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鹏
(广州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校、行、企、政、赛五位一体的联合培育方式。如何真实有效地确保五位一体的做法达到预期效果和学生培养的目的,依然是一个高等教育学校面临的难题。和不少理工科的专业不同,在金融专业方面,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同等重要的。然而,根据本校的金融学、金融工程和互联网金融专业三个专业建设经验,总结出以下三个重要的关于人才培养实施策略的现实问题。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然而,不少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呢?一般都是利用行业外部专家,推进本校教师去企业挂职,签署不少数量的企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这些策略事实证明,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做起来其实比较容易避实就虚,有其名而无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企业积极而学校不积极,因为学校并没有真正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或者是学校积极而企业不积极,因为企业除了承担“社会责任”之外,对培育人才的部分成本支出意愿不高。所以,不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推进极其困难[1-2]。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导致不少金融专业的学生在“读完万卷书”后,感觉更迷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似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面前没有丝毫用处。经过对比发现,即使是已经考过各类金融从业资格证科目的学生,迷茫的程度比没有考过类似科目的学生要低一些,但是面对实际的实习工作,依旧存在难以上手的问题。
而学生“学以致用”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配置具备高学历且金融业界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来解决呢?通过两年的观察和实际运作,发现效果比一般的教师要好一些,但是并无法根本上改变此类困境的产生。发生的状况依然是:教师觉得市场分析和运作就应该如此,学生也很崇拜他们,但是却无法跟进、模仿和创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实践经验过少。而且,由于第一个我们谈到的“校企合作的现实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实习实践也缺乏必要的途径。金融机构本身由于业务经营的范围可能引发的商业机密保护等问题,也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只能停留在一定业务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合作。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专业课主要包括公司投融资决策、投资组合管理、金融利润、金融套利等各类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原则都是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争取最大化收益,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利润至上”的思想之中。根据笔者的课堂问卷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即使是在学习了金融专业两年后,也依然认为“收益率”是应该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巨变,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不少学生私下钻研比特币,投资灰色地带的金融产品等。以往的专业课教学,解决得了知识的难点,但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涉及得少。在课堂交流时,本专业教师团队发现大多数学生了解当前最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市场,但是却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和金融职业伦理。更甚者,对国内的监管政策和制度一概否定,认为国外的金融发展才是健康有序的。这种“重金融专业知识传输,轻金融专业素养培育”的现象若持续存在,自然也是非常不利于达成合格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而言,变化更迅速,内容更无形,架构更虚拟。有鉴于此,南方学院的互联网金融专业采取了以下的“三优化”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高校培育人才的关键在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指导人委员会指的是企业高管+学校学院一把手。金融企业高管随时更新金融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学校学院一把手宏观管理。而且,南方学院成立的是经济金融专业群指导委员会。这样的委员会从宏观的经济角度和微观的金融角度审时度势,从上至下,从企业到学校实施链条式的及时应对,定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策略能良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发展迅猛,更新换代极快的要求。例如,根据经济发展的状态,及时增加“数字经济”“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征信实务”“数字化运营管理”等与时俱进的课程。
通过双指导人委员会的指导做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实施到位,才能真正培育出符合设想的学生。不少学院的所谓双师型专业教师,只是要求有至少3个月以上行业经历的教师。这样的专职教师对真实业界的了解并不足够。南方学院由于有着灵活的用人机制及其双指导人委员会的推荐,不少有着丰富的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教师投身本专业教书育人,并利用本身业界的人脉和资源对接企业和学校的需求。这类对接起来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企业导师讲座嵌入正常课堂教学、金融案例需求、实习实践业务及人才定制班等合作可以更加深入,学生从大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更加顺畅。例如,期货实务班60%的课程由本专业教师讲授, 40%的课程由合作的某具备做市商资质的大型国有期货公司讲授。若非期货实务的教师团队的平均业界经验为10年,期货理论知识和真实业界实务的对接就很容易出现断层,校企合作的此类课程就容易流于形式。总而言之,想要设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必须首先优化教师团队,优先配置具备高学历且金融业界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
