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汤朝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地域民族文化的载体,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表现出了高度的丰富性与混杂性,无论从地区发展战略层面考虑,还是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考量,均值得深挖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一书,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其公共空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紧扣地域性、民族性特征,针对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如何传承与弘扬地域、民族文化,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主张和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村落公共空间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作者用5年时间实地探访了132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卫星图、实地测绘、访谈、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标准化、数字化整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物态到意态进行调查记录。研究覆盖面广,填补了空白区;挖掘深刻,拓展了传统村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广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信息数据库,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客观的资料支持与技术指导。
区别于传统聚落研究的实例考察多于理论探讨、述而不论、文字描述客观性不足、难以量化,该著作综合运用类型学、数理分析、历史地理诠释,进行多途径、多维度、多学科的关联互证,摆脱了单一形态体系的空间研究路线。其中,空间句法、GIS、SPSS等数理方法的运用,使得定量、直观、可视化地描述空间结构,展开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以及模拟设计与评价验证成为可能,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实践意义尤为突出。
着眼未来、落脚传承,探讨如何在转化发展中与古为新,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地域性、民族性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多样性的形成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作者深刻认识且把握了这两个关键要素,将公共空间置于民族杂居共处、文化碰撞交流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探索空间特征异同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更直面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与衰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少数民族、中华文明与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现实问题;结合实例,提出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模式及保护策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建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通观全书,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论述客观而全面,案例详尽而深刻,论证充分,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不仅呈现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之丰富精彩,也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更为具体有效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