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亮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6)
通过对1502名女生的调查发现,在问及“你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时,通过网络,达到了63.3%,通过报纸、书籍为46.4%,通过电视节目为41.1%,通过老师、同学为35.6%,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为35.4%,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为34%,通过家庭方面获取的为23.2%。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来源途径还是多元的,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最多的还是网络方面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网络上获取知识是比较便捷和方便的,但是从学校获取的途径却是有限的,在老师、同学,心理课程、讲座等方面获取的是相对比较少的,这表明学校在做这方面宣传普及的力度还是欠缺的。
在问及“你认为可以从下列哪些资源中获取心理帮助”时,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达到了67.7%,心理健康课程达到了53.3%,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达到了48.8%,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达到了47.1%,网上心理咨询活动达到了41.3%,新生心理测试达到了33.6%。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最多的是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也渴望通过课程、讲座、活动等获取帮助。
在问及“遇到压力或心理问题你会最先向谁求助”时,向好朋友倾诉,达到了82.1%,其次就是向家人求助,达到了38.6%,其他方面为自我解决为20.1%,向老师求助为10.3%,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为8.0%。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倾向于向更亲近的人求助,向专业人员求助的比较少。
在问及“造成大学生活困扰或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76.7%的认为是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也就是就业方面还是首要的,其次是56.8%的学生认为是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低下,会让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放松,逐渐地自我松懈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心理的问题,45.4%的认为是人际关系与沟通,35.4%的认为学业有困难,34%的认为是个人思想问题,29.5%的认为是经济困难,23.7%的认为是家庭的困扰,19.8%的认为是大学适应困难,17.8%的认为是与异性交往有困难。从这可以看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重要的方面是职业发展、思想或课程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管理能力、经济因素等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就业、学习、人际关系。
在问及“最需要提供帮助的方面”时,67.5%的认为是人生指导,64.9%的认为是职业生涯规划,45.7%的认为是专业学习,43.2%的认为是自我成长,40%的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19.5%的认为是恋爱情感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希望提供帮助集中在个人发展、职业、人际关系、学业、心理辅导等方面,这几个方面都是在校期间对学生发展比较重要或有影响的方面。因此,这几个方面需要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在问及“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时,认为很有必要的为84.8%,认为无所谓的为14.5%,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的仅为0.7%。从这可以看出,大学生很渴望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专门辅导机构,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专业的咨询和辅导,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帮助。
在问及“学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强的是”时,61.9%的认为需要强化心理咨询与辅导,41.4%的认为是心理健康活动,39.1%的认为是心理健康课程,36.6%的认为是心理健康讲座,32.8%的认为是心理健康测试,24.7%的认为是网络心理辅导。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最渴望学校加强的是心理辅导,可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大学生在校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问及“你愿意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吗”时,51.6%的学生表示很愿意,43.4%的学生会视活动形式而定,3.8%的认为无所谓,仅有1.2%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轨道类高职院校都成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有专业心理人员,但大都人员比较有限且紧张,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情多,任务重,工作忙,很多时候因为人员不足导致工作无法有效实施或开展。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不重视,部分学生存在偏见和误解,很多学生主动需求帮助的意愿差,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有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硬软件不足,设施缺乏,心理专业人员不足,力量薄弱,学生有心理问题无法给予及时的专业帮助,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开导。另外,心理咨询中心人员、资金、设备、能力都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只能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以及学校必须的心理健康测评、心理教育等常规工作。因此,心理健康中心在开展专业化服务,系统化疏导,规范化咨询方面,还远没有达到要求,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学管人员主要负责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也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最先察觉的,但他们大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的甄别和识别,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专业的疏导,大都停留在思想开导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咨询,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能力很有限。此外,辅导员、班主任只能给予学生入心的开导和教育,多半是通过谈心谈话给予心理安慰和思想启迪,很难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应对比较吃力,也有点束手无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加强和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优势。因此,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学生可以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和心理应对技巧的需求,这也是学生非常迫切和渴望的。然而,部分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覆盖到全体学生,课程内容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学生对课程缺乏必要的认识,对课程不重视,对内容缺乏兴趣,在课程讲授和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心理健康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技巧,强化心理素质,还可以缓解压力,愉悦心情。从研究中得知,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活动的种类少,活动不够丰富,范围有限,学生参与率不高,在时间上、参与数量、参与规模上都是有限的,达不到全面参与的目的。同时,大多活动仅集中在5月份“心理健康月”,活动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充分与学校的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载体结合起来,活动在深度、规模和影响上都不大,流于形式,活动质量不高,活动育人效果不理想。
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认知缺乏,关注程度不高,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处置能力。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很多都是压抑在内心,很少对外表达,求助意愿差,主动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意愿不强。同时,很多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严重缺乏,很多都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严重的偏见,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出现心理问题害怕被人瞧不起,被人排斥等不敢诉说,缺乏求助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都是“小问题”,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出现问题往往不重视,要么自我缓解,要么置之不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较少[1]。
首先,做好校园宣传,强化教育和丰富内容,可利用宣传栏、展板、横幅、公众号等媒介加强宣传,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另外,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丰富学习载体,扩大学习渠道,深化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也可以借助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素质拓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情景剧、手语操、微电影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心理育人环境和氛围,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2]。同时,校园载体也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辅导员、班主任可借助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通过校园环境和文化载体,净化心灵,加强对学生的疏导和关爱。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心理健康中心软硬件,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购买设备,保证硬件充足,强化内涵建设,拓宽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完善职责,丰富职能,强化功能,升华软件建设。在各二级学院,也要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排查、疏导和咨询。同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专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保证人员充足,扩大宣传,让更多学生周知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专业性的咨询与疏导,让更多的学生有接受咨询和辅导的机会。
其次,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干预能力。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网络资源、研讨交流、集中学习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3]。同时,辅导员、班主任要更多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状态,特别是对经济困难、情感受挫、就业失败、学业困难、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和、家庭变故、疾病不适等学生的重点关注,对这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慰藉和疏导,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如有必要可将学生转送心理健康中心,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最后,加强心理健康学生队伍建设,发挥心理委员、宿舍护航员的作用,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他们是同学的“知心”伙伴,被接纳程度较高,可以对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关注,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初期辅导;他们是心理观察员,与同学联系紧密,拥有许多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能及时、真实而广泛地了解学生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对班级中出现异常和状态变化的同学,会了解得比较全面,可以第一时间给老师汇报,有助于老师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他们是心理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可根据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讲座、沙龙、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应成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应将全体学生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融入心理素质拓展、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元素,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实践探索,也可以借助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等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4]。同时,可分层次分重点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培训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大二学生的情感、人际交往,大三学生的求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和疏导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
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或心理问题的认识是狭隘的,甚至是偏见的、无知的,很多同学心理健康知识是缺乏的,部分同学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障碍或精神病,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由于害怕别人的冷眼或嘲笑,而不敢寻求帮助。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和引导中,要打破学生思维认识的局限,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正确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和压力,学会调节和调适的方法。高职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加深对知识的普及;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深化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通过举办沙龙、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深化交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和偏见;通过参观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活动室,了解一些心理缓压或疏导的方法,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关注。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也考验和检验着一个学校的育人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心理育人途径,强化心理育人实效,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健康向上、氛围和谐的育人环境,塑造学生健康美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