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婵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当前,相当多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感性、随性、舍本逐末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统编教材阅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明,就谈不上课堂实效性,更别提深度阅读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制订精准的阅读教学目标,构建深度阅读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多元视角解读,确定教学目标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本课所在单元是思维训练的特色单元。但实际上从中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有安排以“想象”“创造性”为话题的思维训练。横观本单元编排思路:通过阅读三篇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做生活中的智者;通过习作专项训练,表现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交流平台”的专项归纳,获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探查学情:本班学生存在思维不灵活,对于问题思考不周全、概括不完整的现象。学生曾在四年级从数学的角度学习“田忌赛马”,寻求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本节课前,安排“对阵图连线”,做好学生的知识唤醒。此外,本课是历史故事,对于故事背景、人物的介绍,要安排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为理解课文服务。基于以上考虑,笔者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阅读、推测、分析、概括,理解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學重点)
(2)通过简洁、完整、有序地表达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学难点)
(3)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谋略文化”的兴趣。
二、立足思维训练,落实教学目标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揭示了“思”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深度阅读的课堂,思考无疑是最重要的。
1. 聚焦核心问题,构建思维课堂。课后习题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本课时教学,教师可以课后习题二作为核心问题,创建思维场,开展探究性学习。
上课伊始,笔者请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①明确此题旨在理解“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这一重要问题。②“为什么”的分析性题目要注意摆清事实+讲明道理。③分析本题的题眼是“这样”一词,因此要挖掘“这样”背后的思维。在此环节中,笔者“析”题而教,不仅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引擎,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度阅读。
2. 聚焦文本对话,探索思维深度。阅读教学课堂,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
(1)第一次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很快就通过第11~14自然段知道了孙膑是如何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并且最终以三局两胜的策略,让田忌赢得了比赛。此时,笔者设问:“文中还有其他段落对孙膑的谋略进行了暗示吗?”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发现第2自然段也包含着孙膑丰富的思维内涵。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孙膑这样安排马出场顺序的直接原因是其对马的了解”的结论。之后,笔者用课件补充六种排列组合的赛马出场顺序,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个赛马出场顺序。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断引导学生补充看法,讨论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渐渐打开。
(2)第二次与文本对话。
师:关于孙膑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假如齐威王也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呢?
师:这问题很有价值。请再读课文来解答。
生: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不会变。文中写“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说明孙膑已经对齐威王赛马的规律非常熟悉,齐威王的马都是按上、中、下的顺序出场。
生:从课文第3~7自然段中的“保证”“胸有成竹”等词中,也可以看出孙膑对比赛的信心。(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感受孙膑的信心)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懂得抓关键词理解。这都是因为孙膑的观察、分析,才会对比赛的胜出这么有把握。
在这个环节,教师有意创建质疑时机,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肯定其质疑的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隐藏的信息,进行猜测,不断验证,从而探究出孙膑这样安排马出场顺序的另外原因是“对齐威王赛马规律的掌握”,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了。
(3)第三次与文本对话。
这次文本对话,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从历史背景及人物(齐威王、田忌、孙膑)的角度进行发散思考,多维度看待问题,进一步探究第1、第8以及第11~14自然段的内容。于是,学生越来越清晰地理解了孙膑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真正目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了孙膑这一人物的魅力。
这三次文本对话,笔者以一个中心问题为导向,创设深度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多次深入阅读文本,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历史背景,想象人物内心……逐层推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渐渐完整地梳理出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生生在不断发现、思辨、整合中,养成推测、分析、归纳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了思维的深度。
3. 聚焦思维导图,养成科学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优秀的思考方式,能明晰直观地表达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方法的渗透更具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将本节课的精髓整理成入脑入心的思维导图,在黑板上呈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简洁、完整、有序地归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这一环节是将碎片化的感知建构成整体的思维,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让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另外,笔者在安排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时,也以“阶梯”的思维导图,提炼出孙膑的“遇到问题—分析情况—选择最佳办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及单元的习作训练打下基础,从而实现语言与思维共生长。
4. 聚焦学科融合,拓宽思维广度。课堂尾声,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尝试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这样,将习得的方法进行运用,持续拓展思维的广度,真正将“一课一得”落到实处。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课后查阅中国历史上其他运用智慧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资料,亲近智者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谋略文化”。这样,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延伸到课外。
总之,一线教师要增强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根据教材内容与学情,制订精准的课时目标。在落实目标中,践行以生为本,开展深度阅读,引发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日出东方小学)
3676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