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防治

2022-03-16 05:00程宝娟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动物防疫检疫中心456750
兽医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养猪业毒株猪群

程宝娟/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动物防疫检疫中心 456750

1 流行病学

PRRS 于1995年在中国首次被报道,其病原体PRRSV 是由Guo 等人(1996)、Yang 等 人(1997年) 分离分离得到,分离菌株命名CH-1a(GenbankID:AY032626) 和BJ-4(GenbankID:AF331831)分别。两者均属PRRSV-2。血清学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血清阳性率均在40%以上。这意味着PRRSV 早于1995年在中国流通。目前尚不清楚PRRSV 是如何在中国猪群中引入的。

关 于PRRSV-1、B13(GenbankID:AY633973)是中国最早报道的菌株。分离出毒株在大连市动植物检疫局保存的,其原始来源尚不清楚。回顾性研究显示,早在2006年,中国大陆就能从临床样本中检出PRRSV-1 菌株。现在在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北京、福建、贵州、广东、上海、香港等9 个省/地区都是零星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调查报告的存在,以及目前还没有授权疫苗的存在,应该更多地关注欧洲型病毒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2 临床症状

PRRS 的临床症状取决于PRRSV的种类和毒株。最常见的症状是嗜睡、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以及生殖疾病。PRRSV 可在感染猪体内持续几个月,特别是在淋巴组织中,并且有能力改变宿主的免疫系统以逃避它。PRRSV 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IFN-IFNα 和IFNβ)的表达而干扰猪的天然免疫应答。受PRRSV 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TNFα 和IL1β 的能力也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 的产生在感染过程中明显增强。然而,细胞因子在PRRS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为这种作用似乎取决于PRRSV 的种类以及PRRSV 的分离株,因为不同的PRRSV 株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一些PRRSV-2分离物能促进干扰素α 的产生,而其他PRRSV-1 分离物则抑制它的产生.结果似乎对不同分离的PRRSV-1 的免疫调节因子IL10 也有很大的影响。PRRSV对适应细胞免疫的影响,是根据基因型和菌株的不同,似乎也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在感染后一周内发现针对病毒核衣壳的非保护性抗体反应,但对所有PRRSV 基因型和毒株而言,中和抗体的出现高度延迟,仅在感染3~4 周后才出现,甚至在感染后达到高峰。

3 PRRSV 传播

猪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间接感染。接触PRRSV 是通过呼吸道和口腔途径,或通过粘膜或经皮接触。所涉及的方法包括空中传播(短距离或长距离)、性交或授精、摄食、接触和接种(最常见的是医源性感染)。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垂直传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通过被感染的公猪的精液传播。实验感染的公猪精液中病毒脱落的时间在感染后2~92d 变化很大。

4 影响PRRSV 的传播因素

4.1 感染时猪的年龄Klinge 等人研究表明,无论用PRRSV 分离物作为接种源,3 周龄仔猪的病毒侵染时间都明显长于成年猪和终结者。同样,2 个月大的猪在淋巴结、肺和气管支气管拭子中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6 个月大的动物。此外,Thanawongnuwech 等人研究表明,4 周龄猪肺巨噬细胞的病毒滴度高于4 月龄猪肺巨噬细胞。所有以前的数据都提供了间接证据,表明仔猪的传染性要高于成品猪或成年猪,尽管缺乏精确的评估。这可能与控制农场的感染有关,特别是在母猪或来自育苗所的新生猪的潜在再感染方面。

4.2 PRRSV 免疫应答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影响感染过程的最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猪的易感性和传染。中和抗体(NA)和细胞介导免疫(CMI)的发展与PRRSV 感染的清除或暴露有关。此外,PRRSV 的抗原多样性和每个个体的特性也发挥了作用。

5 控制策略

5.1 免疫接种关于PRRSV 疫苗的使用问题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从临床观察来看,疫苗的有效性低或不明显。另一方面,在PRRSV 流行的情况下,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国目前已 有7 种PRRSV 疫 苗(CH1a/CH1R、V R 2 3 3 2/I n g e l v a c P R R S M LV、R 9 8/R 9 8 M LV、J X A 1/J X A-R、TJ/TJ M-F92、HuN4/HuN4-F112、GD/Gdr180 等)。

