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报彰特色 融合发展显精彩
——《经济日报》数据版100期的创新与启示

2022-03-16 01:42:14金梦玉
中国记者 2022年2期
关键词:办报经济日报版面

□ 金梦玉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年2月,《经济日报》推出了一个全新版面——数据版。一年来,这个数据版由经济日报总编室数据版团队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强强结合、深度合作,挖掘数据资源,强化数据赋能,聚焦消费热点,研判消费趋势,为用户提供指南,为企业界提供借鉴,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数据内容同时在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多平台发布。目前刊发已超100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经济日报》数据版探索和实践“开门办报”+“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对传统媒体发挥自身核心优势,办好办精报纸版面,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无疑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一、“开门办版”:百期版面有看头

从2021年2月21日第1块数据版出炉,到2021年12月5日第100块数据版见诸报端,100期数据版一路走来,持续探索,不断精进,内容越来越厚重,特色越来越鲜明,风格越来越成型,呈现出“网红”版面的精彩潜质。

细细翻看这连续的100版,仿佛看到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生动的场景切片,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思考张力、数据活力和消费潜力。它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丰富的而不是枯燥的,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有看头有嚼劲。

第一是版面定位“准”。一开始,数据版尝试从宏观数据的图表化呈现找突破口,重点聚焦国民经济重要指标、财政税收重要数据等,通过数据展示经济发展成果,总结经济运行规律,追求权威性。但实际操作时,宏观权威数据的发布频次、深度、广度,不能完全满足版面需求。如何让发布的数据既受读者关注、且资源独家又颇有意义呢?经济日报编委会经过讨论,决定采取“开门办数据版”的思路,与京东这样拥有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生产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发布独家消费数据。思路变则天地宽。按照新的策略,数据版团队主动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系。双方明确,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之下,以独家、及时、专业的消费数据为基础,分析消费新习惯、企业新动向、产业新特点,向消费者和产业端提供有价值的数据。100期的版面运行证明,这一定位是精准的。

第二是选题策划“暖”。人们常说,数据最有说服力,但数据又是冷冰冰的。如何让冷冰冰的数据也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经济日报数据版在这方面颇有心得。纵观数据版的100期选题,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充满逻辑、理性的数据背后,蕴润了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如,2021年4月9日,武汉疫情解封一周年之际,数据版推出《人间烟火气活力英雄城》,数据显示解封一年来,武汉市民户外运动热情更高,更加关注健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强烈。又如,数据版先后聚焦儿童群体、银发群体、女性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这些选题把关注对象放在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群体身上,尤为暖心。

第三是数据内容“潮”。细读100期数据版,不少版面站在了消费趋势的前沿,站上了消费热点的潮头,给读者以“新潮”澎湃之感。如,数据版不断出现的“悦己消费”“即时消费”“T A经济”等等新语词,为经济与消费行为话语涂抹了时尚化色泽;又如,不时见诸数据版的“浪漫经济”“冬日经济”“创意礼品”等等新概念,则传递出了某种新潮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潜移默化中引导消费者理性、前卫的消费观念。

第四是观点指导性强。数据版以呈现数据为本,但纷繁复杂的数据背后,能够折射出哪些消费趋势?反映出哪些需求变化?又蕴含着哪些值得品读的信息?数据版上的“说数”栏目,就很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从版面看,数据版100期有价值的消费数据的炼成,根本在于数据版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关注人的发展、兴趣、健康、文化、精神。立足于此,数据版“说数”栏目的言论短小精悍,简洁专业,进一步深挖数据潜力,增强数据的针对性与有用性,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在信息爆炸时代,观点即资源,而专业观点更是稀缺资源。“说数”栏目的专业言论,对于数据价值挖掘、数据信息解读及数据资源利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深度融合:数据版不止于那块“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出:“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经济日报》数据版创办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天然的融合发展基因,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开门办报新机制,让数据版不再拘泥于传统报纸“版”的生产。在开门办报的过程中,经济日报总编室数据版团队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深度合作的模式。双方建立工作群,设立例会制,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数据版团队提供数据需求和新闻价值判断,对版面进行符合经济日报形象、定位的适应化改造;京东方面提供数据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能力及版面美编制作。双方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选题策划能力在报社内、数据整理环节在报社外;版面把关环节在报社内、版面制作环节在报社外”这种内外结合的开门办报新机制。无疑,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开门办报,这一新机制富有创新的意义。

多元呈现新模式,让数据版跳脱于传统报纸“版”的面孔。从一开始,经济日报编委会就明确:数据版要各渠道、多终端、全平台多元呈现。所以,数据版拥有多副“面孔”——报纸版面、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这是数据版超越于传统纸质“版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面孔”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扩大数据版的影响力和到达率。数据版团队认真分析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视频号等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分类细化数据版融合产品——在微信微博平台,推出了“一图读懂+言论点睛”的融合产品;在抖音、快手平台,每周精选一期数据版内容,与京东合作进行短视频创作;在视频号上,则把数据版转化为“长视频”,使数据内容得到完整的可视化呈现。此外,数据版还利用各种新技术,将数据内容转化为动态海报、长图等新形态,让数据版颜值越来越高,内涵越来越丰富。

一年来,数据版团队共发布微博产品75条,阅读量450万人次,设置#数说经济#话题,阅读量数千万人次;发布微信产品38条,阅读量逾200万人次;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短视频作品84件,观看量550万人次,全平台累计阅读量近5000万人次。《经济日报》数据版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报纸的“版”。

三、数据版创办有深意

那么,经济日报创办数据版有哪些深意呢?

