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下中国“双碳”现状及其实现路径分析

2022-03-16 00:09:19吕传坡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碳能源绿色

吕传坡,张 洋,姜 义

(南京工业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280 mg/kg,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今天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超4000 mg/kg,地表温度相对工业革命之前升高了1.02 ℃[1]。针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从上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1997年《京都会议》的出台,确定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明确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 ℃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 ℃内。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巨大的工业规模造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可持续发展道路带来崭新机遇。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采取何种态度、措施都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 “双碳”目标下中国现状分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全年排放总量占据全世界排放总量的33%,高居世界第一,排放量超过119亿吨[2]。究其原因,这与当前的能源、产业、消费结构以及技术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1.1 能源结构:传统能源消费比例高

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要位置,根据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2021年中国在水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上的消费比例仅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25.5%,而化石等传统能源消费比例达到74.5%,其中仅煤炭消费就占比约56%[3]。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高达100亿吨,其中煤炭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75亿吨[4]。尽管中国近些年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来试图改变当前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消费结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天然气方面,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国内天然气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另外,就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而言,受技术、成本等因素限制,水能、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尚未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

1.2 产业结构:高耗能产业占据主力

从行业来看,工业、发电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商业、日常生活、服务业等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低。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就发电、建材、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进行了重点部署。以上行业特点皆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

在发电行业,现阶段国内仍以火力发电为主。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大型火力发电厂数量至少在3000座,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2021年中国发电总量达81121.8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总量高达57702.7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发电量的71.13%,核能、风能、水能等发电量仅占28.87%[5],此外由火力发电所产出的碳排放高达中国碳排放总量的50%。另外建材、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也一直是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重要消耗行业,同样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除发电行业及建材、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外,交通运输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行业之一。根据IEA数据显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点,碳排量占全球总量的25%,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4%左右,根据《中国环境报》公布的2013-2021年数据显示,9年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平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经成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

1.3 科技创新:关键技术支撑不足

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涉及世界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乎到每一个民族生存问题。目前,针对这场绿色革命,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碳中和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布局。近年来,我国同样在绿色低碳技术上出台不少激励政策和支持项目,在超临界技术、清洁煤技术、热电多产联技术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上仍然依赖进口,太阳能光电池、大型风力设备、生物质能技术等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文献计量分析显示,在零碳及负碳排放等关键技术领域,当前我国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仅有美国的1/3,在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此外,在能源效率上,我国能源效率也相对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单位GDP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因此,现阶段,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繁重,面对关键技术的不足,亟须在零碳、负碳排放技术,耦合集成与优化技术,资源循环重复利用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推进。

1.4 人才培养:缺乏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当前国内急需大量“双碳”专门人才来从事低碳减排工作。从目前的“双碳”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国内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规划,缺乏相应人才梯队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双碳”专门人才培养使用缺乏清晰定位;“双碳”人才培养使用与实现“双碳”目标结合的紧密度不高;瞄准“双碳”目标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梯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代际传承的“双碳”高层次人才集群效应还未形成。此外“双碳”人才培育的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尚未建立有机联系,政府主管机关、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关于“双碳”专门人才范畴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在“双碳”人才培养的程度、方式、路径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做法。从当前培养行动来看,“双碳”专门人才培养使用缺乏行动方略,聚焦“双碳”专门人才培养的政策较少,专门性计划相对缺乏;战略规划、法规政策和制度规则有待出台。从针对性文件来说,目前与“双碳”人才培养最为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仅有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因此就“双碳”人才培养上,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人才深度、广度还须进一步提升。

2 他山之石:国外“双碳”经验借鉴

截至2021年底,已有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54个国家实现碳达峰[6],这些国家的低碳减排成功经验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 美国:清洁能源战略行动计划

美国于2007年实现了碳达峰,这无疑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打上一剂强心针[7]。分析总结美国各州、市做法,共有以下几点:

明确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2017年6月成立的美国气候联盟要求截至2025年,美国至少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6%-28%,这就为美国实现减排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出台助力低碳发展的相关法律。如内达华州出台一项法案,主要内容是致力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计划于2030年将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50%。华盛顿州签署一项新立法,旨在提高辖区内数千座大型商业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随着交通运输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多,美国各州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零碳汽车的使用。如夏威夷州出台一些相关补贴政策,大力推动居民在日常出行中使用新型能源汽车。

鼓励清洁能源、弹性社区等项目投资。马萨诸塞州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身于低碳事业,提倡对清洁能源、弹性社区等项目的投资。科罗拉多州成立“绿色银行”,鼓励社会私企对清洁能源项目的大力投资。

2.2 英国:开启绿色工业革命

英国是全球第一个以成文法律形式来明确中长期减排的国家,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案》,英国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8]。

鼓励低碳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英国政府十分重视低碳技术在实现节能减排中的关键作用,制定相应的能源效率计划和应对气候问题计划,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致力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英国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成立专门气候变化委员会。2007年英国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明确提出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向政府提供专业的对策建议和指导。

持续强化对企业的约束与激励。为实现绿色环保,减少碳排放量,英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约束与激励体现出高度的重视。其措施主要有:首先,对第二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减少甚至关停矿产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其次,利用税收减免与基金互助等一系列手段助力企业的节能减排。最后,鼓励国内第三产业的节能减排。

打造世界领先的碳金融市场。2021年6月,英国财政部和英国债务管理办公室共同发布了英国政府绿色融资框架,正式推出了绿色金边债券与绿色零售储蓄产品。此外英国政府还计划建立“碳市场工作专门小组”,致力将伦敦打造成世界碳市场高地。

2.3 日本:2050年绿色增长战略

早在2013年日本就已经实现了碳达峰目标,并在2019年6月提出将在21世纪后半叶尽早实现碳中和[9]。2020年《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颁布,对日本于21世纪后半叶实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和部署,主要内容包括:

