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硬挂钩”的风险规避

2022-03-16 01:34:12熊宗莉林亚军鄢兰
科学咨询 2022年20期
关键词:素质家长评价

熊宗莉,林亚军,鄢兰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2.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湖北荆门 448004)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用也进入新阶段。由于各级政策的推进,2018年H省J市出台了《J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按‘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维度,满分20分计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总分”,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硬挂钩”。

三年已过,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如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阻碍?又有哪些对策可以引导和帮助初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实施?如何规避风险,对市域进一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0年11月,调研组深入七个县(市、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的调研,围绕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评价认同度、评价成效三个方面与各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等面对面,认真听取各界对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85位校长、6692名教师、28579名学生、31665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研发现,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硬挂钩”政策实施以来,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家校合作途径更加丰富、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在教师和家长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心理。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硬挂钩”遭遇抵制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遭遇的阻力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综合素质评价实现“硬挂钩”,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来自教师的阻力

调研结果表明,有18.15%的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应用于高中招生”。在教师访谈时,一位老师说,“我担心不讲道理的家长会在孩子中考结束之后,报复班主任”;也有老师说:“作为班主任,学校和社会还是要看我们的升学率。我有时不得不违心地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更好。”

(二)来自家长的阻力

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确也普遍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会对部分地区和学校学生造成新的不利因素,从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1]。这是许多人质疑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制约综合素质评价在社会文化层面获得认同的重要障碍。[2]部分家长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参与度比较低,对综合素质评价存在抵制心理。本次调研中,8.04%的家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考中占20分,不合理”;看得见的只是分数,有家长说“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无法标准化的评价”。

(三)来自学校的阻力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硬挂钩”面临着新生事物与传统评价制度之间的博弈,受到一部分来自学校的阻力。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5.1%的校长认为,“在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作用不大”;有4.08%的校长认为“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比较不符合现状;19.39%的校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应用于高中招生”。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校长们说,“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时间”“家长不认可评价结果,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我们虽然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但区域内如何统一推进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如何常态化实施,如何提高老师和家长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如何真正使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而且成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风险成因分析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可能会导致一些风险,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开展。通过调研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评价导向性的误解

J市新一轮综合素质改革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各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将学校的育人理念融入细则中,希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追求。问卷结果表明,91.11%的学生认为“我经常基于成长记录反思自己”;95.1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让我及时改正缺点”;95.86%的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但是在调研时发现,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硬挂钩”是另一种方式的考试,忽略了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的强大助力。

究其原因,一是,过去“唯分数”“唯考试”的教育生态给家长和学校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本次调查问卷表明,46.13%的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甄别学生,便于招生选拔”;在访谈时一位家长说,“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无法标准化的评价”;19.39%的校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应用于高中招生。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参与缺失。综合素质评价应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与构成,学生通过评价学会客观记载、自我反思、认识自我,家长通过评价知道不仅要关注孩子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德行,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兴趣爱好、潜能、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次调查问卷显示,7.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指导我们整理成长记录”不符合实际;37.5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1.86%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正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家长、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参与的缺失,是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重大阻碍。

(二)对记录写实性的质疑

写实记录需要学生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及时性,但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疑。

1.没有及时记录

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做到及时记录,出现证明资料不全。本次调查问卷表明,仍有8.87%的学生认为没有“及时记录整理和记录”;7.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指导我们整理成长记录”不符合实际;6.7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如实地记录自己参加的活动”不符合实际。

2.写实记录过程性不足

由于许多学校如果不定期开展评价,就无法保证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有效应用;3.15%的教师认为“我们每学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

3.诚信机制欠缺

由于社会诚信机制欠缺,写实材料中可能会出现夸大事实捏造事实的情况。如何从评价主体出发,建立诚信保障机制,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由于写实记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费时、费力等问题,有的学校没有组织学生及时、定期进行记录,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三)对评价操作过程的敷衍

调查问卷显示,仍有12.01%的学生认为没有“经常开展同学互评”。学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评价细则的制定很难适度

作为新兴事物,综合素质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制定的评价细则不够科学、适度。在本次调研中,一位老师说: “综合素质考评当中的很多量化细则,我们老师无法正确把握,既无法做到公正公平,也无法完全做到家长满意。”

2.学校缺乏常态化的实施流程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由于缺乏常态的校本实施流程,遇到以下情况综合素质评价便无法规范进行。

一是分管负责人或班主任的频繁更换。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相关负责人和班主任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规范评价流程。某校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负责人的工作调动,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难以规范地持续下去。

二是班主任没时间科学地认知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叠加,使其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系统学习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怎样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所以,很多老师至今仍然不清楚如何科学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四)对工作负担的隐忧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38.13%的教师反映,“我平时很工作很忙,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43.27%的教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我的工作负担。通过访谈得知,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教师们安于现状的惯性思维

由于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由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时刻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们感到不习惯、不理解,甚至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容易引起抵制情绪。

2.教师的工作量大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的班主任想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评语,每个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情况进行整理、浏览学生的记录不由自主花了很多时间,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负担,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风险规避设计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规避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风险,使综合素质评价的预期目标早日得以实现。

(一)多方合力,转变评价观念

政府、学校与教师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参与到综合素质评价中,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集体行为。

第一,要加大对评价的实施和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大力跟踪并宣传评价实施的过程和成果,形成积极的评价舆论导向。同时定期召开评价的总结和经验反馈交流会,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风貌。

第二,综合素质评价应以“育人”为重点。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通过建立家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来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以示范课、观摩课、教育手册的形式解读教育评价的意义。同时举行家长教育交流会、让家长参观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三,教师要做好引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收集和整理实证材料,在评价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了解自己表现的各种机会,并对自我表现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通过学生提供反思案例,建立反思记录卡、“负面清单”等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

第四,转变家长的观念至关重要。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行使主权和话语权,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扩大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参与度,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二)持续推进,确保常态化实施

首先,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综合素质的评价,单靠一所学校来推进是比较困难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区域整体推进的方法,通过各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研讨促进区内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整体推进。

其次,学校应将综合素质评价常态化。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记录,利用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教师撰写基于写实记录之上的有针对性的评语,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贯穿综合素质评价。提升教育评价素养与能力是坚持常态化、规范化实施的必要前提。

(三)规范运行程序,力求客观公正

规范综合素质评价要紧紧把握写实、交流、反思三个核心要素,使评价变成一种发现、激励、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

第一,要对学校和班级活动进行规划和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转化为可考查可比较的行为表现。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通过学校的运动会志愿者、卫生志愿者等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样化的途径。

第二,学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学生在记录时应遵循“多写实,少评判”的原则,写实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客观记录,评判是一种主观的认定,例如,可以记录“我从初一到初三在运动会中参加志愿者活动三次”而不用“我助人为乐,品德高尚”之类的主观评判。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作用。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要在通过评价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理顺综合素质评价与成绩提高的关系。

第四,做实评价数据。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相关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或告知,学生每学期的评价结果应告知家长。公示和告知一方面减少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的利害关系摩擦;另一方面让家长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行为标准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四)健全申诉复议制度,提升评价结果公信力

学生、家长、教师如果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存在异议,可以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受诉方应在调查核实的前提下作出公开的答复,确保维护学生的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

虽然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还有待完善,但我们希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改变基础教育的评价生态,促进学校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综合素质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素质家长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