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情感教育因素弱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03-16 01:34:12姚彦荣
科学咨询 2022年20期
关键词:情感孩子教育

姚彦荣

(甘肃省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陇南 742300)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唯知识唯成绩教学,忽视弱化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割裂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整体性、协调性,培养出了一些学科成绩优良而情感上弱化的“巨婴”。当全社会都在感叹青少年学生的自私、偏执、不知感恩,惊诧于他们的冲动、暴力、缺乏理性时,我们不能仅仅只认为是道德层面出了问题,而更应该从情感教育因素弱化或缺失方面来反思。

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内在的情感体验,两者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能促使认知活动向更深远的层次发展,认知活动的深入也会促进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变得丰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因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情感因素在个体的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的发展,制约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会产生影响。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教育与引导的价值,这不但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伴随着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

一、情感教育因素弱化对学生发展的危害

(一)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认知上的误解

学习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活动,需要学习者身心两方面付出积极的努力。思想意识上要有敢于面对挫折、主动克服困难的准备,行为上要能够长期坚持不放弃,意志上要能够排除干扰保持目标不动摇,内在情感体验上要自信快乐阳光、满足有成就感,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作意志上的努力,不去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积极快乐的体验,那学生会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没有乐趣可言,只是迫于外在的某种压力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假如我们只从外在的目标上来激励学生,那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一种很功利的事,是以实现某种外在的利益、价值或目标而不得不去从事的活动。学习本身的意义是让学习者以一种适宜于自身特点的方式去获得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实现自身价值。体会不到由学习活动所带来的自我心理上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学习不是学习者自身的一种需要与自觉的行为,学习者情感体验上糟糕,那学习就是一种苦差事。当学习任务完成或外在目标达成时,学习活动也就终止了,学习不会成为一个人愿意终身去从事的活动。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让学习变成没有压力充满乐趣的活动,学生就愿意去学;让学习成为满足学习者好奇心、探索欲望的活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如何使学习变成学习者的一种自发的需要,是教育者重点要去探讨的问题。

(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水平

爱与尊重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爱护,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理解、尊重和支持,需要一个愿意倾听与交流的对象。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孤独失落感,会影响到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建立。尤其是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心智不成熟,生活及社会经验少,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当生活学习中遇到不能自主解决的事情时,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以及心理上的支持认同。当他看到别人也是这么做这么想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想法做出肯定的评价;当他缺少这样一些可供他参照的东西时,他会对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行为的适宜性产生怀疑。这种指向内在自我的思索,是孩子长大的一种表现,是由年幼时简单地模仿他人逐渐走向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标志着孩子心智及情感水平开始向高层次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家长是孩子最好经验的提供者,想法的引导者,情感的支持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交往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心理上对大人的依赖变小,情感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有些是关于自身需要方面的思考,有些是关于人际方面的困惑,有些是关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索。外在的困扰日渐增多,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变得尖锐,原有的经验、价值判断不足以解决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孩子们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情感呈现不稳定易变的特点。尤其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些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变得敏感,情绪或行为上会有异常的表现。例如,要关起门来学习,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有些不想与别人分享的东西,不愿意别人随意打扰;长时间的沉默,或是有时候喋喋不休;对人忽冷忽热;注重起个人的仪容仪表。

这个时期,大人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此时,如果大人们不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觉得孩子还未长大,有些幼稚荒唐的想法、作法,是可以不予以关注的;或者以嘲笑、讽刺、批评来否定,甚至于以成人的视角放大了某些问题。简单粗暴的相处方式,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理解、支持、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及情感发展造成伤害。大人们的权威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能,甚至于会让他们在心理上自我矮化,其自尊程度得不到合理的提升。这种伤害,常常是成人不自觉的一种行为。正因为其不自觉的特点,其危害也就特别巨大。

在教师、家长这里得不到帮助,孩子会转向从同辈人那里获得理解与支持。这就是同辈群体交往在孩子那里显得特别重要的原因,也是人的归属需要的表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家长指责自己,尚可以接受,但因自己而指责同伴,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会引起孩子在情绪上的很大抵触。同样缺乏经验的同辈伙伴,是给不出合理化的建设性的意见的。由于害怕不被同伴认同或接纳,同辈之间相互模仿,在行为方式上就会变得趋同。例如,说话的语气、用词,举止,爱好,都变得很相同。同辈间的交往在孩子情感发展上有其积极的作用,但若没有正确观念的引导,会使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孩子的这种心理也有可能被人利用,甚至被引诱走向违法犯罪。如果说抽烟、喝酒、早恋、沉迷于网络游戏还只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那打架斗殴、校园欺凌就是未成年人犯罪了。