多元途径推进能源供应清洁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日本《战略》计划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海上发电,以代替传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此外,《战略》还计划大力发展氢燃料产业、氢能产业等,以推动氢能在日本的普及。

鼓励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重点产业减排脱碳。《战略》拟积极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汽车电气化、积极促进船舶节能、航空事业以及物流方面低碳减排。鼓励生产制造领域的数字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在循环利用方面,开展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回收再利用,以及通过价值塑造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循环节能观念。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提倡低碳化生活。2020年《战略》明确提出为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拟大力发展下一代住宅、新型商业建筑和推动太阳能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加强低碳教育,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将低碳教育融入到高校、中小学课程之中。

3 全球绿色革命下,走好中国“双碳”之路的对策路径

3.1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与优化“双碳”顶层设计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好相应顶层设计,以确保“双碳”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避免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工作缺位错位等问题的出现。

从横向上看,“双碳”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方领域,从中央层次来看,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建立合理横向部门协调机制,共同致力“双碳”目标。从纵向上看,我国行政等级划分为:中央、省、市、县、乡,实现“双碳”目标也要求建立纵向部门协调机制。2021年8月19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这是国内针对“双碳”工作所取得的一个跨越式进步。

此外,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最高政策层面确保“双碳”工作的进行,通过制定政策、法律规章,相关碳科技发展规划和意见等进行指导。应在认清当前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统筹考虑,把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经济结构的完善、长期经济发展转型三者结合,合理制定“双碳两步走”方案。第一阶段,大力控制碳排量,使碳排放达到一个稳定的峰值;第二阶段,制定发展减碳除碳计划,不断提高低碳企业竞争力,推动排碳与消碳彼此达到中和。

3.2 注重政策引导,激励绿色低碳转型

在如今全球绿色低碳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内容覆盖了财政、科技、金融、教育、能源等多个领域:如德国《2050年能源效率战略》《德国燃煤电厂淘汰法案》、英国《能源白皮书》、瑞典《国家能源与气候综合计划》等。

我国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来激励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措施可以包括: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法律体系。主要内容是尽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立法,保障“双碳”目标的正常进行。此外针对以往相关法律,须根据形势而进行适当地更新,以确保与“双碳”工作的适配性。二是充分激发市场的主体活力。针对国内碳市场发展形势,全面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完善碳市场定价机制,优化碳交易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持续扩大碳市场主体范围。三是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起步晚、底子薄,相对于国外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而以英国为首的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10]。因此,现阶段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低碳公平转型基金,为我国经济低碳转型提供资金帮助。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双碳”布局中来,以助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3.3 强化技术支撑,研发绿色低碳核心技术

中国作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助力目标的实现。

CCUS技术(Cabon C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是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其原理就是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并将其重新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去,以达到二氧化碳循环使用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储存。其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资源化,从而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且更具有现实操作性。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技术,CCUS技术在减少碳排放上有很大作为。因此我国可在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和相关规划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激励等手段,大力推进CCUS技术的研发,尝试创建CCUS示范性项目,特别是在电力行业、交通运输行业、能源行业等关键领域。

另外,除CCUS技术外,中国亦须大力发展零碳电力技术、“蓝氢”技术、“绿氢”技术、生物能结合碳捕获与封存技术(BECCS)等,充分发挥技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3.4 聚焦人才培育,致力“双碳”专门人才培养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艰辛而复杂的多学科科技创新综合性挑战,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人才支撑至关重要。

针对“双碳”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积极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可通过加强高校“双碳”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双碳”未来技术学院与示范性能源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双碳”学院等方式助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其次,落实“双碳”专门人才培养使用的相关服务政策。一是要不断落实财政保障。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双碳”专门人才培养上的支持力度,包括学科专业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二是尽快落实政策保障。通过规范“双碳”专门人才资格认证、职称评审、人才计划等,形成重视“双碳”专门人才的生态圈。三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定“双碳”类海外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的相关服务政策,特别是在住房、就业、医疗、创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增强人才吸引力度。最后,强化“双碳”专门人才“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一是政府须积极发挥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引导职责,以此优化协同环境,完善制度设计。二是要鼓励高校发挥好“主场”职责。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校“双碳”专门人才培养使用与产业契合度,激发教师、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提升“双碳”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发挥“主体”职责。鼓励企业提升低碳研发能力,加大对低碳企业的资源倾斜力度,打造基于“双碳”科技创新的合作联盟。

3.5 增进国际交流,加强“双碳”国际合作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行国际相互交流,以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截至2020年2月,世界上已有127个国家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其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世界实现碳中和有着重要意义。围绕气候问题、节能减排等方面展开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更能有效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技术,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针对“双碳”国际合作,首先,需增强国际之间低碳技术合作与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南南合作”等平台[11],加强国家之间在绿色低碳技术上的合作研发与共享。鼓励成立国际低碳技术合作联盟、国际低碳技术研发基地等展开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助力低碳核心技术的落地。其次,加强“双碳”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人才交流、进行联合办学等方式,共同培养“双碳”人才。也可鼓励组建低碳跨国大学联盟,如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强化与国际高校之间的联系。最后,要持续引入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赠款资金,助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可继续利用世界银行、亚投行、欧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进行贷款,以助力国内“双碳”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从而朝着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努力。但就当前国内碳排放形势,中国面临着碳排放基数大、技术支撑不足、人才建设不够等问题,这必然对政府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政府对“双碳”工作进行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布局。因此在既定时间实现“双碳”目标,政府作为关键乃至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必须善于利用制度与政策来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从而带动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推动社会各领域的低碳转变,最终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猜你喜欢
双碳能源绿色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取之不尽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