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程胜娟,杨淑怡
(安徽中医药大学 1.护理学院;2.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作为慢性病之一,因其病情漫长且不可治愈的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2030年将升至5.78亿人,2045年将升至7亿人[1]。其次,中国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T2DM由于病程长、病痛的折磨、并发症威胁、复杂繁琐的自我管理,患者适应和应对此类压力源的能力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可能会耗尽或疲劳,即出现“自我调节疲劳”。自我调节疲劳是指个体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导致的其意志活动能力和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可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等调节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2]T2DM患者中普遍存在自我调节疲劳的现象。自我调节疲劳会影响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健康促进行为等。本文通过综述自我调节疲劳的概念、评估工具、相关因素及对T2DM患者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关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自我调节疲劳(Self-Regulatorary Fatigue,SRF)是自我损耗的同位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Baumeister[3]提出,即人每天都在进行自我控制,而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有限的心理资源逐渐被消耗,进而影响之后的自我控制效果,这种自我控制消耗心理能量致使执行能力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Nes[4]等进一步对自我调节疲劳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即相比于自我损耗,自我调节疲劳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在完成一些需要过度消耗自身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后,随之出现的持续性疲劳,强调的是个体在心理能量损耗后所呈现出的状态。由此可见,自我损耗是急性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所产生的临时应激状态,经过调整可迅速恢复;而自我调节疲劳是由于慢性自我控制资源消耗而表现出来的持续性疲劳状态,较难恢复,但是两者都与自我控制资源消耗有关。
目前用于评估自我调节疲劳水平的量表主要有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自我损耗源量表、自我损耗后效量表、损耗敏感性量表等。
2.1 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elf-regulatory Fatigue Scale,SRF-S)最早形成在2013年,由Nes[4]等编写而成,共18个条目;2015年王利刚等[5]对量表进行汉化,共16个条目,包括认知控制、情绪控制、行为控制3个维度,分别测量被试者在认知、情绪、行为上自我调节疲劳状态。每个条目采取5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可以将自我控制、自我损耗区分开来,在慢性病患者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5。
2.2 自我损耗后效量表自我损耗后效量表(Ego Depletion Aftereffects Scale,EDA-S)由唐义诚[6]等基于自我耗竭理论并结合我国易损耗人群的特征编制而成,共63个条目,包括情绪调控困难、社交退缩、低效能感、工作记忆减退、低加工流畅性、工作倦怠、疲劳、躯体不适、低坚持性9个维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重测信度为0.60。该量表适用于评估青少年的自我损耗程度。
2.3 自我损耗源量表自我损耗源量表(ego-depletion source scale,EDS-S)由唐义诚等[7]基于BAUMEISTER和WAGNER理论,采取文献分析和开放式调查编制而成,共48个条目,包括社交困扰、决策、高难度任务、想法抑制、自我呈现、强制性任务、拖延、习惯改变、未完成目标、冲动控制及情绪控制11个维度,每个条目采取5点计分,总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生活中自我损耗源越多,慢性自我损耗风险越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41,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663。该量表可以实现对慢性自我损耗的早期识别。
2.4 损耗敏感性量表损耗敏感性量表(Depletion Sensitivity Scale,DSS)由唐义诚[8]等基于损耗敏感性理论编制而成,共11个条目,包括认知、行为两个维度。每个条目采取7点计分,总分越高表明损耗敏感性越强。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该量表适宜在中国青年群体中使用。
自我调节疲劳的相关因素主要涉及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
3.1 人口学因素影响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人口学因素主要包括高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等。年龄越大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高,可能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机体的生理、心理等各项功能均降低,在长时间的治疗及病情的影响下,老年患者的耐受力逐渐降低,从而出现自我调节疲劳;文化程度越高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低,可能与所处年代的教育、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接受到的健康教育多少有一定的关系;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低,可能是收入水平高的患者生活压力较小、控制情绪的能力高有关。提示临床医护人员要发挥主动性,年龄大的患者可以安排医护人员上门随访或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文化程度个性化地讲解有关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管理能力,防止产生认知疲劳;对低收入水平的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等。
3.2 疾病相关因素影响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疾病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睡眠质量、血糖控制状况等。睡眠是恢复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过程,可能是影响自我护理行为和血糖水平的重要因素。睡眠质量下降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升糖激素分泌增多,导致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不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研究表明,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睡眠质量均会对自我调节疲劳产生影响。Tracy E L[9]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自我调节疲劳呈显著相关,日常睡眠质量的改善可能会显著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易子涵[10]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疲劳在T2DM患者睡眠质量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睡眠质量不仅可以正向调节自我调节疲劳,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疲劳间接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示临床医护人员要评估患者睡眠状况,并提供有助于睡眠的建议、自我调节疲劳时自我管理的策略,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其次,研究表明[11]血糖控制理想是T2DM患者自我损耗的保护因素。
3.3 心理因素影响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降低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身心自我消耗。已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缓解个体的自我调节疲劳程度,Shmueli D[12]等在吸烟者的研究中发现,抵制甜食(损耗)后观看喜剧视频诱发积极情绪的被试者在休息期间吸烟的概率更小;Zhu Z[13]通过2个实验表明,动机和积极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自我消耗;沈悦[14]等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不同效价的情绪对自我消耗的恢复作用及自我消耗中情绪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自我损耗过程中伴随着情绪的变化,积极情绪更有助于从自我损耗中恢复,情绪调节是有效恢复个体自我损耗的方法。国内关于T2DM的研究[15]表明,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对T2DM患者生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消耗患者的心理资源,使患者出现自我调节疲劳。提示临床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及时给予疏导,引导患者可以通过倾诉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自我调节疲劳程度。
3.4 其他因素影响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其他因素有自我控制等。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是由自我控制资源不足引起的。Graham[16]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会影响疲劳,而国内学者罗娟[17]等研究表明T2DM患者自我控制会影响自我损耗,同汪敏[18]研究结果一致,即自我控制通过改善患者心理调控能力,降低其生理及心理自我损耗状态。
