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鹏 杨 帆 德 强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也逐渐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人才的来源则主要依靠高校的培养。近年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每年有大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市场,但依然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培养数量依然不足之外,高校培养效果和企业用人需求不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专业知识为主,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而企业则需要不仅熟悉专业知识,而且懂得企业实际运行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人际沟通与情商和专业知识同等重要,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却往往忽视了情商与人际沟通的培养[1]。
已有研究发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到实践教学[2]。即便有的高校有实践教学的意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最终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3]。二是实训课师资缺乏。资深老教师一般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主要由其他相近专业转入人力资源专业从事教学,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了解较为滞后,所从事的研究也大多为人力资源相近研究[4]。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所学专业也大多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没有在企业和其他单位工作的经历,在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教学中非常吃力,无法给学生讲解最新的人力资源行业信息和动态,以及人力资源实际操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5]。高校在师资培养中又很难找到让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导致实践类课程师资尤为缺乏,尤其人力资源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训课因此无法有效的开展[6]。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和实际市场需求相对接。一方面因为传统大学中师资的原因,教师没有行业接触,不能直观的了解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自然在教学中不能有的放矢,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7];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侧重于技能的掌握,还是理论功底的扎实,大多数高校在培养时并不明确,导致学生就业时理论不仅不扎实,实践能力也欠缺[8]。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本科以上院校可以在培养中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但是在具体人才培养中,高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深度不顾,实践能力也不强,致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也不能对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10]。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诸多错位,亟待一种能够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
196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综合了多学科理论,提出了协同学这一概念。协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时,它的各子系统之间会自发地相互作用并影响,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有效的结构。协同理论所适用的研究对象由多个复杂开放的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复杂的、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具备协同理论所需要的特征和要素。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多个要素共同参与,包括学生个人、用人企业、高校、社会等,这些要素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不断演化发展,在各自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凸显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影响,如个人需求、企业需求、院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目标等[11]。因此,单一从高校角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科学,需要采用协同理论的思想从多角度构建这一模式。本文将基于协同理论,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尝试构建一种“三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定义为“向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专门行业。[12]”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当中,为用人单位以及个人提供档案管理、人才招聘、员工培训、人事委托代理等一系列外包服务的相关企业[13]。
1.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起到中介作用。首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就业实习和双向就业的重要资源[14];其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既可以通过自身资源为高校提供人才服务,也可以利用客户企业资源为高校提供人才服务[15],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本身就属于人才中介机构,这种中介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为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大量优质合作企业资源。
2.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起到协调监督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中介机构,不仅为高校提供实训课师资、毕业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还在整个合作模式中起到监督作用[16]。如果是传统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两方校企合作模式,没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介入,在合作双方出现难以协调的问题时很难解决,往往导致校企合作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能够协调企业和高校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在企业和高校双方出现矛盾是能够起到协调作用,最主要的是能够监督企业的行为,防止实习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不能在实习中获得应有的技能[17]。
3.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能起到考核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校企合作当中不仅对合作企业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还会对合作高校提供的毕业生起到考核作用[18]。为了能够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会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以考察通过实训课、毕业实习各个培养阶段后,毕业生能否达到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水平[19]。一方面通过考核可以检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找到不足之处在今后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考核,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进行筛选,为合作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资源,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更好的效果[2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学生个人素质、高校培养方案、企业用人需求、社会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受到企业和高校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人才培养的过程变得较为复杂,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和学生个人协同配合,同时调动高校和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采用协同理论的思想,构建高校和企业协同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讲师资源、企业客户资源、平台服务资源等与高校现有资源进行协同对接,通过良好的过程管理,构建“实训课+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企业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既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供应,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和协同育人的效果。本研究提出的“实训课+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从高校培养开始,逐渐输送到企业培养,最后完全过渡到企业就业的一系列渐进培养过程,协同整合了各方资源,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协同人才培养系统。整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下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现阶段人力资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下,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符合高校课程安排和学生培养的规章制度,高校可以采取企业讲师进校园,将企业实训课嵌入高校课程安排的方式,在校期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当中,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1.明确企业和高校双方的合作需求。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课服务,必然有其诉求。而一般企业人力资源部需求人数较少,难以消化高校众多的人力资源毕业生。而为高校提供实训课服务又没有较强的企业师资队伍。在高校寻求校企合作单位中,可以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企业作为合作对象。首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不仅把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和客户,同时会将高校毕业生作为服务对象,因为档案的保管和存取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重要业务;其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不仅要为企业客户提供档案、培训等外包服务,还要为企业客户提供招聘、实习生等服务,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吸收大量的实习生资源,从而满足企业客户的实习生需求;最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扩大在本地区的知名度,打造品牌效应,从而吸纳更多的客户资源,同时还需要在高校毕业生中提高知名度,以加深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基于以上三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需求,结合高校提高毕业生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需求,最终明确合作双方的合作需求。
