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归处茶意长
——邓跃东的茶散文

2022-03-16 09:36:36袁姣素
湖南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屋檐下散文人生

袁姣素

古往今来,茶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文人墨客更是喜欢借茶泼墨,以“茶”道人生,品人生如“茶”,“茶话生活”一时成为民间佳话与美谈。湖南作家邓跃东这几年写了不少的“茶”散文,“人息屋檐下”是贯穿其中的一个主题,也是他追求的一种心灵状态。《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文汇报》等报刊近年推出了他的《人息屋檐下》系列饮茶心得,深受读者喜欢。此种书写视角独特,立意高远,阐释茶与人生,应随遇而安的生命经验,以“茶”悟道,向往自由,具有归处是心安、把茶有酒风的艺术张力。

邓跃东的《人息屋檐下》系列书写,有着从经验延伸至观念的审美转化,从人们的日常入手,描摹风物,捕捉情感,书写了茶在民间,人生如茶的生命观照。他的文笔随性,语言干净、简约、有力,蕴含丰富,不乏深刻,不失为具有不俗力道的个性之作。

众所周知,写关于“茶”道人生的散文在大千世界可谓层出不穷,百花争艳,但有力度和深度的独特之作并不多见。记得周晓枫有一篇《人在草木间》,以草木为载体,解析人离不开草木,以及生命与“茶”的血肉情缘……其独特的发现与文思让人欲罢不能,沉湎迷醉。而邓跃东的《人息屋檐下》也是别开生面,稳中求新,短小精悍,另有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味。作者善于抓取细节,懂得立意之新,用其细微入味的生命体验,简单的茶话生活,禅释茶与人生的高妙玄机,得出芸芸众生中的喜乐见闻,更追崇一种把“茶”临风,随遇而安,心有归处的洒脱境界。同样是写茶悟道,却能不落俗套,秉持传统,创新立意,舒展独特的个体经验,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要说其中的奥秘,还得还原至茶之本身与本色。

自然,说到“茶”,还得从这个“茶”字说起。《茶经》有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字面上理解,上面的草字头代表着屋檐,屋檐也可理解为屋子或家。屋檐下当然要有人了,下面的木可理解为自然嘉木吧,那么“茶”字就好理解了。屋,人,嘉木,组合成了一幅人间烟火图。其实也可理解为一种生命常态,就如茶的味道,或淡或浓,或涩苦或醇香,捧在手心,冷暖自知。如此,一杯茶便是一种生活,一种茶就是一种人生,现实中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那杯茶中罢了。而邓跃东的《人息屋檐下》正是品出了这个冷暖自知的“茶”字。

其实,茶这东西从古至今都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富贵,无论贫贱,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了,茶在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又有雅趣与日常之分。所谓的“雅”,自然是属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儒雅名门之流,或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热衷于品茗煮酒的群体。这些人喝茶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他们讲喝茶为品茗。一个“品”字,突出了其中的情趣与意味的不同,与人们日常的喝茶、牛饮归类出了档次的界定。其要求的环境和器具也不能同日而语。茶是茶中极品,居室有亭台楼阁式的风雅,邀三五好友,吟风对月,岂不快哉?当然,也有另一种意境,琴瑟和鸣,茶伴书香,古人从来都是真理践行的先知者,一句“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道尽了茶韵风流,人间胜景。清风妙语自然是云蒸霞蔚,天上人间,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呀。而在邓跃东的《人息屋檐下》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稻田边,在庄稼地里,有那么一间小小的稻草屋,人们干活累了,卷起裤管,三五成群,吧旱烟的吧旱烟,喝茶的喝茶,扯淡的扯淡,开些荤素相间的玩笑,那情景,那味道,也是自得其乐,洒脱惬意。这种诞生于大自然的欢愉一隅是何其珍贵!那一坛清幽的碧水,盛茶的瓦罐,沾满泥土的双腿,大口喝茶的畅快,在炎炎烈日下,都是那么粗犷,豪放,憨厚,满足。这是劳动人民在天地间留给大自然的本真图画,区别于纵情山水,区别于茶韵书香,区别于琴声雅趣,却有着细致生活之外的别样之美。它不是人们刻意所为,也不必故作高雅地曲意逢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对天,对地,对人,一切都是那么顺心随意,来去如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劳动中的悲愁欢喜,人情冷暖。而这样的日常式的喝茶场景也随着稻草屋的坍塌,在人们的生活中湮灭了。只留下那久远的茶香,淡淡地在风中飘散,成为梦里的回忆,或是装入时间的画框中去了。不得不说,邓跃东所描摹的那乡间一幕,触动着人们紧绷的神经,唤醒了人们久远的记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的改变,大量的劳动力流向熙熙攘攘的都市,田地开始荒芜,留守老人和孩子成为乡村的风景线。随着乡村城镇化的深入,城乡二元对立的加剧,让日渐凋敝的乡土,陷入了梦幻中的虚无。相对精神贵族品茗的不同,乡间的粗茶淡香更是显得浓郁与珍贵了,尤其是田间小屋带来的清欢小憩,不是可以用物质条件所能达到的那种天然的旷达与悠远,那样闲趣与纯真并存的画面已然消逝不见,这真是让人心痛又无奈的。文中劳动人民的淳朴本色跃然纸上,田间风物沉静自然,泥土稻香随风入鼻,让人在一瓦罐清茶中安然沉醉。不经意中,无论是人们在田间劳作,还是随身带着既可充饥又能解渴的油茶,都是如此亲切自然,仿佛一切就在身边,那已然消逝不见的一幕真实地在脑海中再现出昔日的乡村风景。可见《人息屋檐下》的淡然之气,笔力之功。其笔墨拿捏恰如其分,语言的素朴之美相得益彰,其中的人物情感简约敦厚,于情景交融之中自然抵达,余味绕梁。那朴实而入画入梦的情景在时间之门驻足,不动声色地诠释了生命的真义,生活的真谛。

