主人公后来的命运,以致对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样一来,一部部经典名著像一块块磁石紧紧地吸引着小读者。孩子们在兴趣的驱动下,就能大量去阅读经典名著,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敏捷了,语言生动了,观点新颖了,自然而然得到了老师的青睐,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变得浓厚。有了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开始主动听课,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也会培养起来,从而使学生自主实现由依赖型的学习现状向主动型的学习去转变。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四种能力,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是两种综合能力。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作文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作文语言和技巧主要来源于阅读。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经典名著不但故事性强,语言优美,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独到,是学生学习借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名著阅读,孩子们知道了不少著名的故事,在写作文的时候,这些故事很可能就派得上用场,能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名著中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等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借鉴。教学中笔者发现,作文中有同学在心理描写时化用了《穷人》中的精彩描写,有同学借鉴了《匆匆》一文的表现手法,还有同学运用了《少年闰土》的谋篇布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典名著读得越多,学生的写作技巧越多,心中的“小书库”越丰富,无论遇到什么题材的作文“小书库”都会“自动搜索”相关的知识,一篇篇构思精巧的作文、细腻优美的习作,怎不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也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书少的孩子,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读书多的孩子,相对而言,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就较强。长期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智力水平就会表现得更出色。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广泛的知识积淀,缜密的思维能力,就会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问题并快速地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步入了知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化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知识的更迭越来越快,海量的知识都用信息的形式显现。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每天不能快速接受许多新的知识,不能形成快速的学习能力,没有创造能力,怎么去适应当代社会呢?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典名著的阅读中发展智力,汲取力量,赶上时代。
人的相貌美丑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的修养可以通过后天的阅读变得优雅。修养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无意识展露,不是表面装饰所能够达到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虽然相貌平平,但是和他们交往会有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儒雅的谈吐风格,会让你心生敬畏,这是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后集聚精华所展露出来的个性魅力,别人无法模仿,这就是阅读经典名著的风采。反之,如果胸无点墨,尽管容光焕发,满身时尚,也是毫无气质可言的,反而给人留下肤浅的印象。然而内敛优雅的气质给予人的美感是不受年龄、装饰局限的,虽然现在早就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了,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可以展现自己的才能,但如果在拥有强大的行业能力时,再增添一份内敛的书香气质,不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吗?
一个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的人,必定会充满想象力,充满智慧。他们的谈吐气质会与众不同,这种美好的气质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如幽谷的兰香般飘逸而来,将会让你受益匪浅。所谓的“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试想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即使穿着讲究,相貌可爱,仅从外在气质上也无法和一个饱读经典诗书的孩子相媲美,更何况在脱俗高雅的气质方面,在高尚的精神境界方面,其中的悬殊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学生从小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识,而且在无形中可以受到感染,丰富学生的精神,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人优雅的气质。
“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和思想、文学巨人进行精神对话,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
总之,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生从小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升素养,更重要的是还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