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初探

2022-03-16 01:34:12史晓蓓赵镇
科学咨询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学校

史晓蓓,赵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40)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深化高校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高校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切实可用的人才,能在不同的岗位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协同育人含义

协同育人的模式是一种新的创新性理论,为了能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再仅仅依靠学校、企业来共同育人,而应该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家庭、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为主体,通过制定政策、完善制度、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突破传统方式原有的种种限制和壁垒,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理念,使所有参与主体、参与资源产生合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可以帮助政府落实育人政策、学校实现人才培养、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研究机构转化科研成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协同育人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在教育本身,而是形成一个多元参与主体协同育人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市场运行需要的、行业创新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富强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群体。这样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各方利益可以达到共赢。

二、主要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的。根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之后2016年又公布了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单位。在政府推动下,现代学徒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1]现代学徒制致力于让学校和企业能够达到更紧密的合作,学生不仅获得学校教师的教育,还得到企业师傅的传授,成为新时代的学徒。现代学徒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是近年来被普遍推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可以促进企业和行业参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推动实现学校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与社会、企业需求更加精确匹配。很多高校都陆续出台政策,有共同理念的高校在政府的促进下,组成现代学徒制集团或者现代学徒制联盟,形成教育合力,扩大影响面。

(二)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关注的目标是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好学生提供给行业和企业,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能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到相应的岗位工作,把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实践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再反作用于理论的更快掌握,双向持续作用,促进学生改进以往不足,不断进步。学校根据自身开设的相关专业,积极寻求相关企业共同合作,产教融合能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使教学重点与产业需求能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校不再仅仅是教育场所,更是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能力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传授理论的同时,培养的人才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能更好地为行业产业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产”和“教”的真正融合,实现多方共赢。[2]

(三)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长期以来普遍被学校运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再仅仅单一地利用学校内部的各项教育资源,而是把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也引入其中,使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还可以直接获取企业一线的校外工作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学生在学校里以被教育者的身份,根据教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里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相关专业的企业实际工作。工学交替模式可以提高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达到企业要求,实现最有利的就业。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高校为谋求自身更快更好发展,提高就业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合作的企业培养人才。学校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更为顺畅。[3]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理念很难统一

学校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其重视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学校要体现的是社会服务职能。学校是公益性的、服务性的,注重的是教育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是高校一直以来形成的理念,也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企业是盈利性的、非公益性的,企业经验需要资本,需要收益,企业追求获得利润,怎样使员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与学校合作,也是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这些人能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学生个人发展、工作外的其他能力提升、社会作用提升并不关注,对学校育人体系是否完善也没有特别关注,他们注重的是结果。学校与企业理念无法取得完全一致,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必然使合作产生不良影响,很难完全融合。

(二)参与主体与合作形式单一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参与,主要是学校为主导,寻求企业的共同合作,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也比较配合。但是政府、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家庭等参与的程度相对有限,不能形成合力,提升学校育人效果。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都是学校为主要推动者和策划者,学校主动联系企业,或者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出于各自的需要,协商合作的各项事宜,策划合作方式、合作程度、合作时间等,双方合作只是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上,缺乏深入研究,深度探讨,没有固定组织机构长期研究、实践、总结合作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形式过于单一,效果受到影响。

(三)学校提供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学校以教育为主,班级化管理,专业化管理,以生为本,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能给行业企业提供的是学生资源,但是学生不一定能符合行业企业需求,不一定具备最新技术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最新需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学校仅仅只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无法满足企业全部需求的。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不断发展。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学生工作,更需要学生创新、提升,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往往是现在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所缺少的,进入企业后再培养是很难有实际效果的。另外企业也需要学校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如产品研发、科研能力、产品生产技术更新、对现有职工进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很多高校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很有限。

(四)部分学生配合度不高

高职学生有16.2%的学生有意愿继续升学,这部分学生不愿意加入学校安排的任何形式的协同育人模式中的。他们的目标就是利用好最后的时间好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本科院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因为目标不是就业,所以对行业和企业的兴趣不高,对高校专业知识更重视,既不愿改变,也很难被说服。学习之外的一切,他们都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还有1%左右的学生根本不想工作,怕苦怕累,就想在家里继续舒服地过日子,这部分人获得家庭支持,暂时不需要面对生存压力,所以也不愿加入各种形式的协同育人中。这部分学生的不配合,也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态度。

四、改善措施

(一)政府加强统筹

政府作为各项政策的制定者,也应成为政策落地的主要促进者,政府能主动推动协同育人政策实施,追踪实施的各个环节,最后产生的效果,会极大促进各方主体参与者更好地协同育人。高校与企业、家庭、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合作时会遇到很多政策性问题,难以解决时,需要政府给予指导性意见,帮助各方解决困难,达成共识。政府应加强统筹能力,提前做好人才需求的征集、预测、发布,及时从企业行业处获得最新信息,督促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断打消各方主体的种种顾虑,打破合作的种种限制,协助双方更好协商,求同存异,共同改革、共同发展。与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一起形成合力,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家庭为学生提供亲情、生活、经验的支持,政府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各方面综合建设,企业升级发展规划,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社会团体提供社会服务等社会支持,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机会和研究成果。[4]

(二)应用新的合作运行方式

学校是公立的性质,与企业合作会受到种种限制,流程复杂、层层审批等,使合作耗时耗力,时效性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协同育人,各高校可以以二级学院为主,在二级学院原有基础上组成协同育人的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人员由二级学院协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不用专门安排新的人员,可以直接运用原有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然后按照公司运行的模式进行,制订单独的章程,有独立的处事权。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可以与学校签订委托管理相关协议,协议可以规定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有哪些具体的管理工作,有哪些经费预算、考核方式等。二级学院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联系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负责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各项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人员还是学校和企业的人员,第三方托管公司或者办公室既享受高校的各种有利政策,又可以强化企业引领和协同育人效果。[5]

(三)强化文化和价值取向融合

学校要主动把企业文化引入学生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协同育人需要学校摆脱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型为开放式、分段式教育模式,提取企业文化中精华部分,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用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文化对接平台,使学生能培养与企业员工同意的行为规范,强化学校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

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融合,有利于双方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展示,而且有利于协调育人中各方主体资源、人员、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学生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协同育人强化,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抗压能力等,企业高管、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等对学生开展专题报告、专题辅导、长期追踪,使学生能够接受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为将来进入企业和社会夯实基础,帮助完成角色转换。[6]

(四)根据学生不同目标,合理配置资源

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协同育人也要因人而异,尽量人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的目标是升学,可以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进入相对轻松、能学到专业知识或者应用专业知识的企业,这样他们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在学校、企业、行业之间也可以学到专业知识、最新理论,对自己升学也有帮助,这样才能对这部分学生形成吸引力,让他们愿意参与到协同育人中。

高校的育人模式需要可持续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模式,都是在做不断尝试,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协同育人,创新发展,达到共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