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娣
(东莞瑞华口腔医院口腔科,广东 东莞 523690)
乳牙龋病是小儿常见疾病,可使咀嚼功能降低,还可加速口腔环境的恶化,诱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并导致患儿牙体出现明显的疼痛,有错颌畸形的风险[1]。龋病治疗主要以阻止病变发展并恢复牙齿固有功能与形态为原则,以往所采用的修复治疗方式,针对已成洞的龋损,需要开阔洞口,再去除腐质,属于创伤性修复,可引发或加重患儿疼痛,治疗期间患儿时有哭闹、挣扎,会增加修复治疗的难度[2]。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技术是阻止龋病进展中创伤最小的现代新型治疗方法,操作过程中不需使用电动牙科设备,仅使用简单的手动器械对龋坏牙体组织进行清除,操作简单、安全,患儿疼痛程度轻,容易被患儿接受[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ART技术在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疼痛程度、充填物脱落情况、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于东莞瑞华口腔医院就诊的63例乳牙龋齿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传统修复组(31例,60颗患牙)、非创伤性修复组(32例,62颗患牙)。传统修复组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16例;年龄2.5~6岁,平均(4.02±1.12)岁;类型:复合面龋洞11颗,双面龋洞20颗,单面龋洞29颗。非创伤性修复组中男患儿17例,女患儿15例;年龄3~7岁,平均(4.53±1.16)岁;类型:复合面龋洞12颗,双面龋洞22颗,单面龋洞28颗。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口腔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经X线牙片与探诊、视诊、叩诊等诊断为乳牙龋病者;对冷热酸甜等无明显刺激反应者;未发生牙髓病变者等。排除标准:牙齿萌出时表面已存在棕黄色或白垩色斑块者;龋坏范围超过牙面的65%者;伴自发性疼痛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传统修复组患儿采取传统修复治疗,常规清洁牙面,使用高速涡轮手机开阔洞口,去除龋坏组织,根据龋齿类型,制备固位型或抗力型窝洞,清洗窝洞后进行干燥、隔湿处理,涂布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停留15~20 s后使用气枪轻吹5 s,之后分层充填复合树脂,每层固化30 s,充填完成后检查咬合情况并调整,最后进行打磨抛光。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采取ART技术治疗,用湿棉球擦净牙面菌斑,观察龋损大小,若牙釉质开口小则用专用手斧扩大洞口,确保挖匙可进入龋洞,使用龋齿微创去腐凝胶软化龋坏组织,待其软化后使用挖勺去除腐质。清理干净窝洞后,进行干燥、隔湿处理。依据厂家说明对玻璃离子粉、液进行混合,20~30 s内完成调拌,尽快用雕刻刀钝端将其放入需要充填的龋洞内,注意避免填充时形成空气气泡,用挖匙凸面对玻璃离子充填材料施加压力;如材料失去光泽需重新调拌、充填,充填窝洞直至玻璃离子稍高于牙面;去除多余材料,以凡士林覆盖牙体表面,维持充填物干燥30 s,检查咬合情况并调整,辅助患儿漱口,1 h内禁止进食。两组患儿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后6个月嘱家属带患儿返院复查,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5]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显效:修复体完整,未出现继发龋;有效:修复体表面或边缘缺损<0.5 mm,未出现继发龋;无效:修复体表面或边缘缺损≥ 0.5 mm,出现继发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时间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6]评分。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所需时间,治疗后即刻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儿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程度越重,连续评估2次,取平均值。③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采集两组患儿龈沟液样本,具体方法:去除菌斑、牙结石后以清水漱口,并使用棉卷隔湿、吹干,龈沟内插入无菌滤纸条,保持30 s取出,将样本置入微离心管,滴入缓冲液,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上清液,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龈沟液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④填充物脱落情况。治疗后6个月、1年对患儿的填充物脱落情况进行考察,统计两组患儿填充物完整保留、部分脱落及全部脱落的情况。⑤满意度。治疗后1年复查时采用儿童口腔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7]评估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问卷包括患儿咀嚼能力、修复体外观、日常清洁、进食情况等方面,总分为100分,≥ 85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 例 (%)]、(±s)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传统修复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时间与VAS评分 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治疗时间显著短于传统修复组,治疗后即刻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即刻VAS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即刻VAS评分比较( ±s)