从道德形成规律上来讲,道德情感体验也是个人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影响学生价值判断及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心态平衡,情绪稳定,能够理智地看待一切,不冲动、不盲行,合理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情感上得不到满足,长期的被批评,否定,打压,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沉闷。对什么事都缺少兴趣,不怎么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外在显现出一种很听话的样子,成为家长教师眼中的乖孩子。这种孩子怯弱无主见,只会迎合别人,做事缺乏主动性。其内心困惑重重,当哪一天暴发过激的行为时,危害往往是巨大的。另外一种是过分的张扬。故意用一种夸张的行为,显示自己的存在感。想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却又被大人们无情地否定或漠视。在这种循环中,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自我。我们惯用“叛逆”一词来概括这一切,却忽视了孩子的行为是其内在情感需要的表现。可以说,是我们大人的行为把孩子塑造成了我们所不希望的模样。

不管是沉闷不愿意过多表现自己,还是过于张扬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选择与怎样的人在一起,选择做什么事,以什么方式做。这都是孩子的一种价值判断。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应给孩子情感上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有表达展现自己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寻找合理的情感的释放途径;指导找到他们解决内心、人际冲突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平衡,心态的稳定。这是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判断及取向的。

二、学校情感教育弱化或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中情感因素的弱化或缺失

打工经济的兴起,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生育政策的放开,有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有些孩子成为随迁儿童,有些担负起照看弟妹的责任。环境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中学后,课业负担加重,孩子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变少。用餐时间就成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黄金时间。即使如此,父母询问的也多是学习方面的事,至于情感思想上的事根本顾及不到。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变得陌生了,有一种信息缺失的焦虑,但缺少沟通交流的方法技巧。出于担心,私下找孩子同学,甚至跟踪尾随孩子,反倒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孩子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事与父母分享。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有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畏难心理重。

教学工作之外,教师还承担许多其他事务。例如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比赛,业务进修学习,继续教育,法律学习考试,出席各种会议,书写各式的心得体会材料等。这些都是影响教师业绩的因素,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了解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动态。

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就意味着要去矫正学生的一些行为,有可能使师生间对立,操作不慎可能引起更大矛盾。当前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得教师普遍抱有明哲保身的思想。

2.学生方面的因素

网络的普及,即时社交软件、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获取信息变得便捷,各方面的信息都有涉猎,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情感变得成熟,富有主见。求新、求异、追潮流是青少年所热衷的,教师正统的观点在他们看来都是落伍的。他们交流时的用语,观点的新颖,常让教师无法理解。这些因素使孩子与家长、老师在情感交流上的障碍加大。

三、应对学校情感教育因素弱化的策略

(一)教会学生接纳自己,改变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

积极情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来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作一个切合实际的考查。其次,启发学生去看别人眼中的自己。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事物,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任何人都不完美,从内心接纳真实的自己,取得自己与自己的和解。再次,教会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恰当地排遣不良情绪,作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最后,转变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启发学生认识到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放弃绝对化的要求,让他们明白不管发生什么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当看法态度改变时,原先困扰自己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遇事多从自身来寻找原因,而不是问题出在其他方面。

教给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方法,正确地面对冲突与解决冲突。

(二)减轻教师的负担,改变教师评价机制,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减少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让教师专心于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解与研究学生方面。改变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与学生沟通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制定有关法令,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赋予教师相应的惩戒权,使教师敢管愿管学生,改变当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

(三)加强语文、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学

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学,不要使这类课程只出现在课表中,而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进行赏析,产生美的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体育活动,不仅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途径,而且是学生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最好方式。不能以担心会出现安全事故为借口,随意地取消体育课或降低体育活动的强度。

学校语文教学要提倡“大语文”的观念,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传承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学校情感教育,要培养起学生自信、乐观、宽容、善良、合作,有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同情、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这是学校教育应当要作好的工作。

猜你喜欢
情感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