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晓玲 杜英 李滋婷(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紧盯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按照“三新一高”导向,准确判断形势与定位,谋划提出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发展行动,实质是推进甘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厘清“四强”行动各自功能区划和逻辑关系,明确“四强”行动布局思路,探索“四强”行动路径举措,系统推进“四强”行动实施,在助力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
打造“高质量”号甘肃列车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列列车能不能跑起来、跑得快,“四强”行动无疑是关键。如果把强科技比作燃料,提供行动动力;那么强工业作为车轮,起重要支撑作用;强省会作为车头,发挥带动效应;强县域犹如车厢,作为基础保障。四者分而相互独立,合而相互着力,以各自目标为导向,精准施策,取得成果。强工业和强科技作为物理手段,支撑强省会和强县域;强省会和强县域作为空间载体,保障强工业和强科技,四者彼此支撑借重、促进和制约,从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五个着力点出发,叠加发力获得2+2>4的系统效应。
“四强”行动作为非传统的发展路径,必须打破制式,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理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瞄准甘肃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和开放枢纽四大功能定位,按照“高大上”(高度集中、大联动机、上档进位)的发展思路,采取“拖拉机”(以强拖弱、三产互拉、机动灵活)的发展策略,以非结构、非对称、非典型和非均衡战略为外围战略推力,深挖比较优势,选择“四强”行动具体路径和举措,最终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强科技作为行动动力,要遵循科技创新非线性、多维度、不确定性特征,采取“非结构”战略,把科技动能转变为经济势能、创新函数转变为产业权数、人才数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增量,驱动产业升级。以非常规手段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借鉴“三去一降一补”工业发展思路,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
强工业作为重要支撑,要以固本强基为切入点,采取“非对称”战略,创新工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本+”模式,国有大中型企业固本,规下工业企业强基,提升企业生命力。以产品为导向,开展非对称技术攻关,在利基市场寻求发展机遇,打造非对称优势,促进工业经济迭代升级。
强省会作为重点龙头,要以资源集聚发挥外溢效应为突破口,采取“非典型”战略,借助G30公路、陇海线、兰新线等通道便利,跳出兰州“东西长南北窄”的河谷地带限制,打造以兰州为主的核心圈,以天水、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次生圈,带动“左邻右舍”组团发展的辐射圈,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平原地区省会城市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强县域作为关键基础,要以特色化发展为主攻点,采取“非均衡”战略,按照梯次培育、逐步推进、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思路,分类制定县域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城镇化县域发展道路,为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行动夯实地基。
2021年,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专业技术人员60.52万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高新技术企业1371家,在冰川冻土、草地农业等领域形成一批优势学科群,生态修复、文物保护、固体润滑等领域技术处于全国领跑。但1.22%的R&D经费投入强度远低于西部地区1.5%的平均水平,R&D人员不足西部地区的5%,现有科技政策执行刚性不足、区域创新差异大等短板并存。
甘肃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产业发展,制定“1+N+X”政策体系,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全省工业经济韧性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数量5.6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2037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8%。但接续替代产业总体规模小,高端集聚产业发展不够,非公经济活力仍显不足等短板问题亟待补齐。
经过多年发展,兰州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处在陇海、兰新、兰青等铁路干线和京藏、连霍、兰海等高速公路交会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科技资源占全省的72.36%。但还存在经济体量偏小、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都市圈交通系统发展滞后、17.61%的人口首位度处于省会城市中下游水平等短板。
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体系。产业效益向产业园区聚集,建成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县区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省龙头企业总数30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96万家。县域面积占全省的近九成、人口占七成,但GDP仅占全省的四成、税收占两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两成,且产业基础偏弱,城镇化进程缓慢。
安徽强科技的经验做法:率先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形成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体系。争取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重点产业技术领域,打造创新平台。设立政府基金、产业基金,科学确定产业投融资项目,精准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对甘肃的启示:充分发挥兰白两区创新引领作用,积极筹建西安兰州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强科技行动策源地。
贵州强工业的经验做法: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战略规划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对甘肃的启示:确保政策规划的连续性和协同性,集聚资源超前谋划布局新兴产业,优先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建圈强链,避免经济脱实向虚。
陕西强省会的经验做法:在户籍新政、落户补贴、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引才聚才新举措,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大量输入,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按照“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总体格局,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对甘肃的启示:构建兰州都市圈,扩充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实行省会、重点城市“零门槛”落户,将兰州建设成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交通枢纽。