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min) 治疗后即刻VAS评分(分)传统修复组 31 35.46±7.33 6.34±2.11非创伤性修复组 32 25.31±5.42 3.76±1.13 t值 6.263 6.077 P值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 d两组患儿龈沟液hs-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升高,但非创伤性修复组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 ng/mL)
表3 两组患儿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 ng/mL)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hs-CRP:超敏 -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IL-6:白细胞介素 -6。
组别 例数 hs-CRP TNF-α IL-6治疗前 治疗后3 d 治疗前 治疗后3 d 治疗前 治疗后3 d传统修复组 31 6.48±1.26 7.85±1.20* 2.65±0.92 3.78±0.79* 1.12±0.21 2.15±0.33*非创伤性修复组 32 6.51±1.25 7.08±1.24* 2.63±0.90 3.11±0.76* 1.14±0.19 1.86±0.30*t值 0.095 2.503 0.087 3.431 0.397 3.65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填充物脱落情况 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儿填充物完整保留率、部分脱落率及全部脱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的完整保留率显著高于传统修复组,部分脱落率与全部脱落率均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儿填充物脱落情况比较[ 例(%)]
2.5 满意度 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比较[ 例(%)]
龋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其发病主要由于牙菌斑内的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感染,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发酵而产生有机酸,附着于牙齿表面后使牙体组织溶解、破坏,从而出现龋洞。儿童早期出现龋齿,会影响牙齿的排列与颌骨的发育,甚至造成咬合关系紊乱,从而降低患儿的咀嚼效率[8]。因此,需要及时终止病变过程,避免疾病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与颌面部生长发育。传统修复治疗技术需要磨除龋蚀组织,期间需要使用电动口腔设备,机械运转时的高速震动会产生噪音,刺激患儿耳膜;同时,设备运作时会产生热能,刺激患儿牙髓,加重疼痛感,患儿极易出现抗拒、焦躁情绪,既增加治疗难度,又增加损伤牙齿周围软组织或意外穿髓等风险[9]。
ART技术主要利用去腐凝胶将龋坏组织软化后,使用挖匙进行有针对性的清除,最大程度减少对牙釉质、牙本质的损伤,避免对牙髓的损伤,以减轻患儿疼痛感。同时ART技术治疗过程中所充填的玻璃离子材料能持续释放氟离子,帮助龋损组织硬化与再矿化,有助于促进后继恒牙的健康发育[10]。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与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传统修复组,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提示ART技术应用于儿童乳牙龋齿的治疗中能有效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疼痛,且家属满意度较高。ART技术所选择的充填材料为玻璃离子,与牙釉质的粘接强度为30~50 MPa,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为20~40 MPa,与牙体组织相容性高;同时,玻璃离子具有吸水性,吸收后体积膨胀,能够补偿固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继而提高修复体的边缘密封性能,由此预防填充物脱落[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年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填充物完整保留率显著高于传统修复组,部分脱落率与全部脱落率均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提示将ATR技术应用于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能够有效预防填充物脱落,提高防龋效果。
hs-CRP是敏感的炎症指标,可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TNF-α作为炎症启动因子,可引起牙周组织的炎性损伤,并加快促炎因子IL-6的合成,使炎症反应加重。乳牙龋齿会诱发牙周组织炎症,症状加重或治疗效果不佳时患儿龈沟液中的炎性因子水平可显著升高[12]。ART技术主要采用手工器械对被龋蚀的牙组织进行清除,可以减少牙体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该治疗技术所填充的玻璃离子材料可直接作用于牙体硬组织中的牙釉质蛋白质,于修复局部缓慢释放氟离子,对局部微生物代谢起干扰作用,进一步促进龋坏组织再矿化,有效抑制口腔变形链球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的治疗效果[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 d非创伤性修复组患儿龈沟液hs-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修复组,提示儿童乳牙龋齿采用ART技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炎症反应,控制龋齿的发展。
综上,将ART技术应用于儿童乳牙龋齿治疗中,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疼痛感和炎性损伤程度,防止填充物脱落,且患儿家属满意度高,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