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 丽
(赤峰学院 综合档案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党史档案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到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积累的,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研究分析、科学利用和永久珍藏的历史资料,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1]。在党史档案里,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和拼搏进取,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和创新理论,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方针和治国理念。党史档案形式多样、数量众多,通常需要由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档案工作者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研究和运用。比如按照档案资源的内容,可以将党史档案分为立法档案、行政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经济档案、科学技术档案、艺术档案等;根据档案资源的载体,可以分为书面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重要事件和重要会议发生地址等。根据档案资源所记载信息实际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建党前档案、建党初期档案、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档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档案等。将党史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不但可以区分不同档案资源的层次,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档案工作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让学习、研究和运用党史档案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党史档案资源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路,记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寻求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破西方国家层层枷锁、逐渐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中流砥柱的发展之路,蕴含着强大的价值导向、精神激励、道德示范和集体凝聚功能。
党史档案资源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在一百年的风雨历练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引导、完善的制度规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各级党组织像磁场一样将无数热爱祖国、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吃苦耐劳的共产党员吸引到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共同的目标攻坚克难、不懈努力[2]。研读党史档案,可以让人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珍贵、感受到红色血脉的传承绵延永续不断。
党史档案资源具有强大的精神激励功能。翻看厚重书籍学习百年党史、查阅档案资料体味奋斗故事。从建党初期的档案资料中,我们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改变旧中国命运的艰难求索;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中[3],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惧强敌、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与意志;在复兴之路的国家展览中,我们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力争上游的团结协作与拼搏进取。通过学习党史档案,人们的思想道德可以得到升华、言谈举止可以得到规范、精神力量可以得到鼓励[4]。
党史档案资源具有强大的道德示范功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准则与规范,它体现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修身之本,加强道德修养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和终身课题。党史档案资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从百年党史中汲取道德力量,从百年锤炼中提升道德涵养,在百年沉淀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良好的道德水平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党史档案资源具有强大的集体凝聚功能。通过丰富的党史档案资源,我们看到了泛黄书页里的艰难探索和前赴后继,看到了粗履布衣下的强健筋骨和民族脊梁,看到了小米步枪后的舍生忘死和崇高意志。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力量源于基层。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人的无私奉献,让亿万普通群众心服口服,让无数有志之士自觉向党员学习、向党组织靠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广大党员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要当好模范战士,而且要争当普通群众的服务者和引路人。
追逐历史,我们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党史是我们的必修课。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档案资料是真实事件的见证、是党员成长的陪伴、是党史发展的记录,是各级党组织教育老党员、培养新党员的最生动教材。同时,历史是最好的补给粮,是共产党人最好的强心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对全国档案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全国的档案工作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鼓励,号召各地档案管理部门将党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将红色资源利用好、将红色血脉传承好。
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任务,百年党史中蕴含着党对待历史的态度、思维和方法,是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掌握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在每年七一前夕,全国各地的党组织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通过讲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铭记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性意识。其中,参观党员组织生活馆、党员教育基地、革命活动旧址、抗日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就是最常见的形式。这些真实生动的红色档案资料,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感悟入党初心,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惨烈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军民驰骋沙场、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有了更强烈的震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在党员干部群众的日常学习中,真实的历史教育往往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直观易懂、更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群众从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党史档案史册中写满了中国共产党人心怀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力量;党史记录物件里填满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改革、推动发展的意志决心;党史重要会址里回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力争上游的奋力呼喊。通过学习党史档案,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体会艰辛的革命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从而补足精神之“钙”,升华思想境界。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仿佛看到了建党初期的仁人志士,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看到了中国革命迎来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走进西柏坡革命纪念地,仿佛回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上,心中涌起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走进延安的中共七大会址,仿佛感受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党史档案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斗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一件件物品、一篇篇文字、一段段音像背后,隐藏着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强大决心和必胜信念。近年来,基于红色党史档案资源而拍摄的一大批革命历史纪录片和历史题材影视剧涌现出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起点,将“中国往何处去”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融入了具体而微的历史事件中,以创新的展现方式把年轻人拉到了电视机前,掀起了年轻人一边看剧一边查历史的热潮。电视剧《大决战》从多个视角全景展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三大战役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将历史人物塑造得丰富立体、将历史事件还原得细致真实。
