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内蒙古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027200
近年来,我国人民收入日益提高,对牛奶等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在奶牛养殖中,由于饲养周期较长且对挤奶、交配等操作要求较高,若出现操作不当或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奶牛产生疾病。奶牛乳房疾病是奶牛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可由奶牛遗传因素、病原感染、外部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包括乳房炎、乳房血肿、乳房水肿和乳房皮肤炎等。本文对奶牛养殖中乳房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为奶牛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一般将感染的病原分为接触性传染性病原和环境性病原。接触性病原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支原体。环境性病原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接触性传染性病原主要是由于挤奶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环境性病原体与被细菌污染的牛床、牛舍等有关。
1.1 临床症状不同的接触性传染性病原的引起的临床症状可存在较大差异。由无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乳房炎病牛通常无全身症状,部分牛在患病初期可出现间歇性发热。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主要呈亚临床感染经过,在发病初期病牛间歇性发热,患部肿胀疼痛,并出现轻度厌食的症状,乳汁呈奶油状或含脓状,部分奶牛乳汁偏稀薄且有絮状或凝块样沉淀。由支原体引发的奶牛乳房炎可在各阶段发生,病牛乳房发热、肿胀、触诊有捏粉样触感,在患病初期乳汁为水样,且有沙粒样絮状物,随病情发展乳汁变为淡棕黄色浆液样且内含凝块、絮状物或脓。
先对比接触性传染性病原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环境性病原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症状更加复杂。有除无乳练链球菌以外的其他环境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在发病期奶牛乳腺肿大、水肿,乳房坚硬,同时全身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厌食症状,乳汁稀薄且含有凝块或絮状物。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无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病牛产奶量下降,乳汁中体细胞数量增加。化脓性放线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可造成奶牛多个乳区疼痛,质地变硬,急性病例可出现发热和厌食症状,分泌的乳汁呈水样且有块状或米粒状凝块,患病严重的牛发病的乳区乳汁变稠难以挤出,甚至导致停止泌乳。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常伴有全身性症状,患病部位乳区温热、肿大,病牛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精神抑郁,急性病例可出现发热症状,同时瘤胃停滞、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虚弱、腹泻甚至脱水;此外部分牛还可出现低血钙、低血钾症等。
1.2 诊断方法可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和乳汁变化进行初步判断,随后可进行现场诊断试验进行检测。奶牛乳房炎可通过对牛乳进行现场诊断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乳盘实验、加州乳腺炎试验、乳汁pH 测定、乳房触诊、乳汁体细胞检测等。此外,在确诊为乳腺炎后还应对致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是进行乳汁细菌的分离鉴定,还可对主要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以为临床用药提供邦之。
1.3 治疗方法应根据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原因以及奶牛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细菌性病原可采用药敏试验筛选抗菌效果较好的抗生素药物进行用药治疗。此外,对于患病区乳房应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挤奶,防止乳汁蓄积影响治疗效果。若病牛病情严重且治疗成本较高,可根据发病牛的治疗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无治疗意义的牛可采取淘汰处理。在治疗时,还应注意抗生素治疗后的休药期和弃乳期,保证牛奶的质量。
