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鸿
(甘肃省山丹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甘肃 山丹 734100)
马铃薯早疫病俗称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是由茄链格孢引起、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害叶柄、茎和薯块[1]。叶上病斑最初为褐色圆形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至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清晰的同心轮纹。病斑上可产生少许黑色霉状物。发病多时病斑可连接成不规则形枯斑,使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叶片全部枯死,但仍能看出有轮纹的病斑轮廓,因而易与其他病害辨认。茎或叶柄上病斑呈褐色、线条状,稍凹陷,扩大后呈灰褐色长椭圆形斑。薯块受害后病斑暗褐色,呈不规则形,稍凹陷,但只侵害皮下稍许薯肉,呈褐色,干腐状。贮藏后常被其他微生物侵染而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1],是由致病疫霉引起、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也能够侵染花蕾、浆果。早晚雾浓露重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在10~25 ℃、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为病害流行条件;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偏施氮肥、田间相对湿度过大或植株生长衰弱等亦有利于此病发生。
马铃薯是山丹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一个优势产业。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带动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格局。但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早、晚疫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加强马铃薯早、晚疫病的防治工作,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开展了马铃薯早、晚疫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2]。
试验设在山丹县清泉镇北湾村一社,供试田块为大条田,排灌方便,肥力地力均具有代表性,土壤为灰钙土。该地区海拔1 740 m,全年平均气温6.1 ℃,无霜期125 d,年降雨量190 mm。供试土壤理化性质(0~20 cm)如表1 所示。
表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0~20 cm)
药剂:富民1 号(30%甲霜灵·嘧菌酯悬浮剂)+富民2 号(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组合、稀土旱地宝(含稀土微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水剂、有机营养)、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农膜:90 cm 黑地膜。马铃薯品种:大西洋。
试验采用随机大区设计,设4 个处理,处理1:富民1+富民2 号组合;处理2:稀土旱地宝;处理3:甲霜灵锰锌;处理4:清水(CK),每种药剂按照使用说明浸种。小区面积:50 m×5.5 m=275 m2。
使用马铃薯播种机,起垄、点种、覆膜一次性完成。垄距110 cm,垄宽70 cm,沟宽40 cm,垄高35 cm。每垄种2 行,呈三角形点种[3],株距12 cm,播深10 cm[4]左右,膜宽90 cm,保苗90 000 株/hm2左右,播种前用施肥机施马铃薯专用配方肥1 200 kg/hm2、生物有机肥1 500 kg/hm2。于4 月5 日播种,全生育期灌水4 次,人工除草2 次,化学防治早、晚疫病3 次,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试验于8 月20 日实挖测产。
试验分别于马铃薯现蕾前观察发病情况,发现中心病株后每天调查1 次扩散情况,扩散半径达5 m 左右时调查药前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成熟后测定小区产量[5]。
马铃薯早、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2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0%;4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1%~50%;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
1.6.1 生长指标 物候期记载,分别记载不同处理马铃薯播前、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收获期时间。
1.6.2 株高 在马铃薯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收获期选有代表性、生育正常的植株,用卷尺测量主茎由地面至生长点的长度,单位用cm 表示。
1.6.3 出苗期调查 幼苗出土后分别调查各小区出苗情况,以达到全田80%的时间为出苗期。
1.6.4 经济产量的测定 单株结薯数:收获时随机调查10 株,统计单株结薯数,求平均值。单株薯块重:收获时随机调查10 株,统计薯块重,求平均值。小区产量:分别将各小区内收获薯块称重,得小区产量,并换算成公顷产量。商品薯统计:大薯250 g 以上,中薯50~250 g,小薯50 g 以下。
由表2 可知,各处理出苗时间不同外,其他生育期都相同。在出苗上与清水(CK)相比,处理1 比清水(CK)早2 d 出苗,处理2、处理3 较清水(CK)早3 d出苗,说明3 种药剂浸种后对出苗没有影响,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都能正常生长。
表2 不同处理生育期记载
