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
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领导力
任朝旺(1-1)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本质属性与丰富内涵
蔡礼强(1-8)
年毛泽东“人民至上”价值领导力的形成历程与当代意义
翁文艳(1-1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若干重大问题的中国解答
张 梧(2-28)
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政治智慧
高中华(2-37)
论中国共产党凝聚政治共识的历史唯物主义遵循
杨宏伟 王亚妮(2-46)
坚持理论创新是百年大党的重要经验
龚 云(3-1)
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
赵秀玲(3-9)
中国共产党党内派驻监督的三重逻辑
陈松友 张 蕾(3-18)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新时代的分析视域
李海青(4-1)
百年党史首要历史经验的国情根据
彭先兵(4-8)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建构与意识铸造
阎树群 杏贝男(4-16)
喜迎党的二十大专题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要义与实践指引
匡列辉(5-1)
党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内生逻辑与实践策略
王 琳(5-1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及理论价值
乔清举(6-1)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义
张斯珉 (6-10)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专题
毛泽东延安文艺观中的审美共同体思想
段建军(1-24)
延安新秧歌剧的价值导向与历史作用
王树荫 汤 垚(1-33)
马克思主义美学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美学思想
韩振江(6-18)
“经”与“权”的辩证法——重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两个基本原则
陈黎明(6-25)
结合、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共同体的建构
陈然兴(6-33)
社会治理转型与中国乡村治理实践研究
个人观念的重构:社会治理转型的关键
周庆智(1-42)
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
尹利民(1-51)
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
涂层式城市更新:何以生成,何以克服?——基于人文城市学与城市哲学的视角
陈 忠(3-28)
面向权利持续的城市更新——基于“生计”到“生活”的演变逻辑
姚尚建(3-37)
智慧城市更新:科技图景与三重路径
梅 杰(3-45)
中华传统文艺思想根脉研究
儒家文学价值观的创建
党圣元(2-55)
刘开的门派情感与骈散立场
陈志扬(2-67)
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康 倩(2-76)
学术评论
秦文化与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欧阳坚(4-26)
从本体到仁体——熊十力哲学及其与宋明理学的交汇
吴 震(4-33)
《资本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吗
余 斌(4-46)
民法典担保制度的解释论
论人的担保的新类型
崔建远(1-60)
我国动产担保混合模式的规范解释
叶 林 王艺璇(1-68)
营商环境的法治优化研究
优化营商环境下市场主体登记的功能定位与制度保障
段 威(1-78)
论优化营商环境的私法路径
吴 烨(1-86)
黄河保护立法研究
《黄河保护法》执行权模式选择
徐祥民(2-125)
黄河保护立法中的能源开发规制
张 璐(2-136)
新中国宪法史研究
我国1949—1954年的政体、宪法形式及其反思
马 岭(3-90)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性质、功能和议程新论
朱世海(3-101)
人工智能与法理变革
新兴技术推动法理论变革的因素考量——以人工智能产品侵权责任分配理论为例的反思
彭中礼(4-115)
谁可以成为法律主体——兼谈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问题
马 驰(4-129)
人工智能在信用监管中应用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
贺译葶(4-142)
“一国两制”与港澳法
香港本土爱国主义的历史、贡献与启示
莫纪宏 诸 悦(5-150)
澳门通讯截取立法的历史与未来
杨文德(5-163)
公司法修改研究
股权隐名投资规制的立场及法律方法论检讨
郭富青(6-82)
论团体法思维及其在《公司法》修改中的运用
李长兵(6-95)
公司违法减资纠纷裁判路径的检讨与立法矫正
何林峰(6-105)
绿色金融、数字金融与经济创新发展
绿色金融、数字信用机制重构与雄安新区产业发展
刘 濛 李胜连(2-209)
绿色金融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陈 华 沈 悦(2-218)
数字金融对农业创新的驱动作用——来自微观创新主体的证据
杨天宜 王爱俭(2-226)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共同富裕视阈下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研究
崔惠玉(4-174)
“双碳”目标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及路径优化
樊轶侠 王正早(4-184)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黄承伟(5-18)
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张 琦 李顺强(5-25)
风险与可持续生计为中心的防返贫监测预警框架
左 停 李泽峰(5-35)
新格局下的制造业发展
产业链韧性的支撑基础:基于产业根植性的视角
李晓华(6-180)
制造业比重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政策选择——基于21个经济体的经验分析
许召元 李德轩(6-190)
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数智化转型突破“服务化困境”?
