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在此背景之下株洲工业的短板和优势在哪里,如何培養企业创新意识,如何做好“产教融合”服务好本地中小微企业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株洲地区部分企业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一、改革创新是什么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三高四新具体是指,三个高地: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四新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旗帜鲜明提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发展新目标,这是对改革创新的具体要求。
株洲的产业升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无论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在创新。改革是创新必要前提,没有改变旧制度旧事物的改革就没有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竭动力,科技改革靠创新,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它们的辩证关系是:创新离不开改革,改革需要创新。通过创新-改革-再创新-再改革的良性循环来逐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是改革开辟前进道路的基本要求,要以创新的决心和勇气,依靠全面改革创新来实现。
二、改革创新是“三高四新”的核心要求
(一)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
徜徉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还是诸如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这些宏伟工程的建造都离不开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这也说明改革创新的基因是深深刻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开始取代手工,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这场工业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英国也由此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19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率先完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逐渐开始瓜分势力范围成为资本垄断下全球经济的实际操控者。可以看出谁掌握了新的技术引领了新的科技革命谁就能稳坐国际霸主的地位,谁对实际经济的掌控就有话语权。掌握新的技术靠的就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纵观历史,国家实力此消彼长,创新是关键。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现代化,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靠创新。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等,都长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至今也没有走出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将“中等收入陷阱”的三大特征总结为:经济发展较乏力,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由此可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运所系。
(二)科技革命下全球竞争的迫切需求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开帷幕,随着5G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上线,登月技术的成熟,深海勘探技术的更新,诸如“中国天眼”为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重大发现说明人类对于高空深海的探索越来越依赖新的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革命正推动全世界向绿色转型。可以讲科技革命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谁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首的国家把高精尖科技的地位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大力推行科技工业、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向超智能社会的方向大步前进。如此激烈的科技竞争环境下我们不努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在技术上赶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就会在未来的发展上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我们绝不能重演。
(三)描绘守正创新新蓝图的时代要求
从清水塘老工业区向“中国动力谷”的蝶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落后的重工业相继退出株洲工业的历史舞台,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成为今后株洲工业发展的大方向,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把株洲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享有国际声誉的动力之都。动力之都要发展就要打造动力谷这张名片,“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建设湖南制造强省的重大工程,是加快转型升级、振兴株洲产业的重中之重。”是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描绘守正创新新蓝图的时代要求。
三、株洲自带改革创新的基因
(一)短板日渐凸显
株洲作为中国的第一个“鲁尔区”有着优良的工业基础与工业传统,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建国前许多企图通过工业实现救国梦想人士的理想之地,“铁道部株洲机厂”“中国汽车总厂”等大型工业系统的建立刚刚萌芽就被抗日战争打断。建国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换成为我国建设的迫切需求,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株洲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凭借着交通区位的优势,株洲揽获四个国家重点项目,三年后化工厂、冶炼厂等相继在株洲清水塘生根发芽。繁荣时期的清水塘一度占到株洲市工业总产值的30%,企业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在建国初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之上可以说功不可没。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无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问题,2003年开始株洲被连续两年列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一。2015年底开始清水塘老工业区启动搬迁,陆续关停147家企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显然已经走不通,株洲必须加速走出一条改革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寻找改革创新的新出路首先就要分析自身的短板和优势,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株洲的产教融合自主创新有以下几块短板。
第一,中车集团、中国航发和北汽集团几个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性较弱,内部改革创新技术较强但是和外部交流合作较少,起不到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与大型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株洲的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块明显的短板,研发经费等投入有限,新产品产值不足20%。
第三,产教融合停留在示范点建设,实际产出效益低,示范点和学科过于分散没有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二)改革创新成果突出
“株洲制造”正随着敢想敢干敢创新的株洲人逐步变成“株洲智造”。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近些年每年科研投入超过60亿元,可以在短短一秒钟之内精准控制十万次电流开关动作被誉为“高铁心脏”的IGBT芯片三十多年以来,其核心技术一直被德国日本掌握,一片小小的IGBT芯片要价高达1.5万元人民币,每年中国高铁制造需要花费12个亿左右向国外采购十万个以上IGBT模块,成本十分高昂。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奋力拼搏夜以继日突破技术难关,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IGBT芯片的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年制造能力突破12万支。连续三年收入和利润增幅都超过20%,实现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由中车集团株洲所研制的一种名为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utonomous rail Rapid Transit—ART)在株洲的成功亮相,有轨电车造价每公里约在1.5-2亿之间,这种虚轨的智能轨道交通成本仅为有轨电车的1/5,不需要专门的电力系统支持,零排放、无污染的特性,支持多种供电方式,为城市出行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种集便捷与环保于一体的智能轨道列车的出现,是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又一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的结果。
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研发制造的长沙南站至黄花机场的低速磁悬浮快线更是产教融合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该条磁悬浮快线是目前世界上投入商业运行当中最长的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快线,线路全长18.55千米,全程高架敷设;设车站3座,预留车站2座;列车采用3节编组,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长沙磁浮快线是中国国内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是湖南省践行“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其开通标志着长沙成為中国第二个开通磁悬浮的城市。比起造价更为昂贵的进口高速磁悬浮线路,中低速磁悬浮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也为相关配套产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四、“三高四新”战略下描绘动力之都新蓝图
(一)主攻核心科学技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为25%,我国却只有5%,成果转化率发达国家达到80%,我国却只有45%。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我们打造“中国动力谷”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大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产出效率才能留住核心产业。
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把核心科学技术的地位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各国纷纷建立国家级科学实验室,又或者建立跨学科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国家的安全,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攻克核心技术的难点主要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突破很难一蹴而就。核心技术的攻克依靠小团队小平台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想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整合资源配置,将产业平台科技平台高度融合,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研究核心技术。
(二)打造企业创新平台,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要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就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企业赋能,特别是要注重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提高共性技术的运用范围。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平台,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株洲共有高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办学项目,但至今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无法整合师资和教学资源,更没有办法保证产教融合的高效率转化。龙头企业的“产教融合”示范点早已建立,现阶段需要逐步建立以中小微企业的主导产业为导向的示范点,加快相关产业人员的培养。
(三)保留研发平台,巩固制造产业
株洲有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在于研发,研发平台的稳固才能保证制造的稳固,不能将研发和制造人为地分开,应该围绕这一优势产业做好各项资源配置,让产业优势尽可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留住了研发留住了制造才能进一步留住高端人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微小企业发展。
(四)吸引高端人才留住创新人才
图1 2010-2020年湖南省各城市总人口变化
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动力之都株洲地处三四线城市,毗邻省会,近十年省会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加大(图1),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不足,加之对企业和企业家及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对金融、IT、研发等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创新人才绝大多数集中于轨道交通产业,而在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存在较大缺口。人才要从培育和吸引两个方面开展,除了高端的产业平台之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也是吸引人才重要因素,提升本地特色动力产业平台的同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解决人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刚需,是我们动力之都吸引人才安家落户的重中之重。
培养好企业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学生投入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小微企业与职校的“产教融合”,真正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才能把株洲的产业做出特色、做出活力、做出未来!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524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