四川强县域的经验做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注重县域经济发展的量质协同,形成了特色化、专业化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对甘肃的启示:对已确定的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5种县域发展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文则文,宜游则游,走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
一是谋划好空间布局。第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榆中东部新建或在榆中高校区以土地置换方式布局建设兰州科学城,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离岸孵化等。依托兰州科学城、西安兰州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兰白两区等创新载体,沿陇海线、兰新线,协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沿线城市,打造西部地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创新平台。第二,建设黄河甘肃段高新技术产业带。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以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引领区为核心,以白银绿色循环产业核心聚集区、甘南绿色生态产品新技术先行区、临夏特色产品新型商务融合发展试验区、定西农特产品高新技术创新转化承接区为4个协同发展区,以各类园区为创新基地的“一核四区多点”发展模式建设,重点打造产业创新小镇和创新特区,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建成高质量发展产业创新带和绿色经济带。
二是谋划好梯次布局。产业发展梯次布局,优先布局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核产业、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及具备发展基础的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建立优势产业优先升级、延链产业补位闭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产业梯次格局。区域发展梯次布局,形成以兰州-白银都市圈为优先级,天水和酒泉-嘉峪关两个副中心为次优先级的区域发展梯次格局。资源配置梯次布局,率先围绕兰州科学城、兰白两区等平台,集聚优势资源,优先支持团队建设,部署绿色低碳、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项目。
一是推行融合与强供给为导向的科技发展路径。深化科技领域供给侧、转化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核科学、文物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争取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敦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高校组建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增强科技成果工程化能力,建立咨询、验证、孵化、加速到市场的全过程科创工程化体系。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在核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钍基熔盐堆、氢储能与燃料电池发电、集成电路制造材料、稀土工程材料等技术攻关。
二是推行产品与强链为导向的工业发展路径。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军民融合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产业转化全周期发展,建立研发设计—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市场推广—售后运维全流程管理和审核机制,培育工业企业品牌示范企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传统产业工艺、装备和产品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产业化发展,加强电池、储能、氢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前瞻性布局。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工业领域链主企业能级跃升,建立“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加大企业“规下转规上”扶持。
三是推行创新与强基为导向的省会发展路径。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都市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依托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布局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推动水、电、气等成网配套,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支持兰州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和科教等优势,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要素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中心、物流输转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碳交易中心和黄金交易中心,重振“兰州制造”。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建设“大兰州”经济圈,发挥兰州辐射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的作用。
四是推行园区和强镇为导向的县域发展路径。推进“一县一园”建设,打造一批百亿级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打造特色小镇,加快榆中、敦煌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实施“一县一策”,各县(区)集聚资源和人才主攻1~2个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开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旅文,一、二、三产业多元融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完善“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培育体系。依托河西国家玉米种业繁育制种基地建设,聚集研发总部、企业总部,设立玉米种业产业联盟。
一是健全研判机制,提高决策精度。建立全方位风险研判体系,分类推导,精准施策。定期召开“四强”行动实施调度会议,监测“四强”行动发展指标,辩证分析形势与机遇,及时调整和完善推进措施,切实把行动抓实、抓细、抓落地。
二是健全专班机制,加强责任落实。建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的专班工作运行机制,以“专班运作+清单管理”的模式,明确各行动责任人和进度安排,落实专班人员职责,确保工作机制通畅运行,推动各行动重点指标向好发展。
三是健全对接机制,掌握实时动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调对接机制,各部门、各市县(区)设立联络员,完善部省和省市县会商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和信息沟通,实现系统性有机互联、整体性协调配合、前瞻性优化调整。
四是健全预警机制,强化效率优先。建立全流程监测预警管理机制,根据各行动指标完成情况,设立预警等级划分标准,每季度以专报形式向专班工作组汇报。周密部署响应举措,建立提醒约谈问责机制,督促责任链条逐级延伸、层层压实。
五是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政策落地。完善政策制定、执行落实、评价考核为一体的政策落地机制,加强政策制定前端调研和尽职调查。强化政策宣传推送,采取“跟进督查、精准督查、全程督查”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及时通报突出问题和经验启示。
六是健全人才机制,巩固发展根基。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简化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程序。构建“人才池”、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引育模式,培育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