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艳,唐成林,周 平,钟 昀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0016;3.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属中医“不得卧”、“目不瞑”范畴。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导致不良后果,如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3]。根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症可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和其他类型失眠症。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心理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中医药治疗等,其首选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I),但其可及性及成本效益的问题在临床上无法广泛应用。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但长期服用会产生较多副作用,如耐药性、成瘾性、记忆力损害,甚至增加患口腔癌、肝癌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4]。欧洲失眠诊断和治疗指南及美国医师协会等均推荐在药物治疗之前,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法[5]。穴位埋线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将可吸收型外科缝合线置入穴位内,以刺激穴位发挥调和气血的作用,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次数少,费用低等优点,作为针灸疗法的创新与发展,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愈发受大众欢迎,且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6]。现将近5年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世纪60年代,唐天禄首次发表“穴位植线”的文章[7]。穴位埋线方法经历了手术埋线法、刺入式埋线法到埋线针埋线法,同时,随着专业埋线针具的发展,微创埋线法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微创化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8]。埋线线体从羊肠线到胶原蛋白线、高分子聚合物线体不断发展更新,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为聚乙交脂丙交酯(PGLA)线,因其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易降解等优势[9]。
随着失眠症研究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失眠症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与过度觉醒机制、相关脑区及神经递质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内源性生物钟机制等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0]。郭爱松等[11]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针刺组和埋线组。采用对氯苯丙胺酸(PACA)制作失眠大鼠模型,安定组予以腹腔注射安定注射液治疗,针刺组进行毫针针刺治疗,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结果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机理可能与增加下丘脑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5-HT、IL-1、TNF-α含量,降低DA、NE含量有关。王明明等[12]观察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对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睡眠情况及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的影响,发现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联合交泰丸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情况,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β水平。
侯璇等[13]收集国内外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文献并进行筛选分析发现,埋线治疗失眠涉及的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其次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选穴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心俞、肾俞、三阴交、脾俞、内关、足三里等,其选穴分布多以背部为主,并配合背俞穴及八脉交会穴,这为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了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
《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基于留针理论,“以线代针”,通过持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
XU FU等[14]将510例失眠患者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胃气不和、气血两虚5个中医证型,将这5类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埋线组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取穴,线用羊肠线,10天1次,治疗30d,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药物组用艾司唑仑片,结束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失眠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但穴位埋线的持续效果优于针刺。章少颖等[15]将123例气血两虚型失眠患者分为埋线组、针刺组以及药物组,穴位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均双侧取穴,治疗30d,结果发现治疗后总有效率埋线组优于药物组,与针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随访发现,埋线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近期和远期疗效都令人满意。头为诸阳之会,头穴其下为脑,脑为髓海,所藏为元神,故头部穴位埋线可调阴阳、通经脉,达健脑安神之效。毋振华等[16]取百会、神庭、风池(双)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1.58%。李慧等[17]观察热敏穴位埋线治疗心胆气虚型亚健康失眠患者,在患者心胆两经上探查到的热敏点取3个热敏点灸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后予以埋线,5天1次,1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发现总有效率达94.2%。星状神经节是位于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之一,对神经、内分泌有着良性的调节作用。陈娟娟等[18]研究发现,以“眠五针”(星状神经节、安眠、心俞、内关、三阴交)埋线为主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唑吡坦。田阡陌等[19]将40例患者行皮下浅筋膜埋线,患者初诊予五脏俞加膈俞穴埋线,2 周后面部皮下浅筋膜埋线,4周后五神穴加膈关穴埋线,6周后督七针埋线,结果发现,皮下浅筋膜埋线治疗女性亚健康失眠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并指出埋线线体在皮下浅筋膜持续刺激可以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而起到调理亚健康失眠的作用。李昕蓉等[20]基于“疏肝调神”进行穴位组方,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冲、肝俞、心俞,比较埋线法与针刺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疗效,结果发现,穴位埋线法在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方面优于针刺法。