由表3 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3 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5 个时期株高与清水(CK)相比,均高于清水(CK),说明药剂浸种后马铃薯生长势较不浸种的马铃薯生长势强。除清水(CK)外其他3 个处理中,处理2 的株高在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5 个时期又高于其他2 个处理,说明用处理2 浸种后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表3 不同处理株高记载
由表4 可知,用药剂浸种后,在平均病株率上,富民1 号+富民2 号平均病株率为8.7%,稀土旱地宝平均病株率为12.0%,甲霜灵锰锌平均病株率为10.0%,清水(CK)平均病株率为28.7%,富民1 号+富民2 号平均病株率较稀土旱地宝、甲霜灵锰锌和清水(CK)平均病株率分别低3.3 个百分点、1.3 个百分点和20 个百分点;稀土旱地宝平均病株率较甲霜灵锰锌平均病株率高2 个百分点,较清水(CK)平均病株率低16.7 个百分点;甲霜灵锰锌较清水(CK)平均病株率低18.7 个百分点。在病害指数测定上,用富民1+ 富民2 号浸种的马铃薯病情指数为6.5%,其次是用甲霜灵锰锌浸种的马铃薯病情指数为7.5%,第三是稀土旱地宝浸种的马铃薯病情指数为9.0%,最严重是清水(CK),病情指数为21.5%。综合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说明用3 种药剂浸种后都能减轻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病率,在减轻程度上,富民1 号+ 富民2 号>甲霜灵锰锌>稀土旱地宝>清水(CK)。
表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早、晚疫病发生情况统计
由表5 可知,在经济性状上,用药剂浸种处理大中薯率均高于清水(CK),用富民1 号+富民2 号浸种的处理大中薯率最高,为95.5%,较清水(CK)处理的89.9%高5.6 个百分点,增加幅度明显;其次是用甲霜灵锰锌浸种的处理,大中薯率为94.1%,较清水(CK)高4.2 个百分点;第三是稀土旱地宝浸种的处理,大中薯率为93.2%,较清水(CK)高3.3 个百分点。用药剂浸种处理的单株结薯个数与清水(CK)的单株结薯个数差别不明显。用药剂浸种处理的单薯重均比清水(CK)重,用富民1 号+富民2 号浸种的处理单薯重最高,为0.58 kg,较清水(CK)0.49 kg增加18.37%,增加幅度明显;其次是用甲霜灵锰锌浸种的处理,单薯重为0.53 kg,较清水(CK)增加8.16%;第三是稀土旱地宝浸种的处理,单薯重0.51 kg,较清水(CK)增加4.08%。通过药剂浸种后大中薯率和单薯重提高,不但为增产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商品性,为增收奠定了基础。
表5 不同处理经济性状统计
由表6 可知,在产量表现上,用药剂浸种的各处理产量均高于清水(CK)产量,其中用富民1 号+富民2 号浸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6 585.5 kg/hm2,较清水(CK)增产8 533.2 kg/hm2,增产率为22.4%;其次是用甲霜灵锰锌浸种的处理,产量为43 922.0 kg/hm2,较清水(CK)增产5 869.7 kg/hm2,增产率为15.4%;第三是用稀土旱地宝浸种的处理,产量为43 154.9 kg/hm2,较清水(CK)增产5 102.6 kg/hm2,增产率为13.4%。说明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种薯用药剂浸种后能减轻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生,增强了马铃薯的抗病能力,为丰产打下扎实基础。
表6 不同处理产量结果统计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马铃薯常见病害,病害防控是马铃薯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浸种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有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药剂浸种的处理病情指数比清水(CK)显著降低,产量显著提高。用富民1 号+富民2 号浸种的处理对早疫病和晚疫病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用甲霜灵锰锌浸种的处理,第三是用稀土旱地宝浸种的处理。结合生产实践,在马铃薯生产上要做好轮作倒茬、配方施肥、科学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同时要重视种薯处理。在种薯处理技术上,用药剂浸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止农药喷施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对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有积极意义。用富民1 号+富民2 号浸种的技术防病增产效果最明显,可以在生产上大力推广,用甲霜灵锰锌和稀土旱地宝浸种也是较好的种薯处理方法,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一是加强对种植户浸种方法的培训,浸种时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浸种后摊开快速晾干,浸后的种薯必须在2 d 内播种完,切记浸后的种薯不能长时间堆放。
二是马铃薯种植户在气温不稳定时,采用拌种方法也能达到防病的效果。拌种时注意药剂用量,一定要按药剂的说明用量进行拌种,以防用药不当,引起种薯发生药害。
三是采用浸种与叶面喷药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在马铃薯生长时期应根据早、晚疫病发生时间和规律,及早制定防治方案,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全程防治早、晚疫病的发生。
四是在马铃薯生产中针对不同病害的发生,选择不同的药剂对马铃薯种薯进行处理。在本试验中,预防马铃薯早、晚疫病的最佳药剂为富民1 号+ 富民2 号组合,同时一定要按照药剂使用说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