如斯,茶香淡远之际,正是慢煮生活。是时候慢下来了,在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在精神状态高度运转、快节奏的时代,在价值观严重错位的时代,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迫切需要反思的现实状态,开始从纷繁世事中挣脱出来,理清思维,调整心态,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品质。经验的积累,观念的更迭,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懂得生命的意识常态。慢出节奏,慢出心态,慢出品质,慢出境界。市井平民闲庭信步,怡然自得,这才应该是人间常态。譬如文中所言,“我经常追忆过去的饮茶清欢,是觉得现在离茶越来越远了,虽然每天都在喝茶。如今日子好过了,不像过去粗茶淡饭,随便抓点泡到杯里,现在叫过茶生活,人们看重形式。我发现,什么东西一形式起来,离内容就远了。”确实如此,如今的茶生活形式只注重一种外在形式罢了,虽也有慢的意境,却实在失去了那种优哉游哉的切实内里了。那田地间原始而天然的带有稻香的屋檐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屋檐下的众生自然也就无所皈依了。当人们的记忆只剩下一幅画挂在墙上,一切的情境意味也就随风而逝。此种追忆往昔的淡淡忧伤在“人息屋檐下”变得魂牵梦萦,刻骨之深。于此,文本在情理相生的起承转合之中达到了意念之中的情感交融。这种自然生发的情感与作者的审美个性达成了某种默契,正如刘勰所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茶”道生活,应当是归于“慢”的。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放任四野,只有慢慢地过滤时光,才能品出多味的人生。也方能领略自然之美,感悟生命之真。正如文中提到的青钱柳茶,得坐下来慢慢地喝,不能边走边喝,不然那细柔气味飘散了,就失去了那种本真之味。所谓生活如茶,茶如生活,便是指的这种慢下来的安宁之气吧。唯有静心,方得慢煮,生活的味道才能色香味美。就如文中说到的油茶,得安心坐下来,晃几下,喝一口,才能有味。在边晃边喝中,方能喝得干净碗里的内容。“油茶本不是茶,是一种应急食物,山民们每天在山上干活,做饭不方便,就带着油茶,饿了倒出来喝一碗,坐着歇息一会,一摇一晃中,光阴就拉长了,充了饥又解了乏。”这段话中既显示了“慢”的张力,又有了生活的意味,在一弛一张中,就有了“人应随遇而安,就地饮茶”的生命奥义。而那种慢下来的情景交融则留给人们深刻的思考。这在散文的叙述中,看似漫不经心,却内涵丰富,直抵人心。这样徐缓有致的叙述节奏,深刻内里,再配上特写的画质感,引发的情感,一切似乎未经雕琢,却悄无声息,水到渠成。散文之美大抵如此吧。罗根泽先生曰,“这种感兴是由内及外的心灵感兴,而不是由外及内的景物感兴。”情感的兴起,古来有之,由内及外,叹兴自然,发乎心灵。这喝茶喝出味来,喝出“饮者留其名”的气魄来,那也真的是得到了茶道,喝到最高境界了。由景及物,由物触心,可谓相辅相成,取之天然。就如陆机所言“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周作人的谈茶之说也正是应了这种境界与茶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世之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散文的抒情与理性审美有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从感官的外在发生着感性的认知,再深入内里,这种从外在的美感走上追崇“真”“善”“美”的道路,给散文的价值重新定义,无疑多多少少受到了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的影响。如此,一种观念就会产生一个流派,且不论派性,最终会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才是最受用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一种观念的渗透,产生发酵的过程便是审美和审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康德认为的“观念本来就意味着一个理性概念,而理想本来就意味着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从《人在屋檐下》表现出来的茶道与人生,似乎也蕴含着从真向美的过程。人们在生活里积累的经验慢慢地转换成了一种深潜于心的观念,比如文中多次提到的喝茶方法,都是要先把心安下来,慢慢地喝下去,仿佛在咀嚼属于自己的时光。就如文中所言“接近一种茶就这么简单,只是我们老坐不住,常埋怨茶叶不好。”是的,一种茶就是一种人生,道理也极为简单,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心态最为重要。心态好了,自然一切如常,一切也就顺畅了。并不是我们的人生不好,茶叶不好,而是心态没有调节到位,自然也就体味不到这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内里了。殊不知,这里得出的人生经验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困扰,只是我们常常自己在喧嚣中迷失,总是挑剔着茶叶的档次优劣,却不愿意面对,不懂得遇事的拿起和放下。

诚然,岁月如流,往昔不再。乡间的稻草屋已成为我们梦里的记忆。然茶还在,喝茶的氛围也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重金属的声音搅浑了物事尘埃,钢筋水泥的进军绑架了人们的视野与追寻。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太需要人们慢下来去细细品啜人生,回归心灵的家园了。就如文中所言,“我以为是我独到的发现,但有次在茶店的灯笼上看到一个毛笔隶体的“茶”字,突然间就醒悟了——老祖先早叫我们坐到草屋下的木凳上呢!”这里的草屋不是高楼华堂,也不是亭台楼阁,而是我们飘忽不定的灵魂所需要的那个简陋而温馨的心灵之家。那么这样一个能安放灵魂的地方,自然是需要一张木板凳了。因为只有经受过烟火熏烤的嘉木才能栖居我们真实的灵魂。

如斯,我们接近一种茶,品味一种人生,道理其实很简单,心安之处是吾乡,吾心归处茶意长。

猜你喜欢
屋檐下散文人生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5:32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人生中的某一天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54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同一屋檐下的你
学生天地(2016年13期)2016-05-17 05:45:35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