其次,性别、病程、吸烟、高血压、运动程度、伴有并发症等均是T2DM患者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而目前国内关于自我调节疲劳的研究主体大多为学生,关于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研究较少,其相关因素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1 自我管理行为现阶段,尽管T2DM患者自我管理重要性的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但是,T2DM患者自我管理并不理想。国内外研究显示,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但是,多项研究多集中于纤维肌痛[19]等慢性疼痛患者。近年来,有研究表明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好坏也会受到自我调节疲劳状态的影响,随着自我调节疲劳水平加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也会下降。Wang L[2]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资源消耗与自我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糖尿病自我护理执行力低与患者自我调节资源不足有关,自我调节资源消耗较高的患者在运动和饮食方面表现较差。李佳益[20]通过探讨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因此,提示临床医务人员要注重对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评估,构建合理的应对方式,积极面对疾病,减少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4.2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实现目标或实施行动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的形成不是自动的,需要自我控制资源,而自我损耗状态下会导致个体自我效能的降低,影响后续任务的表现。Graham[16]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的缺失会增加疲劳,降低自我效能感;CHOW[21]等通过三个实验探讨自我损耗如何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损耗会降低自我控制行为的自我效能;原小岚[22]研究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疲劳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其次,相关研究[18]表明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低的患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管理行为也越好。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疲劳状况,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疾病管理的经验交流,增加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增强患者管理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4.3 健康促进行为健康行为是提高人们控制自身健康的能力,从而改善个人健康状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积极采取一些特定的行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健康。自我耗竭可能是个体心理资源短缺的一种消极状态,导致个体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进行健康促进行为,如出院后定期服药、管理饮食、定期复查、长期监测血糖等。杜燕敏[11]研究表明T2DM患者自我健康促进水平相对较低,控制血糖及并发症的能力不理想,其原因可能为患者缺乏健康促进意识,其次,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与健康促进呈显著负相关,与汪敏[18]等研究结果一致。表明T2DM患者自我损耗越明显,其健康促进意识越低,进行健康促进行为越少。因此,提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补充患者的心理资源,使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开展健康促进行为。
4.4 生活质量自我调节疲劳也在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疾病面临着许多挑战,患者适应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可能取决于他们对认知、情绪和行为过程的控制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自我调节的努力,并可能导致自我调节疲劳。自我调节疲劳会阻碍患者维持或参与社会活动和关系的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国外一项关于纤维肌痛的研究[19]表明自我调节疲劳水平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同时,一项关于血癌患者的研究[23]表明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的自我调节疲劳水平与患者术前的生活质量、健康行为呈负相关,术前自我调节疲劳水平也能够预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健康行为的变化。国内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疲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涉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2]等,糖尿病方面尚无研究探索。其次,已有研究表明T2DM自我管理行为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自我管理行为是否在自我调节疲劳与生活质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4.5 应对方式研究显示自我调节疲劳会影响患者的应对方式。Solberg Nes L[23]等研究表明血癌患者在自我调节疲劳的状态下,患者会倾向于采用回避的应对策略,治疗依从性下降,进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健康行为减弱。但是,国内针对应对方式及自我调节的疲劳在糖尿病方面尚无研究探索。其次,已有研究表明T2DM患者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因此,针对T2DM患者应对方式、自我调节疲劳、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及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提示临床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面对疾病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其次,家庭方面要积极重新评价应对,帮助患者和家庭认识到积极应对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指导,减少心理压力,获得更多有效的心理支持资源。
国内学者张梦倩等[24]通过实施赋权小组干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研究结果表明赋权小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自我损耗程度,促使患者察觉损耗状态对自身管理的影响,从而学会规避自我损耗的风险,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对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干预性研究中,仅有汪敏[18]等提到可以通过正念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将其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以更积极的情绪状态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行为,有助于提升自我控制,从而提升其健康促进水平。我国对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干预研究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要探索适合我国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临床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Yang X[25]等研究表明,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干预对改善成人1型糖尿病和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有效的;其次,可以采用叙事护理模式,自我调节疲劳的患者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采用叙事心理治疗技术可及时纠正患者的不正确想法,转变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疾病和治疗;另外,要加强T2DM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支持患者,使患者在社会中得到较好的关心和理解,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得到改善,进而减轻患者自我调节疲劳水平。因此,还应继续探讨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干预方法,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对改善患者自我调节疲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调节疲劳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代谢控制及健康结局产生深远影响,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应高度关注及重视自我调节疲劳状况。而目前自我调节疲劳在T2DM患者中的研究较少且相关干预措施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加深入探讨针对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护理干预措施;其次,可以深入探讨针对T2DM患者应对方式、自我调节疲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T2DM患者自我调节疲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