互联网金融专业为新设专业,该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不成体系,而且是专业必修课类的教材不成体系。同时并重理论和实践项目管理的互联网金融专业教材的编写迫在眉睫。我们选取了《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及《金融风险管理》两本教材做了改革试验。例如,《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教材的编写组成成员除了有着丰富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以外,还纳入金融机构一线工作人员联合编写教材里面的相关章节,实现理论与实务并驾齐驱;并采用项目管理法和翻转课堂法编写了配套实验项目手册,寓教于学。所有实践项目都经过金融机构专业人员确认,对其内容实施脱敏后,与实际业务案例相差无几,真正实现应用教学培育人才的目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编写团队则由持有FRM和精算师等证书的专职教师组成,理论由浅入深,实务由虚向实,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数据模型的分析和计算的学习,保证其应用型教材的质量。
通过本校两年的实践,学生参加赛事,实现逆向教学设计[1],借助优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才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由于金融本身风险不确定性带来的教与学难实践的重要问题。
首先,根据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特性和金融共性,筛选出五大系列比赛,实现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们的共同参与。系列比赛包括“投资者教育作品大赛”“财富管理大赛”“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大赛”“东方财富杯金融挑战赛”“CFA全球投资分析大赛”。难度从浅到深,如此设置的目的,一是避免学生盲目参赛,反而达不到以赛促学的效果,疲于奔命;二是避免大一大二学生过度参与比赛,却因缺乏充足和踏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而容易产生失败退缩心理,也避免大三大四学生无心比赛,或者觉得比赛太简单,只想考取资格证书的现象产生。最终达成“以赛促学”的实践目的。
其次,所有赛事都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内容来实施,脱虚向实。不少现行的赛事或者是学校内部举办的赛事都是专业教师设计的赛事内容,让学生参加比赛。而这种做法很容易过于理论化,而没能结合实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真实场景和需求。南方学院则引入企业导师,直接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需求提出比赛内容。例如,投资者教育作品比赛,由合作的某期货公司六大高管根据中金所的需求对学生作品给予分数,并公布评分的具体标准和原因,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赛中能更加把专业知识契合到实际业务中。财富管理大赛的比赛案例,使用的是合作方某互金金融平台的客户脱敏案例,且决赛时由此金融平台、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三大高管现场评定学生的理财规划方案。CFA全球投资分析大赛的评委是由合作的证券公司等三位CFA持证人现场评审。95%的参赛学生对这种“脱虚向实”的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学以致用”的认可度非常高。
最后,引发全年级的学生兴趣后,本专业教师团队根据学生在比赛中体现出来的各类问题归纳汇总,采用逆向教学法,设置各种金融场景,激发学生深度钻研的潜力。以《互联网金融营销》课程为例,教师以学生参加财富管理大赛和找工作为目标,逆向倒推,及时调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一种用目标促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站在学生可理解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存在的逻辑阻碍,选择真正适合于无经验但有热情的学生群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度理解交叉复合的专业知识,也顺利实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
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那么如何凸显南方学院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呢?通过两年的实践,本专业教师团队认为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在于“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三方并重。优化培育学生金融数据思维和金融职业素养[2]。
一是互联网的“网络素质”教育[3]。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对现在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来说是基本要求。例如,在讲述网络小额信贷时,使用2020年某金融平台的一条借贷视频广告遭到网友热议的事件:一名农民工因母亲坐飞机不适被空姐建议升舱,正当他因囊中羞涩而为难时,身后一名老板高喊“我出钱”后劝说对方借网贷,讲述作为金融人不能忽视文明价值观的问题,推动金融机构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
二是“金融数据”思维培育。数据思维就是使用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据这个第四生产要素来说,如何夯实数据运用基本功,提升学生驾驭数字化发展本领,推动金融具体业务与数字化发展相结合,理应是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关金融数据应用与管理的课程是必要基础,再通过“以赛促学”,让学生参加全国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赛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数据思维能力。
三是金融职业素养培育。金融职业素养,在本专业教师团队看来,应该包括职业道德、风控意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风控意识和专业能力两样素养,一般的大学其实在课程设置中都是重点体现的,唯独比较缺乏的是职业道德这一部分的素养培育。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是高调空谈,其实这三个方面的素养教育并不是割裂的,而必须统一起来。课堂教学时,风控的管理应该在案例陈述时,强调学习案例中的专业能力的同时,结合金融相关场景,也突出其职业道德的现实难度和高度。例如,讨论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时,本教师团队使用翻转课堂法,让学生先角色扮演讨论相关的处理方案,再让学生查看相关的证监会处理的结果,两者的对比实现了对真实金融场景下实现职业道德的矛盾性、冲突性和有效性,也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从新时代金融数据创新思维、网络素养与金融人才品德培养的角度,南方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两年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围绕互联网金融这一特色专业,优化研究型+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校企合作实践,优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是对“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四新”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策略提供了有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