余东华 张恒瑜(6-203)
鲁迅作品及其与新时期文学关联研究
“成了鲁迅不朽的作品”——论鲁迅小说《高老夫子》的图像阐释
杨剑龙(4-55)
鲁迅与新时期文学关联的八个维度——由鲁迅学的“等级制”说起
古大勇(4-65)
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
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新探——当代捷克学者视域中的布拉格学派形象剪影
周启超(4-75)
勒内·韦勒克对布拉格学派的回忆与评论
昂德瑞·斯拉迪克(著),杨磊(译)(4-86)
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中国杂字类蒙书在东亚汉文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杂字类篇》为考察中心
郑阿财(5-47)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以“三痴”为中心
金滢坤(5-60)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最终形成以及思想实验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张一兵(2-1)
资本主义:和平福音还是战争祸端
刘明明(2-12)
主体的“他者化”:当代西方媒介批判理论透视
宋德孝(2-20)
法 学
疫情下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法律分析与应对
曾文革 江 莉(1-95)
群岛海道通过制度的实践问题与中国应对
刘 亮(1-104)
公司法确立法人财产所有权的理论证成
薛 波 雷兴虎(2-145)
法院依职权调整违约金之质疑
宋宗宇 谭 铮(2-154)
论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方案
陈 星(3-113)
“捕诉一体”改革会影响审前辩护权吗?——基于定性访谈的实证研究
林喜芬 王延延(3-122)
诚信原则在意大利民法典中的类型化考察
徐国栋(4-151)
海洋命运共同体下南海区域搜救合作的制度化构建
李 耐 李志文(4-163)
监察法规抑或监察解释——《监察法实施条例》的位阶与定性
李晓明(5-175)
论刑事诉讼中行政认定的证据归类及其审查
万 毅 谢 天(5-186)
民营企业市场平等准入权立法保护的检视与重构
赵树文(5-194)
论《民法典》中的事实抚养
房绍坤 肖朦恺(6-116)
论人格权禁令程序的路径选择
张海燕 苏 捷(6-127)
文学·历史
李公佐身世新证
王晶波(1-112)
政治目标的文学建构:北宋奏议的“先王”叙事及其话语策略
王晓骊(1-121)
市井与传奇:《任珪五颗头记》与武松形象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杨 彬(1-129)
苏轼“说诨话”的传播创作及文化意义
庆振轩 周欣媛(1-137)
《沮渠愍墓志》与北凉政权相关问题
李宗俊(1-146)
新出北周刘义夫妇墓碑墓志考释
丁宏武 刘伟强(1-154)
六朝唱和诗考述——以建康诗为中心
陆 路(2-162)
《唐诗七言律选》编撰特点与价值再发掘
杨金花(2-175)
重审新时期前夜知识分子叙事
张 勐(2-184)
历史时期军事重镇平凉治所变迁研究
张多勇(2-192)
索隐派的代表人物白晋沉寂研究
张西平(3-132)
和谐共生: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概念论
李 增 张 倩(3-142)
欧洲“中国风”中的性别美学
王大桥 何琪萱(3-151)
上古歌舞艺术对仪式戏剧形态的塑造——兼论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
杨 立 苟 波(3-160)
民国时期甘南草山纠纷与地方政府之因应——以“北山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柳德军(3-169)
《龙须沟》与城市底层社会治理
邵宁宁(5-105)
元世祖潜邸时“晋籍”幕僚成员考论
杜改俊(5-113)
刘涣事件与开元后期西域战事——兼论王言的史料价值
景凯东(5-122)
中国艺术学的“艺以载道”传统
韩 伟(6-63)
《史记》“蔺相如”经典形象的生成
杨 玲(6-72)
哲学·美学
“历史的”与“美学的”双重视域: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美学观
宋 伟(1-162)
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杨建毅(1-169)
文明交流互鉴:基于存在论诠释学的致思路向
韩 升(1-17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交往的哲学基础
马 进(1-185)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治理逻辑
陈双全 韩璞庚(1-193)
中国之美:一个核心、七大方面和四种类型
张 法(2-83)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逻辑运演及其批判