5.2 生产制度和生物安保证实多个生产场所和高质量的生物安保体系对PRRSV 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养猪场大多是一个生产地,其妊娠、产仔和育肥场地布局也不合理。许多养殖场仍然是连续不断的流动场所,缺乏良好的生物安保系统。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认识到管理、生产体系、环境控制和良好的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部分养殖场负责人员已改变了观点,认为只有或过度依赖疫苗接种才能预防猪的疾病,希望在营养、管理、环境、生物安保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投资。

5.3 “负载、关闭、均匀化”策略(LCH)负荷、闭合、均匀(LCH)策略(又称负载、关闭、暴露)因其价格低廉、可操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PRRV的控制和消除中。为了执行这一策略,生产者应该在至少200d 内装载足够的母猪一次,然后实行猪群关闭。重点是驯化和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PoulH.Rathkjen 和JohannesDall 总结了生物安保管理的十条原则,为成功实施LCH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通过同时接种或接种含有常驻病毒的血清,可以获得一致的PRRS 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HP-PRRSV 的毒力,在使用病毒阳性血清进行驯化时应该非常谨慎。

6 展望

最近,中国的猪群中也出现了第3系和第1 系。第3 系主要限于华南地区(江西、河南、江苏、广东、广西)。第1 系于2013年首次在河南省被报道,然后这一毒株在中国东北、东南、中部和东部迅速传播。导致PRRSV 在中国流行。由于第1 系的传播是在大规模疫苗接种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商业疫苗似乎不太有效。一些研究也表明,商业疫苗只提供有限的或部分的保护。这些事实促使人们重新评价我国PRRSV的防治策略.人们对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变得更加谨慎。越来越多的农场试图改善管理、生物安全和环境,而不仅仅是过度依赖疫苗。

多项研究显示PRRSV-1 在中国流行,至今已有9 个省(区)报告。与莱斯特病毒(LylestadVirus)相比,所有中国循环株都具有一些特殊的共同氨基酸。虽然PRRSV-1 在我国是散发性的,但由于没有疫苗可供选择,因此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从1987年美国第一份PRRS 报告到现在已经有30年了。最初,PRRS称为神秘猪病(MSD)。三十年过去了,虽然对PRRS 的临床发病特点、分子流行病学、病毒增殖、致病机制、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逸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但PRRSV 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谜,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成功的预防和根除策略。有待进一步阐明的问题有:(1)PRRSV 高变异和重组频率的分子机制;(2)中和抗体的进一步分析;(3)不同PRRSV 毒株毒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有待阐明;(4)如何寻找安全、高效、对不同PRRSV 谱系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新疫苗开发策略。澄清这些问题将为最终控制PRRSV 提供很大帮助和支持。

7 结语

尽管在抗击PRRSV 感染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世界上许多养猪地区,这种疾病的流行仍然存在变数。20年代下半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养猪业发生了变化(牧群规模的增加、多点生产系统的引进、人工授精的使用)可能有助于PRRS 的早期传播,并导致PRRS 在许多猪密集地区的特有性,对于PRRSV 根除工作尤其具有挑战性。今天猪密集生产系统的一些主要特征(大种群集中在小区域,地点间连接性高,猪群间遗传同质性不断提高)可能特别适合于猪体内出现适应宿主的RNA 病毒(如PRRSV)。最近PRRS对养猪业的影响进行量化的估计表明,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为控制PRRS而实施的大规模战略几乎没有影响,PRRS 仍然是养猪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利用养殖场作为实施控制战略的流行病学单位,可能会导致长期效果不佳。一些研究表明,其中一些策略是可以成功的(Valdes 等人,提交),而且至少在养猪业的一部分中,发病率显著下降是可以实现的。今天养猪业的某些特点也有助于控制和最终消灭这种病毒。在过去几年里,人们对合作努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在抗击PRRSV 方面取得的经验,分享信息对于改善国家猪群的健康是有用的。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以扩大和更新猪的种群和做法、PRRSV发病率和基因组数据的数据库,并建立高效的生物信息学和计算基础设施。

猜你喜欢
养猪业毒株猪群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河北唐县四措施推动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