2.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和安排。明确了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之后,高校需要根据校企合作双方的意愿,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一般在学生学习完人力资源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后,加入企业讲师实训课的内容。此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实训课当中的实践内容和行业术语。因此,实训课的实践设置一般在高年级,学校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的时间,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设置在低年级,而将实训课程等实践课程设置在高年级,有利于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展。
3.协调企业实训课课程内容。在实训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一方面需要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设置实践学习内容,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企业在实训课内容的设置上,要向学校建议相关的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学生掌握的工作技能,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量身设计技能实训课程。一般来说,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实训课内容要涵盖人员选拔与招聘、培训实务、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内容,以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相对应。
4.企业组建实训课讲师团队。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的实训课课程内容,组建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实训课讲师团队。校企合作是长期的,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实训课内容是长期固定并不断修正的,需要有专业的讲师团队负责。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拥有专门的培训师团队,负责对外进行企业培训外包服务,可以利用培训师团队的专业性,根据高校实训课的特点进行调整,组建实训课讲师团队。还可以吸收客户企业的相关培训人员,为校企合作进行实训课讲解,也有利于企业吸收高校实习生和优秀毕业人才。
5.签订校企合作意向协议。在确定了校企合作双方的各项安排后,需要在合作开展前签订校企合作意向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以正式协议的形式由双方领导签字确认,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也为合作过程中课程出现的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一般高校将本科学生四年级、专科学生三年级定为实习时间,持续时间一般为6 个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对于学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在校企合作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应与常规实习相区别,由合作企业安排具体的实习内容,并指导学生实习。具体实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指定客户企业承接实习学生。由于较具规模的企业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实习生,但是需求量并不大,不能承接某一高校所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拥有大量企业客户,可以指定企业承接实习生,既解决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量实习生的实习单位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客户企业对于实习生的需求,一举两得。
2.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筛选企业规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只有较具规模的企业才会有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才会具备较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高校学生在进行实习过程中,如果实习单位不具备一定规模,没有较为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构,那么学生在实习中只会成为廉价劳动力,无法获得实习经验和实践技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就是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将实习生输送到客户企业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实习生接收企业进行资质筛选,对规模较小、不具备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企业进行排除,防止实习学生进入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进行实习,错失实习机会。
3.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指定实习内容。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工作内容都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岗位设计、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行政事务等其他内容,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实习期内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实习,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将工作后从事可能性较大的工作岗位和内容进行实习。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对接收实习生的客户企业进行实习内容的规定和指导,要求承接企业将人力资源模块中比较常用的内容作为实习岗位的内容,同时还需要针对所开展的实训课内容,在实习阶段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实习岗位和内容的指导和要求。
4.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起到监督作用。高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习安全非常重要,同时实习目标能否达到也同等重要。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等问题,致使高校陷入纠纷,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很多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没有给予关注,只将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学生实习后根本没有掌握相关技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实习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中介机构,要起到企业监督作用,既要求实习企业对学生的实习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又要对学生的实习安全提供保障,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签订实习协议,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实习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学生实习效率。
校企合作前期的实训课和毕业实习,都是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整个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服务的。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后,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学校虽然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机会等措施,但是没有固定的就业推荐模式,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校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模式当中,就业是“三位一体”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合作企业在这一环节当中要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身吸纳优秀毕业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自身属于行业内重要的企业类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校企合作中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实训课阶段、毕业实习阶段与合作高校的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素质尤其是优秀毕业生了解较多,在学生毕业之前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吸纳一部分合作高校的毕业生作为人才来源,既能节省大量的招聘成本,也能为合作高校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两得。同时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业务内容较为广泛,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也较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可以学习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最大范围的锻炼工作技能。
2.搭建就业平台,举办双选就业会。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客户作为合作高校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学生实习结束后,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实习单位作为就业单位,但是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双选就业会作为就业平台。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中间机构,需要协调实习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同时能够保障双方的利益。在学生就业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搭建双选会平台,既为客户企业提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同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企业作为就业选择单位,在平台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也可以将比较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到优质企业当中,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3.推荐就业企业。在“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单位,虽然实习单位数量较多,但是最终难以满足合作高校的所有毕业生的实习问题,除了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由于具备行业内较高的资质,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对实习合格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考核,将考核合格的学生推荐到质量较高的企业就业,既为企业人才招聘外包提供了资源,又为人才需求企业解决了人员补充问题,同时还为高校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