乳房血肿通常是由于牛受到机械性作用,如自身起身不当时引起乳房创伤、其他牛攻击所致。乳房血肿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因血液蓄积于乳房皮下可造成大出血,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2.1 临床症状病牛乳房软组织肿胀,在阴户腹侧至乳房背侧之间的乳镜区出现极度肿胀。根据出血量的不同乳房肿胀的触感不同,一般触诊病牛无疼痛,患病区域温度较低。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贫血症状,病牛黏膜、乳头苍白,心跳加快,虚弱,严重时可导致奶牛死亡。
2.2 诊断方法若奶牛乳房附近出现贫血现象并且患病区出现进行波动性肿胀、温度降低通常可确诊为乳房血肿。
2.3 治疗方法可使用压迫绷带进行治疗。若病牛患病较为严重出现贫血症状可应及时补血。尽量不采用手术切开或穿刺血肿的方式进行治疗,以防病牛出现大出血。
乳房肿胀是由于乳房部分的皮肤出现损伤继发感染其他细菌而引起的脓肿。大部分乳房脓肿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换脓性放线菌、葡萄球菌,但部分病牛的乳房脓肿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1 临床症状患病牛肿胀部位坚硬、温热、肿胀,触摸肿块时病牛可感到疼痛感,病牛泌乳正产,脓肿常包裹有后的被膜。
3.2 诊断方法肉眼观察病牛出现上述症状即可确诊,也可使用超声波扫描或穿刺进行辅助诊断。
3.3 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在脓肿出现2~8 周后自然破溃后引流,之后使用消毒药水或盐水冲洗脓肿腔,保持引流口的开放,以免过早闭合再次形成脓肿,也可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奶牛乳房水肿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如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乳房水肿通常见于产犊前几周,可能受奶牛遗传因素影响。病例性因素可包括心脏疾病、后腔静脉血栓、乳房血栓、低蛋白血症等。
4.1 临床症状生理性乳房水肿可从乳房后部、前部、左半部或右半部开始,乳房后部和底部突出,乳房向前胸部延伸出不同程度的腹侧水肿。病区乳房按压后可形成压痕,乳房质地有时柔软有时坚实,通常在产犊后2~4 周后消失。
病理性乳房水肿持续时间较长,可存在数个月甚至贯穿奶牛整个泌乳期。
4.2 诊断方法主要采取视诊、触诊以及乳汁检测,患病牛乳房按压后可出现明显的压痕,严重时整个乳房都水肿并伴随腹侧水肿。
4.3 治疗一般奶牛水肿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无需治疗奶牛可自行痊愈。但若水肿严重或由病理学因素引起的水肿应及时进行治疗,可使用速尿、限制食盐摄取、提前挤奶等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时还应注意防止母牛出现低血钙在。此外,通过乳房按摩、适当运动和挤奶能促进乳房水肿的恢复。
乳房皮肤炎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消毒用的石灰粉等化学因素、阳光灼烧或冻伤等物理性因素、葡萄球菌等病原菌感染的微生物因素。由不同因素导致奶牛乳房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的差别,可影响奶牛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情况。
5.1 临床症状由于导致奶牛乳房皮肤炎的病因不同,临床症状可出现较大差异。有化学性因素导致的乳房皮肤炎通常表现为皮肤极度发红、脱毛和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物理性因素导致的奶牛皮肤炎病变部位皮肤损伤较为明显,如灼烧可导致皮肤发热、疼痛、出现疱等;冻伤导致的皮肤炎可见患病部位变色、肿胀、变硬甚至冻僵;压迫所致的皮肤炎在患病初期皮肤发红,随后渗出浆液,脱落,在乳房上留下火山口样的坏死灶。有微生物导致的皮炎因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葡萄球菌性皮炎临床表现为弥散性毛囊炎,被毛与渗出物纠缠;疣状毛癣菌可导致病变部位皮肤出现圆形或斑块状斑秃;疱疹性乳头炎常见于初产母牛并具有传染性。
5.2 诊断方法可根据患病牛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通过视诊和触诊即可确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皮肤炎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引发疾病的微生物种类。
5.3 治疗方法对于化学因素引起的皮肤炎可通过温水冲洗的方式即可,在冲洗后也可使用芦荟或羊毛脂制品进行病后护理。对于物理因素导致的皮炎因避免牛再次暴露于同样的环境中,晒伤的牛可进行冷敷治疗并使用芦荟或羊毛脂制品促进患病部位愈合。压迫导致的皮肤炎应及时更换垫料,在清创后使用抗菌消炎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皮炎应根据病变部位的状态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治疗,如葡萄球菌引发的皮炎应减去病变部位的污染物和毛发,使用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洗液进行清洗;对于毛癣可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清洗,后使用咪康唑或克霉唑软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