第一,办数据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将数字经济提到事关国家发展安全大局的高度。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2021年以来,滴滴赴美上市数据问题、携程美团大数据杀熟问题集中爆发,无不凸显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极端重要性。《经济日报》作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理应主动担当,在数据收集、整理、归纳、挖掘、分析、利用方面有所作为,为数字经济发展服好务。

第二,办数据版是高质量办好报纸的客观要求。在中央媒体中,像《经济日报》这样将数据版面固定化制度化长期化安排、纳入日常运行的,可谓“仅此一家”。2021年以来,经济日报践行“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办报思路,调整现有运行版面。数据版正是在“减量”背景之下设立的。“减量化改革”,这个“减”,不是单纯地减少新闻报道“数量”,而是冲着做大特色报道这个“增量”,留足优质报道“余量”,实现报社发展的“高质量”。打造和推出稀缺资源、优质内容、优秀作品,是报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着力点。做到了这三点,质量就必然过硬,读者就必然爱看,报纸就必然赢得受众欢迎。一年来,数据版成为经济日报实施“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三,办数据版是彰显经济特色的有效路径。经济特色,是《经济日报》有别于其他中央媒体、避免千报一面的核心优势。大数据时代,买与卖、购与销、上游与下游、进口与出口等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可以用数据加以呈现和反映的。在社会经济行为中,数据是全过程、穿透式的存在;一切经济活动、经济事件、经济报道,都绕不开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特色集中体现在数据上;用数据来展现经济特色,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四,办数据版也是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单一的个体、企业、产业的发展数据,可能并不那么引人注目,意义也有限,但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数据,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满足需求,就会产生价值。如果《经济日报》能通过数据版这一载体,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亮点,持续、系统、全面地加以呈现,这对生产端、消费端、研究者乃至政策制定者来说,无疑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四、数据版探索的三点启示

数据版从0到100期,不仅是版面数的增加和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在发挥媒体自身优势、秉承开门办报传统、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媒体深潜经济数据开发利用的蓝海,潜力大,空间广。中国拥有14亿人口,近4亿中等收入群体,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逾1.5亿市场主体。如此庞大的基数,如此活跃的市场,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海量的、庞大的数据,可以转化为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如果经过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并形成有关报告,就一定具有很大的价值,会引起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系统、科学的数据分析,无疑将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构建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深潜数据开发利用的蓝海,必将迎来无限前景。

启示二:坚持“开门办报”优良传统,势能大,动力足。《经济日报》是中央党报、经济大报,在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市场主体中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读者群体。同时,在媒体格局之中,《经济日报》是主流、权威、公信力的代名词。这是《经济日报》的长项和长处。但经济数据的来源在市场。京东作为平台型公司,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经济行为数据,且有着强大的数据开发利用能力。坚持面向市场,与高数据型平台“开门办报”,双方合作,就是“强强联合”。如今的数据版,既有经济日报的独特禀赋,又有京东独家数据资源、强大数据开发能力的强力支持,找到了办报的新势能。

启示三:坚持媒体深度融合,方向正、发展快。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媒体深度融合是方向所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套用,要敢想敢试,出新出彩。当前,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报、刊、台、网到各类平台,都在生动践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但各类各家媒体由于定位不一,禀赋各异,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也必然不同。《经济日报》数据版依托自身实际,发挥核心优势,以版面为抓手,将版面内容转化为多种新媒体产品,适应不同平台传播规律,匹配最为适宜的发布形式和发布手段,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产品的传播率、到达率。这样敢想敢干的尝试,殊为可贵。

五、百尺竿头,期待做精做优

《经济日报》数据版走过了第一个100期,奠定了第一阶段的优势与影响,其价值不可小觑。作为一个新创版面,数据版提升发展,再上层楼,需在以下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一是不断拓展数据报道、深度研发的新领域。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不仅可以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还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要从提升经济日报数据核心竞争力、强化经济日报数据赋能的高度出发,继续跟京东这样拥有强大数据资源、数据开发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合作。要有整体的、系统化思维,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不仅要聚焦消费端,还要关注研发端、生产端、物流端等领域的数据需求,塑造新的核心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不断创造数据呈现、数据表达的新形式。要有“归零心态”,在版面版式上精耕细作,更加大气美观,更加精致典雅,做到让纸质版面有收藏价值;在色调选择应用上,要更加精细讲究,真正体现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风采;在新媒体形态上不断创新,除了图片、短视频,还要利用长图、动态海报等新形式,丰富数据产品最终形态。纸质数据版附上二维码,让读者变传者,便于他们更为便捷地生成社交行为,促进转发、分享、互动。

三是不断追求数据版面、衍生产品的新效果。有价值的产品才有生命力。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专业、精准对接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研究人员、经济行业从业者需求,实现比较清晰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生产和数据服务的商业化模式,赋能数据运营,开发有价值、有效果的数据产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不断增强“三性”、增加数据的新功能。所谓增强三性,一是增强数据内容整体的针对性,更加契合企业、消费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需求;二是增强数据分析的指导性,点评更有水准,质量不断提升,真正让数据需求者可借鉴、可操作、能落地;三是增强数据整理的贴近性,更接地气,更吸引人。在功能上,期待《经济日报》数据版增加前瞻性、警示性的数据,包括加强经济忧患意识、反映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情况等的数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新华社2021年10月18日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41428823431730&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办报经济日报版面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新闻传播(2016年3期)2016-07-12 12:55:35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妇女生活(2015年9期)2015-09-14 19:00:13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办报真头痛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5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5:26
新版面 新视角
台声(2014年9期)2014-02-13 0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