铭记历史,可以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传承文明,可以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永续精神,可以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近些年,随着党中央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党史档案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被广泛运用到党员教育培训中,党史档案资源具备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不断显现。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除了身处党史档案管理工作一线的档案机构工作人员,社会上很多人对档案工作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偏见和局限。“档案就是放在柜子上常年不动的书本”“档案只有在特定需要时才需要整理”“档案只有管理人员本身才需要学习”,这些看法和观点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严重低估了党史档案资源的珍贵价值,缩小了党史档案资源的历史意义,削弱了党史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党史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一封书信到一套书籍,从一句口号到一首战歌,从一双鞋袜到一架机枪,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奋斗历史。如何能用科学的方法将党史档案分类整理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每个档案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存在挑肥拣瘦、避重就轻的情况,他们经常只重视上级机关明确划分的重要档案而忽视普通档案,重视书面记录材料而忽视电子备份资料,重视本级学习整理而忽视更广泛更深远的数字化传播。
在各级党员教育培训中,党史档案资源应用的最常见方式就是讲党课、读书本和参观学习。但这些方式都存在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比如,讲党课缺乏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读书本缺乏理论教学与历史意义的结合、缺乏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参观学习也常因时间、地点、经费、天气的限制而变成旅游观光,难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急需寻求一种先进的应用手段,将党史档案资源用好、用精、用活,促使学习者焕发出由内而外的精神力量和高尚品质。
党史档案资源研究成果的转化有很多方式,比如编写成书、谱曲成歌、开设论坛等,而传播效果最好、影响面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方式当属举办高等级、大规模的主题展览。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就是这样一次影响深远的党史档案资源成果转化范例。在此次展览中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但很多档案管理部门由于地区限制、观念陈旧、经费不足、人手不够等问题,导致很多档案资料深藏于库房或散落民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和转化。
党史档案工作与其他档案工作有很大区别,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更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基层党史档案工作者连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都不清楚、连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都没听过、连中国共产党最坚定的服务宗旨都说不出,怎么能保证他可以出色地完成档案工作呢?事实上,的确存在很多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低、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党史知识和政治敏锐性的情况,这严重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效果,急需尽快解决。
在普通民众眼里,档案工作常常被认为是冷门的、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低严重制约着党史档案工作的推广和开展。要想改变党史档案工作的被动局面,需要国家档案管理部门从实际出发,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和准则;需要基层档案管理部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需要每个档案工作者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知识,全面提升党史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地位。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主题、不同级别的档案管理部门加强交流学习、构建档案资源共享网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多举办人民群众感兴趣、想参与、受教育的文化活动,让党史档案工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珍贵的党史档案资源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教育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新生力量,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强化学生的党史教育思想,强化党史育人功能。使党史的育人功能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通过阅读党史相关书籍,可以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的种子;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和纪念场馆,可以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观看电视纪录片和主题电影,可以让青少年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鼓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人开始重视党史档案的收集和开发,实现党史档案的多样化发展,实现拓宽档案收集渠道;同时精简档案管理流程、优化实物档案的保存方式,借助大数据优势,提升党史档案管理质量,并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虚拟档案的安全维护,防止不良信息进入党史资源中,从而全方面提升党史档案资源的传输速度。
党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在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党史档案管理和应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史档案资源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形式,而向着“可读、可听、可说、可见、可感”的多重感官体验发展。在档案的收集、分类、借阅、管理和研究等方面,要大胆打破原始的接待登记、查阅库存、出库服务、受理咨询等工作模式,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全面提升党史档案的工作效率。在党史档案资源的灵活运用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更加地亲近,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史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党史档案资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党史书籍报刊只是收藏于档案馆,将无法让更多的人借阅学习;如果党史重要证物只是紧锁于保险柜,将无法让更多的人观摩研究;如果重要会议遗址只是大门紧闭、谢绝游客,将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对于党史档案资源,严格保护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保护而不深入挖掘、探索意义,必将掩藏住档案资源独具的耀眼光芒。各级政府机关和档案管理部门要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党史档案资源的公开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事件走进学习、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千家万户,把党史成果推向基层,转化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奋进力量。相关人员可以将档案资源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列为档案传播的三大典型版块,并积极挖掘人民群众身边的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事件,积极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史资源来提升传播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学习习惯的变化,党史档案工作无论从内容到媒介、从收集者到运用者,还是从管理方法到转化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党史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具有专业的业务能力、高超的写作水平、庞大的历史知识储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强大的自我提升能力。专业的业务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高超的写作水平,能够准确表达档案潜藏的语言;庞大的知识储备,能够第一时间捕捉档案要点;强大的自我提升能力,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游刃有余,扩大党的宣传教育阵地。
党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的直接见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奋斗的宝贵财富。一份份真实的红色档案,好像一个个沉甸甸的脚步,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意志决心,走出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势如破竹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党史档案工作者,我们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坚持“档案姓党”原则,在收集、管理、保存、应用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学习现代化的党史档案管理手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红色档案物尽其用,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让红色精神永续流传,让红色光芒闪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