穴位埋线结合针刺治疗。针刺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功效。龚阳陵等[21]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额三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额三针”取穴神庭、眉冲(双),配穴:神庭、公孙、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埋线取穴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6%,对照组76%,说明穴位埋线联合“额三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较单纯“额三针”针刺效果更优。郑惠慧等[22]采用平行对照方法,将82例失眠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埋线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治疗30d,总有效率治疗组(90.24%)明显优于对照组(70.73%),并指出治疗组在恢复正常睡眠、治疗总时间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
穴位埋线结合艾灸治疗。灸法可借其温热透达之效,温通经脉,温阳活血,慢性失眠患者久病多虚,穴位埋线结合艾灸可增加补虚强壮的功效。王瑜等[23]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药点灸治疗失眠,发现该方法相比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更具优势,总有效率97.5%。蔡云聪等[24]对比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涌泉穴(治疗组)与口服阿普唑仑片(对照组)治疗,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涌泉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确切,且其远期疗效肯定。
穴位埋线结合耳穴压豆治疗。《灵柩·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耳穴压豆的方式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效。金如玉等[25]运用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对照组常规埋线联合耳穴压籽治疗,治疗2个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星状神经节穴位埋线配合耳穴压籽较常规埋线配合耳穴压籽可以更好地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不良情绪。吴靖等[26]观察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将4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结果发现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组)治疗失眠效果优于传统针灸(对照组),且在相同就诊周期下,治疗组就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周丽艳等[27]将180例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对照组予以单纯耳穴贴压。穴位埋线取穴中脘、安眠、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耳穴贴压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脾、胃。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失眠是依据中医方剂理论,选择合适的汤剂、中成药等进行治疗。刘剑等[28]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治则,穴位选取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15天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埋线配合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23%,且在治疗第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埋线联合中药可快速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
穴位埋线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摆脱错误和歪曲的概念,学会用更现实的方法思考问题。罗景等[29]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36例,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安眠为主穴并辨证取穴。10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配合患者每周接受2次认知行为疗法,总有效率91.6%。
有研究表明,57%的中国成人有失眠症状,其中10%~15%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30],且发病率逐年增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特定脑区结构、功能和代谢异常有关;与中枢性神经递质不足有关,如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褪黑素(MT)等;同时与炎症因子水平上升有关,如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31]。《景岳全书》有曰:“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说明中医学认为不寐的病因主要与外邪、情志、饮食、痰饮、体虚等相关,其病机在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导致“神不安”,中医学认为“神”与心、脑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神不安则不寐”,这与现代医学中睡眠受大脑内结构、功能影响的理论相似。
失眠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同时因失眠造成的日间疲劳而导致的生产力下降、缺勤率、事故等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方便易行且安全无副反应的治疗失眠症的方法,有必要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据上述报道文献分析可知,穴位埋线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通过刺激调节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等途径改善失眠症状。临床上埋线组的选穴、频次、疗程、埋线深度、线体材质多有不同,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在治疗原则上,多以“调神”及“平衡阴阳”为主,兼顾调理相应脏腑功能;在疗法上,以单一穴位埋线居多,常结合针刺、艾灸、耳穴压豆、中药、认知行为疗法等;在疗效方面,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尤其在远期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埋线结合其他疗法常较穴位埋线单一疗法疗效更佳。但通过对上述文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仍存在某些不足,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如:①临床方面虽然疗效确切,但对其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②对失眠纳入标准的不统一及纳入标准更新的滞后;③研究多以小样本为主,部分研究盲法交代不清楚,缺乏长期随访结果;④观察指标多以量表为主,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数据;⑤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失眠症的首选治疗方案,穴位埋线和认知行为疗法之间疗效的比较值得进一步探讨;⑥随着研究的深入,失眠症伴随的日间功能障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日后研究中是否需要单独对日间症状进行疗效评价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