马俊峰 张彦琼(2-92)
悖论中的儿童意识及其改造
孙爱琴(2-100)
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
王让新(3-54)
当代疫灾的伦理生态学思考
唐代兴(3-63)
刘歆的春秋学思想新探
任蜜林(3-73)
论政治学方法论的技术哲学转向
褚尔康(3-81)
论列宁辩证思想方法的深刻意蕴与时代镜鉴
庞跃辉(5-68)
朱熹理气二本视域下的孟子心性论——以性情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赵法生(5-78)
论宋代赏石的精致化——以《云林石谱》为例
薛富兴(5-88)
审美意象的交融共生:论东巴画造型风格的衍进
苏 泉(5-98)
审美何以与教育相关联?——论席勒游戏冲动概念的三层内涵及其诠释学维度
卢春红(6-42)
现代性图景中信念建构的自我化嬗变
侯选明(6-53)
社 会
我国公共部门的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研究
吕 芳(2-108)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逻辑、现实难题和实践路径
张远新(2-116)
突发环境事件的协同治理: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李 胜(3-180)
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及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启示
赵卫华(3-188)
老年照护体系的整体效应
唐 钧(4-94)
人的延伸及其社会后果——麦克卢汉的思想撞击到了什么
陈劲松(4-105)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逻辑进路与趋向研判
宋宪萍 曹宇驰(5-130)
子女教育对父母晚年幸福感的影响:结构效应与异质性分析
赵 锋(5-140)
社会分层与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别差异研究
陈 杰 向 晶(6-218)
国家的文化相关性:一种人类学的国家解释路径——基于《尼加拉》的文本解读与理解
谷中原 李亚伟(6-229)
经济·管理
经济权力差距与贸易自由度的关系探讨
沈 洁 张可云(1-202)
中美互联网金融监管比较及启示:一个比较金融学框架
张 贺 白钦先(1-212)
恰适性联结:政策认同如何促成政策变现——对“耿车绿色转型”政策执行过程的追踪分析
夏志强 田代洪(1-219)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组织承诺对情绪劳动的影响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
范 雯(1-227)
区域融资强度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效应
陈 斐 庞欣茹(2-200)
我国减贫战略演变与新时代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安树伟 董红燕(3-198)
我国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优化路径
周 韬 戴宏伟(3-208)
“双碳”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要义及创新路径
黄颖祚 王 姗(3-218)
地方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与路径——以甘肃省为例
康玲芬 胡 浩(3-229)
我国边境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价值与政策建议
孙久文 崔雅琪(4-194)
产业数字化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
王娟娟(4-204)
基于演化博弈的农村产权市场协同发展策略
胡彩娟 倪建伟(4-215)
数字化税收治理的多样性探索
曹景林 霍 艳(4-227)
流域“准市场化”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
吉富星(5-206)
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睢党臣 张 扬(5-217)
政府采购风险防范与管理研究
何绯红(5-228)
从价格决定到人民向往——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与核心逻辑
赵儒煜(6-138)
基于共同富裕视角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张永丽(6-148)
多重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提升
宁薛平 袁国方(6-160)
消费需求扩容升级助推全球价值链攀升
汪 琼 蒋 瑛(6-169)
汇编:马大晋