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海,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2022-03-15 16:36溪石
金秋 2022年23期
关键词:航次深海南海

※文/溪石

一颗赤子之心

2022年4月,86岁的汪品先院士做客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的演讲。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国在大洋钻探当中的积极性,在深网当中、深潜方向的发展,都是引起全世界羡慕的工作。

汪品先是江苏苏州人。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便投身于祖国海洋地质研究领域。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深海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在同济大学校园,常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骑着自行车匆匆穿过。

时间追溯至1999年2月11日,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港口。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国老人,带着简单行李,登上了停靠在港口的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奔赴南海。临行前,他神色凝重,告诉老伴:“我这次能活着回来,就算赢了!”20年后,回首当年一幕,这位老人赢了!不仅赢得了辉煌的晚年学术生涯,更带领中国科学家赢得南海科学研究主导权!这位老人,就是汪品先院士。当年,汪品先赴南海参加“决心”号IODP184航次,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也是在中国海的第一次大洋钻探。汪品先是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之一,又是在国际大洋钻探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不仅实现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而且成果丰厚:在南海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得高质量连续岩芯5500米,还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3200万年深海记录。这标志着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大概就是汪品先科学的初心、是他探寻自然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世俗事务的繁杂、功名利禄的缠绕,天长日久,常常使许多人的初心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但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汪品先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珍贵的好奇之心、旺盛的求知之心。虽已是耄耋之年,丝毫不减追求地球科学奥秘的执着与热情。

开拓南海深部计划

“我国的海洋事业目前正经历着自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主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理想。”汪品先说。正是这份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他数十年来,从未停歇奋斗的脚步。从2005年开始,汪品先便为推动海底观测系统在中国的进展而奔忙。他身后的书架上有一本《国际海底观测系统调查研究报告》,时间显示印发于2006年。这个由他牵头完成的内部报告,经多次修改,2011年才最终定稿。“引进新事物要吃透,所以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2009年,在汪品先领衔下,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建成并投入运行。2011年,中国深海观测装置在美国加州900米水深的试验站对接成功。汪品先建议的“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在东海的浅水和南海的深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浩瀚南海,是全球最大的边缘海,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深海区。2011年,在汪品先等一批海洋科学家长期推动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启动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由汪品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这项长达八年的计划,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以洋壳深海盆演化为“骨”,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血”,以深海沉积为“肉”,将南海作为一只全球边缘海的“麻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在崭新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层面,解读南海的“前世今生”。

“南海深部计划”执行过程中,正值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计划的开展,如同一把熊熊火炬,迅速点燃我国海洋界研究南海的热情。8年间来自全国各地32个单位共完成重点支持项目42个、集成项目10个,培育项目8个,700余人次直接参加“南海深部计划”研究。作为“计划”执行的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忙得不可开交。“南海深部计划”执行之前,南海主要科学问题模糊不清,无论是南海的西部海盆年龄、还是深层海流的方向都在争论之中;从海盆成因到沉积来源,都属于海外学者讨论题目,中国科学家没有发言权。通过“南海深部计划”的开展,我国科学家已经获得一系列发现:从海盆形成前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始新世海相层,到海山上的古热液口、锰结核场和冷水珊瑚林,证实一系列推测,从深海的西部边界流、沉积物等深流搬运,到深古菌有机质降解作用。

近年来,随着深海研究深入推进,汪品先院士对地球系统科学不断提出新的思考。“环顾世界,地球科学正在整体进入转型期,从学科越分越细的现象描述,提升到集成整合、探索机理的系统科学新高度。其中,海洋科学的立足点正在从海岸、海面转入大洋深处,从海洋内部研究海洋。”自2010年起,在汪品先直接推动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已连续举办五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2018年,汪品先院士基于20年课堂与科研实践、历时三年编写而成的新著《地球系统与演变》出版,展示出“地球系统科学”是整合各种学科、探索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的学问。

八旬高龄三潜南海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我国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基地,接连主持南海数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深网、深潜、深钻’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汪品先说。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敏锐洞悉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带领同济大学“三深”团队,一直积极推动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

船上生活很不方便,但汪老拒绝了所有特殊待遇。一日三餐,他在船上爬上爬下;每天,他都会提前到船上后甲板,等着“深海勇士”号深潜归来,第一时间看看它带回来什么深海宝贝……汪品先正带领十多个科学亮点团队,对八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最后总结,对海洋科学上若干重大问题已形成新的认识,有的直接挑战现有传统观点,有的甚至有可能改写全世界地球科学教科书。

2018年5月,在“南海深部计划”最后一个航次——西沙深潜航次中,82岁的汪品先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三次下潜。当时,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新闻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轰动全国。“我这次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真是进入海洋深处,看到深海世界的一角。”汪老说,让他感到特别骄傲和激动的是,这次南海下潜不仅乘坐的是中国科考船,而且搭乘的是国产率高达95%的载人深潜器。说到这次科学发现,他语中溢满兴奋:“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南海发现了深水珊瑚林,这对于理解南海的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汪品先院士是我国海洋科学界的灵魂,是一位真正的深海勇士!”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赞叹。汪品先三次在南海下潜,都由丁抗陪同。作为海洋科学家,亲自下到深海实地观察,是汪品先的多年心愿。但因为条件不成熟,长期未能如愿。2018年,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实验性应用。汪品先立即决定使用“深海勇士”号及其科考母船“探索一号”,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丁抗全力支持并全程陪同。谈及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深潜壮举,汪品先看得云淡风轻。他说:“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到海上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来。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在大楼里写论文固然重要,但是科学家不能专靠学生出海取样。”的确,不经历大海的风吹浪打,怎能摸得清大海的脾性?在船上的科学家团队中,许多人都是汪品先院士学生的学生,但他没有任何权威专家架子,极为谦逊随和。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的20多天里,每天,他准时参加船上科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小辈的意见,与大家一起规划考察路线,并根据实际情形,实时修改预订计划。

按计划,汪品先只在南海下潜一次,但由于第一次下潜就在南海海底发现了重要冷水珊瑚林,临时又增加了两次。当时,对于这个重大科学发现,汪品先像孩子一般兴奋。尽管在1400多米的深海下潜长达8个多小时,走出深潜器那一刻,他依然神采奕奕,脸上挂满笑容,连声感叹:“这趟海底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我刚从仙境回来!”

潜海

这趟深海之旅,他九天内通过3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其中,冷水珊瑚林的发现对研究海底生物有着重大意义。“以前,大家认为海底岩石是没生物的,但是现在看到了冷水珊瑚,而且这些珊瑚全部长在石头上,那么就说明,岩石质的海底是有生物圈的,这在中国是没有注意过的!”当汪品先一走出深潜器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

“深海观测是国际前沿科技手段,难度极高、风险极大,中国科学家汪品先敢于知难而进,贡献自己的智慧。可敬可赞!”一些欧美顶尖专家竖起大拇指。他带领同济大学“三深”团队,积极推动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做出卓越贡献,在深潜、深钻、深网方面走在国际前列。曾出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2021年12月9日,刚刚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的汪品先,以《在社会转型期当教师》为题,为老师们作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倡导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特色的教育体系,号召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启发教育转变。汪品先还和妻子一起,捐赠了多年积蓄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如今,汪老每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晚上9点半回家。相比以前,这个点回家已是很早了。他笑笑说:“趁我还能干点事,就要为海洋强国助力!”

猜你喜欢
航次深海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深海特“潜”队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