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颖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主要造船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以期提升综合实力,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对于中国船舶工业而言,在新时代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船企通过积极开展智能化转型探索工作,使智能制造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安全系数、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船舶智能制造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各船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软件自主研发、核心智能装备开发、智能制造投入和推进路径规划等方面仍有诸多难题待解。不仅如此,船舶建造是典型的离散型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建造周期长、定制化部件多、工艺流程复杂、作业环境相对恶劣等特点,这也导致船企发展智能制造的难度倍增。
对此,船舶工业应多策并举,以国家相关规划为指引,规划好发展路径,发挥先进企业示范作用,举全行业之力开展多方创新,强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全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台阶。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于去年末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智能制造指明了方向: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上述目标的实现难以一蹴而就。为此,船舶工业不妨以关键工序的智能化改造为突破点,由点及面实现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产业链的渐进式发展,进而形成完善的船舶智能制造体系。目前,已有多家船企在上述领域取得成果,如招商工业全球最大幅面激光焊接薄板生产线,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武船重工业内首条智能管加生产线、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智能薄板车间、重庆红江智能数字化车间,新扬子造船板材柔性切割智能车间等。船舶工业应一方面助力这些企业逐步将智能制造由模块、生产线推进到车间,进而拓展到工厂层级;另一方面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积极将其在5G技术应用、设备物联与管控、数据驱动、智能物流等方面取得的可复制经验推广至全行业。在此过程中,船舶工业还应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破制约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在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提升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
在此基础上,船舶工业还应强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深度参与国际及区域标准化活动,争取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话语权”,并积极培育创新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丰富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助力中国船舶工业这艘巨轮乘智能“东风”,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